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環境保護>> 環保動態
 
 
王金南談“十五”期間我國環保取得明顯進展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8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記者 顧瑞珍)今年是“十五”最後一年,回顧即將過去的五年,我國環境保護取得哪些進展?存在哪些困難與挑戰?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王金南。

環境質量總體惡化趨勢有所控制

  “十五”以來,全國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環境質量總體惡化趨勢有所控制。王金南給我們提供了一組數據:

城市空氣質量有所好轉。全國城市空氣中顆粒物、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均有所降低,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由2000年的35.6%增加到2004年的39.5%。

    水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控制。全國地表水達III類水質標準的斷面比例由2000年的32.1%提高到2004年的37.7%,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由35%降低到28.2%。

    截至2004年底,列入“重點流域計劃”的2130個項目中,已完成851項,佔項目總數的40%;“十五”期間,環渤海四省市列入“渤海計劃”擬建設各類項目265個,截至今年7月,已完成各類項目134個,佔項目總數的50.6%。

二氧化硫、重點治污工程項目拖了“後腿”

    “除了全國煙塵、工業粉塵、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及氨氮排放量接近或略超‘十五’控制目標外,主要是二氧化硫控制和重點治污工程項目建設拖了‘後腿’。”對於環保“十五”計劃未能完全落實的主要原因,王金南一針見血。

    王金南分析認為:一些地方甚至以犧牲環境和群眾健康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對治污工程不重視,措施不力,導致環境質量惡化,而且污染治理項目進展緩慢。根據2003年底的調查顯示,“十五”計劃安排的279個重點二氧化硫治理項目計劃投資409.5億元,可形成二氧化硫削減能力303.7萬噸/年,但到2003年底已建成的僅有61個,預計到2005年底,淮河、海河、遼河“十五”完成項目分別佔計劃項目的76%、55%和52%;太湖、巢湖、滇池完成項目比例為87%、59%和52%。

    儘管我國環保投資力度有所加大,投資總量由“九五”期間的3600億元增加到“十五”前四年的6000億元。但總體上,環保投資佔同期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偏低。環境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仍然存在。

努力破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難題

    談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措施,王金南建議:

    一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要建立環境資源經濟績效制度,大力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積極推進政府綠色辦公和綠色採購制度。

    二是健全環境監管體制,強化環境管理。堅持和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管理體制,建立環境保護綜合協調機制,研究確定環境與發展的重大政策。

    三是完善法律,改善執法環境。應加快配套環境法律法規的制定進程,加大對環境違法的處罰力度,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

    四是推進污染治理的市場化進程。增加政府的環保投入。同時提高污染治理收費標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

    五是健全環境經濟政策,建立有利於環保的財政稅收體系。探索建立污染産品稅、生態補償制度、排污交易制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