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時政專題
 
 
中國規劃未來5年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重點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消息(喻菲 劉暢 馮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10月19日表示,中國正在積極編制“十一五”期間的文化遺産保護規劃,法規體系建設、文物資源調查、大遺址保護、合理利用文化遺産、加強人才培訓等將成為未來5年工作的重點。

    正在西安參加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的單霽翔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未來5年中國要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各項基礎工作,特別是要完善文化遺産保護法規體系建設。單項法規是《文物保護法》的外延或執行細則,是對具體的文化遺産最直接的法律支持,因此在“十一五”期間要加強這一方面法規的研究制定工作,如《長城保護條例》、《博物館管理條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

    單霽翔説,“十一五”期間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搞好“清理家底”的各項工作。中國現有註冊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40余萬處,現有2000多座博物館,其中國有博物館館藏1200多萬件文物。要通過幾年的努力,建立起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的記錄檔案和全國博物館藏品的總目錄,同時完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狀況調查和博物館館藏文物腐蝕狀況調查。在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要積極開展全國文化遺産的數字化檔案建立工作,實現全國文化遺産資源的共享。

    他説,“十一五”期間還要繼續加強大遺址的保護力度。中國眾多歷史文化名城的市區及郊區保留了大量古代城市遺存,如西安城近郊區就有周、秦、漢、唐等重要歷史時代的遺址,千百年來,這些大遺址歷經滄桑,遺址上逐漸落戶了一些居民點和企事業單位,人們在這些遺址上生活和從事生産勞動,對遺址的保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和破壞。

    近幾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對古代城址、古墓葬群等大型古代遺址的保護。中央財政給予了專項資金安排。幾年來,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先後對高句麗遺址、殷墟遺址、西安唐代大明宮遺址實施了保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大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遺址環境的整治、遺址現場的展示、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最終形成了一座座高品位的文物遺址公園。

    “這一系列的實踐,使我們逐步形成了一套對城市及郊區古代遺址保護的理念和保護的方法。從大明宮遺址保護的實踐中我們看到文化遺産不應該是城市發展的包袱,而應該是城市發展的資本和城市發展的動力,文化遺産地可以也應該成為城市中最美好的地方、最令人嚮往的地方,成為人們陶冶情操、學習知識的場所,成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地方。”單霽翔説。

    他説,“在‘十一五’期間,我們要注重對文化遺産在妥善保護前提下的合理利用。將文化遺産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或收藏進博物館,並不是保護工作的最終目的。保護文化遺産的根本目的在於‘子子孫孫永葆用’,這一保護過程要傳之久遠。重視保護與利用的結合,就要挖掘文化遺産潛在的文化內涵、經濟價值和對城市發展的積極意義,使文化遺産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發揮更大作用。”

    單霽翔説,加強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人才培養也將是未來5年的重要工作。做好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人才比資金更重要。“十一五”期間還要實施文化遺産保護的全民動員,增強民眾對文化遺産保護的意識,把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置於全社會的關注和監督之下。今年以來,國家文物局開展了徵集和公佈文化遺産保護標誌、創作文化遺産保護公益歌曲、爭取國家設立“文化遺産日”等項活動,努力創造全社會保護文化遺産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