長三角16城市將在港口、通關、人才等方面展開深層次合作,一些實質性的合作措施即將出臺。這意味著這一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將邁出實質性的步伐。這是記者從在23日舉行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六次會議”上獲悉的。
據了解,長三角地區産業集群現象突出,這些産業集群所形成的遍佈國際市場的供應鏈,在長三角內部以及長三角和其他地區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物流。統計資料顯示,長三角地區14個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在最近7年間增長了2.98倍,去年達到10.47億噸。長三角港口群的集裝箱吞吐量佔到全國的33%。
由於物流總量的快速持續增長,長三角各地港口、公路、內河及信息平臺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呈快速發展態勢。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僅國務院批准的一類口岸就有35個,其中包括19個沿海港口、10個內河港口、5個航空港和1個國際臨時鐵路口岸。
但是由於缺乏站在區域全局高度的統籌規劃,目前長三角地區的綜合交通網絡存在不少問題,如區域內港口、高速、鐵路和機場的銜接不暢;交通基礎設施在行政區劃之間存在無序競爭等。此外,各地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標準不一,導致物流信息互聯互通和物流資源的有效配置難以實現。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物流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實現區域內港口等基礎交通的戰略合作,促進區域內大通關,實現區域物流一體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本次長三角峰會協調的主題就是“區域物流一體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在會上説,長三角在物流大發展的同時,提出區域物流一體化的合作主題,“充分反映了長三角城市對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高度敏感和對區域物流一體化的高度關切”。他認為,加快建成統一、綜合、全方位、多層次、快捷高效的物流系統,是“推動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而物流一體化的關鍵是做到“四個對接”,即區域內物流規劃的對接、通關的對接、物流信息的對接和政策法規的對接。
據上海市港口局局長許培星介紹,各城市港口合作將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規劃及實施過程中的溝通和協調,研究長三角內河集裝箱運輸體系的建設,適時成立長三角港航企業協會,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最終是促進長三角港口群發展的‘三個體系’,即以上海港等為核心的集裝箱運輸體系,以寧波、舟山等港為核心的礦石、原油大宗散貨中轉體系和長江南京以下港口組成的海進江轉運體系。”
在港口合作的同時,區域通關一體化也走向前臺。據上海海關副關長王傑介紹,今年11月上海海關將先期與南京海關、杭州海關開展海運領域的改革試點,這將是區域內各直屬海關間前所未有的跨關區合作。根據改革思路,對守法企業將實施的“屬地申報、口岸驗放”,這意味將打破長三角現有的關區限制,使跨關區通關作業程序從“兩次申報、兩次放行”變為“一次申報、一次放行”,消除因關區設置而造成的物流障礙。
王傑解釋説,根據這一流程設計,江浙滬三地的企業可以自由選擇報關地點。南京的企業可以就近選擇在南京報關,然後根據物流的需要在上海、寧波或者杭州直接辦理出關或提貨手續,把兩次報關的手續減為一次。這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同時還能更好發揮上海大口岸、大外貿的功能和洋山保稅港的優勢,擴大上海口岸對周邊地區的服務和輻射能力,加快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在物流一體化的基礎上,本次會議還特別強調人才合作。此前,各城市已經在異地人才服務、高層次人才智力共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互認等制度層面展開闔作。明年將開展城市間公務員互派等活動,以建立長三角統一的人事框架。(萬建民、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