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時政專題
 
 
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8日   來源:北京日報

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05年10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九屆十次全會通過)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指導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共北京市委九屆十次全會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及中央對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結合北京實際,就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以下建議。 

    一、抓住首都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1)“十五”時期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就。過去的五年是首都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五年。全市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緊緊圍繞“新北京、新奧運”的戰略構想,創新體制、調整結構、優化環境、全面發展,首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改革、發展、穩定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績,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以上,經濟發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奧運申辦成功和籌辦奧運,給首都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製造業、現代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地方財政收入由“九五”末398.39億元增加到近1000億元。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國有資産監管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對外開放取得新的突破,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完成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和區縣功能定位工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奠定了基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和綠化美化工作,城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二級和好于二級天數比五年前增加70天以上。社會建設與管理工作不斷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抗擊非典鬥爭取得了勝利,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的水平進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下大力氣解決城鄉人民生産生活的突出問題,建立了生態林補償機制、公共安全應急機制,健全了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和困難群眾的救助制度,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普遍提高。這些都為全面實現“新北京、新奧運”的戰略構想奠定了堅實基礎。 

    (2)“十一五”期間首都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十一五”時期首都發展面臨著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總體上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要牢牢抓住用好本世紀頭20年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妥善應對各種挑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實現首都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全面推進今後五年的發展,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增強緊迫感,立足首都的實際,抓住有利條件,促進首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準確把握和解決好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亟待加快轉變,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結構調整、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任務仍然很重;改革面臨著更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更加複雜的利益關係,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城區危舊房改造,加強流動人口管理、交通和環境治理,切實加快南城和城鄉結合部發展,推進郊區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等任務十分艱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切實維護首都安全穩定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困難和問題,並且認真加以解決。 

    (3)“十一五”期間首都發展新的歷史任務。“十一五”是我們國家發展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也是北京緊緊抓住辦好有特色、高水平奧運會這一難得機遇,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全面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階段、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新階段。要下大力氣解決好首都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提高首都的綜合實力、競爭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充分利用首都資源優勢,開創首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新局面,提升“四個服務”的水平和能力,為實現首都現代化建設“新三步走”戰略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北京發展的歷史上譜寫光輝的篇章。 

    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4)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全面推進“十一五”期間的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全力辦好2008年奧運會這個重要機遇,全面落實國務院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 

    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首都資源優勢,加快北京發展步伐,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首都經濟”的發展戰略,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製造業,走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産業發展之路。著力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挖掘好、整合好、利用好首都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優化發展環境,實現首都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著力解決首都發展的瓶頸制約,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努力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二是堅持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發展定位,努力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按照國務院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精神,認真履行“四個服務”的職能,提高服務水平,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健全綜合交通體系、能源供應體系、水資源保障體系,加強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城市綜合應急減災處理能力。完善市域城鎮體系,處理好古都風貌保護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係,不斷增強城市服務功能,提升城市的承載力,努力將北京建設成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宜居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三是堅持以創新為動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實施首都創新戰略,進一步發揮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帶頭示範作用,充分利用好中央在京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創新資源,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推進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優化自主創新的環境,切實增強首都的自主創新能力,為實現2020年我國進入世界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作出貢獻。 

    四是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努力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區縣功能定位的要求,加強分類指導,完善産業佈局,促進區縣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特色發展。建立城鄉互補、區域協調、統籌發展的機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郊區城鎮化、現代化進程,集中力量抓好重點新城的發展建設。積極參與京津冀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京津冀都市圈、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合作與協調發展。 

    五是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努力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動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推進覆蓋城鄉、功能完善、佈局合理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解決好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就學、就醫、就業、住房、安全等現實問題。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更加注重基層基礎工作,更加注重改革發展穩定的協調,從建設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入手,促進首都社會和諧。 

    六是堅持奧運帶動戰略,努力提升首都工作水平。積極實踐“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全力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抓住舉辦奧運會這個契機,全面提升北京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的管理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充分利用和發揮好奧運會的巨大推動作用,推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促進首都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5)“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根據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綜合考慮首都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今後五年,保持首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到2010年實現人均地區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實現經濟發展水平的顯著提升。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全市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6%,加快建設好中關村科技園區,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為建設創新型城市奠定基礎,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萬元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顯著提升。保證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改革與發展的成果,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確保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城市環境質量基本達到國家標準,實現人民生活品質的顯著提升。積極推進民主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逐年提高公共財政用於社會事業的投入,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公共服務網絡逐步完善,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水平顯著提升。 

    三、堅持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走高端産業發展之路 

    (6)積極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産業。今後五年,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把握産業融合的新趨勢,著力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産業,佔領産業發展的制高點。高新技術産業要大力發展軟體、集成電路、信息網絡、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産業,加快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加快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現代服務業要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充分發揮和集成首都優勢,大力發展金融、文化産業、現代物流、旅遊會展、信息服務、仲介服務等産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高傳統商業、服務業,不斷增強首都的服務功能。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適度發展現代製造業,著力發展電子通訊設備製造、汽車製造、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石化新材料等六大行業中的重點項目,以骨幹企業為紐帶,完善産業鏈,增強配套能力,提高製造業發展規模和水平。推廣名牌戰略。積極發展為高端産業配套的加工製造業及都市型工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農業要繼續調整結構,積極轉變增長方式,推進産業化經營和集約式發展,積極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休閒農業,構築都市型現代農業體系。 

    (7)按照整體功能優化的要求調整産業佈局。根據國家區域開發開放的戰略部署、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區縣功能定位的要求,優化調整産業佈局,形成從市區到郊區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製造業—都市型工業相對集中、都市型現代農業鑲嵌其間的空間格局。在促進産業集群化發展的基礎上,全力建設好六大高端産業功能區。著力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打造全國知識創新中心、技術研發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創造首都地區發展的新優勢,搶佔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著力完善提升商務中心區(CBD)的功能,形成商務服務發達、功能齊備的國際化現代商務中心。著力加強金融街核心區建設,強化金融産業服務功能,為國家金融決策監管中心、金融資産管理中心和金融信息匯聚中心建設服務。著力推進奧林匹克公園建設,重點發展體育文化、旅遊會展産業,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文化、娛樂、會展中心和奧運標誌旅遊地。統籌規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周邊開發區及區域,建設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際快速鐵路為紐帶,以高端産業和總部經濟為依託,面向國際市場的高端産業園區,構築東南部産業發展帶,培育新的增長極。統籌規劃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區、空港保稅物流中心、空港工業區、空港物流基地及周邊區域,建設以首都國際機場為核心的臨空經濟區,積極發展臨空産業,推動空港經濟。各區縣要樹立全市一盤棋的思想,從實際出發,建設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專業集聚區。 

    (8)調整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佈局要求的産業。下大力氣推動現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産業逐步退出,嚴格控制並逐步淘汰資源開採型産業,限制並逐步淘汰落後工藝與裝備。制定資源開采地區産業轉型援助政策,積極發展替代産業和後續産業。切實抓好首鋼搬遷調整工作,積極推進曹妃甸新鋼廠建設,加快順義冷軋薄板項目建設。統籌規劃首鋼在石景山區的産業調整用地,認真解決好職工分流安置問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文化娛樂産業,推進西部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區域在調整中實現新的發展。積極調整改造城市中心區的各類市場,穩步調整開發區(産業基地)外的工業項目,加快轉移影響生態和水源涵養功能的資源消耗型産業。 

    四、抓緊實施首都創新戰略,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 

    (9)發揮中關村科技園區在首都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的帶動作用。中關村科技園區在國家創新戰略中承擔著重要職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在首都創新戰略中充分發揮“重要載體、強大引擎、服務平臺、前沿陣地”的作用,以推進自主創新和高科技産業化為核心,積極推進各項改革,整合創新資源,明確創新方向,做大做強創新型企業,努力使中關村進入國際先進科技園區的行列。高度重視、充分發揮中央在京科研院所、高校在首都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努力在軟體與集成電路、新一代移動通信、計算機與網絡、數字音視頻、光電顯示、生物醫藥等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産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提高首都地區的創新水平。 

    (10)優化自主創新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調整優化科技結構,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發揮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力,形成産學研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大力做好為中央在京科研、教學、企業總部的服務工作,聚集資源,形成自主創新的合力。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稅收、金融和政府採購政策。按照《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開展試點工作,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交易的試點,在深圳中小企業板建立“綠色通道”,優先支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成長性好的企業上市融資。著力推進産權改革和股權激勵試點,營造創新型企業家的成長環境。支持建設若干開放式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級工程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加快科技創新公共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改善科技創新的市場環境,促進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大力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抓緊制定知識産權保護綱要,培養全民的知識産權意識,營造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社會氛圍。積極推動管理創新,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和手段,切實提高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的水平。 

    (11)大力培養富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加快推進首都人才發展戰略,創新首都現代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體制,以高層次人才為重點,全面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繼續推進高級公共管理人才、高級專業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程,加大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著力構築全國人才高地。營造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體制機制環境。堅持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為導向,建立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堅持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建立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和選拔任用機制;堅持以人力資源有效配置為導向,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有效機制,制定和實施對各類人才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機制、政策、環境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國內優秀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為推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五、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城市的現代化水平 

    (12)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工業支持和反哺農業、城市支持和帶動農村的方針,採取多種措施,促進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和重新整合,推動郊區農村的發展。加大對郊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郊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郊區社會事業發展,推動城區優質資源向郊區農村流動,切實提高郊區城鎮化水平。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動新農村建設。動員農民廣泛參與,採取有力措施,解決郊區農村飲水安全、道路硬化、能源清潔、環境美化、信息暢通等問題,使郊區農村面貌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建立新型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發揮科技對郊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圍繞著富裕農民這個中心任務,積極發展郊區二、三産業,支持和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城鎮和新城有序轉移,使郊區農民儘快富裕起來。 

    (13)積極穩步推動新城建設。新城建設是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保持後奧運時期首都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推進郊區城鎮化的重要任務。要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重點建設好順義、通州和亦莊三個新城。順義新城要建設成為連接國際國內的樞紐空港,打造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臨空産業中心和現代製造業基地。通州新城要建設成為連接京津冀的樞紐,服務設施完善、文化産業發達、具有承接行政、商務、會展及城區人口功能的現代化新城區和綜合服務中心。亦莊新城要建設成為首都重要的區域産業中心、高科技示範區、宜居生態新城。要做好11個新城特別是重點新城建設的各項準備工作,高水準編制完成新城建設的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重點地區的城市設計和相關專項規劃,為新城建設提供科學依據。按照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基本建立新城基礎設施和與中心城方便快捷的交通聯絡體系。創新新城建設的開發體制和模式,認真落實新城建設規劃,防止出現分散投資、分散建設和浪費土地的現象。要按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責定位,探索新城建設的新機制,為新城能有序引導中心城區産業、人口和功能的疏解打好基礎。 

    (14)切實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全面實施《北京交通發展綱要》,加快城市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加強停車場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完善城市路網結構,改造路面路況,構建市域快速交通網絡,形成與城市風貌相協調的立體交通體系,以信息化、智慧化技術改造交通體系的各個環節,提升現有交通設施的運行效率,使城市交通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實現交通擁堵狀況有較大的緩解。加強水源、能源等工程建設,保證南水北調中線、西電東送等重點工程建設。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建成佈局合理、互聯互通、安全穩定、公平公開、資源共享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實現“數字北京”的目標。積極探索城區危改模式,採取公共財政傾斜等多種政策引導措施,穩步有序推進危舊房改造,使“十一五”期間危改工作有明顯的進展,使大多數居住在危舊房中的居民能夠改善住房條件和環境,使需要保護的建築、街區和舊城依法得到保護,努力實現古都風貌保護與危舊房改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採取綜合措施,統籌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人口。積極採取措施,加大對南城的投入,從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入手,推動南城更快的發展。加快中心城區的調整優化步伐,加大對城市環境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的治理力度,基本完成“城中村”的綜合整治,推進城市功能拓展區的城市化步伐,為群眾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空間。加大管理力度,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15)切實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克服重建設、輕管理現象,堅持依法、科學、從嚴、有序管理城市,發揮人民群眾參與城市管理的作用。深化城市管理體制綜合改革,明確各級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工作職能,建立市、區、街相互銜接、合理分工和規範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切實增強各級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城市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落在實處。創新城市管理方式,以數字城市技術為依託,建立以人口、社會單位、環境和市政設施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管理和服務數據信息庫,推進城市網格化、信息化管理,實現精確、高效的城市管理。切實把加強城市安全管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城市統一高效的應急管理指揮系統,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完善各類工作預案,建立健全相應的法規、規章,提高各級政府防範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增強城市減災、防災、救災能力。健全安全生産監管體制,嚴格安全執法檢查,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加強安全生産設施建設,及時消除影響公共安全的重大隱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市場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切實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加大地下空間管理力度,不斷提高運營的水平,為廣大群眾創造安全、便捷、舒適的城市環境。 

    六、加強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推進宜居城市建設 

    (16)認真做好人口工作。以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人口規模為目標,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力爭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600萬人左右。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有效手段,積極探索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人口綜合調控機制。從對居住場所的法治化管理和信息系統建設入手,結合城市環境整治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認真探索加強外來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政策措施,健全管理體制和協調工作機制,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質。認真研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措施。發展老齡事業、婦女兒童事業和殘疾人事業,切實保障老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的權益。 

    (17)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推廣應用節約資源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建設一批示範園區、示範居住小區、示範企業、示範村,推廣典型經驗,切實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切實加強水資源管理,完善節水指標和水價體系,推廣節水設備和器具,引導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節水意識和行為。積極調整用水結構,穩定工業用水,推動農業節水,增加環境用水,保證居民用水。開發利用再生水,嚴格控制超採、禁止濫采地下水,限制高耗水産業發展,建設節水型城市。嚴格土地管理制度,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保護基本農田,合理安排建設用地,完善土地市場,建立集約用地機制,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積極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管理政策,著力推動工業、建築業節能,建立能源多元化供應體系,注重地熱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新能源、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搞好能源儲備和應急體系建設。努力排除能源安全隱患,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18)加大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採取嚴格有力的措施,爭取到2010年城市環境質量基本達到國家標準。繼續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嚴格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治理城鎮燃煤污染,加大揚塵污染和工業污染控制力度,使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切實抓好水污染防治,基本完成六環以內城市河湖治理,水體基本還清,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水系。建立和完善生態林、水源地補償機制。加強對固體廢棄物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加強對噪聲、電磁輻射源和放射性廢物的監管。加強城市綠化美化,擴大城市綠色公共活動空間,完善城市綠網體系。繼續搞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重要水源涵養林保護工程和山區生態綠化工程,構建首都生態屏障。 

    七、積極深化各項改革,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19)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把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來抓。要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的要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市級部門的“四分開”工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政府的公共服務框架,落實政府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社會保障等領域的責任,提高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創新,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政府部門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務公開,提高公務員素質,推進政府機關和公務員工作規範化、服務標準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充分發揮商會、行業協會的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投融資行為。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建立科學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政績考核評價體系。 

    (20)推進國有企業和公用事業等各項改革。加大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的調整力度,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繼續深化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和産權多元化。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建立健全非經營性資産的監管體制,防止國有資産流失。進一步規範勞動合同,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為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平等的發展環境,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制度創新和産業升級。不失時機地推進水、電、氣、熱等公用事業體制改革,正確處理市場調節與公共利益的關係,逐步建立公共服務産品價格調整機制,理順公共服務價格,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進金融改革和發展,切實為首都金融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市與區縣財政管理體制。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加快首都信用體系建設。 

    (21)全面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繼續優化投資環境,關注重大項目,提高吸引外資的水平,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為首都高端産業的發展服務。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吸引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研發和結算中心,積極爭取國際組織在京設立分支機構和總部,提升北京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轉變對外貿易的增長方式,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産權、自主品牌的産品出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支持鼓勵和幫助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現代製造業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發揮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加強對外國駐京外交、國際組織、新聞、商務等機構的服務和管理工作,積極舉辦各種有影響的國際活動,積極開展民間外事活動,切實提高北京的國際化程度。加強與港澳臺地區交流合作,健全合作機制,提升合作檔次。 

    八、大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提升首都公共服務功能 

    (22)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轉變文化事業的發展方式。注重現有文化設施的有效整合與充分利用,充分發揮國家大劇院、首都博物館等重點文化設施在推進首都文化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努力繁榮文藝創作。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著力發展面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事業,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和活躍市民文化生活。著力扶持公益性、原創性文化和優秀民族文化。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産業政策,積極發展文化企業,重點培育發展一批綜合性文化産業集團,努力建設全國的文藝演出、出版發行和版權貿易、影視節目製作和交易、動漫畫和網絡遊戲製作交易、文化會展和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使文化産業成為首都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産業。進一步開放文化市場,規範市場管理,加強對互聯網等新型傳媒的管理,確保文化市場的繁榮、健康、有序。抓住奧運機遇,促進對外文化交流,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擴大北京的國際影響。 

    (23)推進首都教育現代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優化調整教育結構,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努力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健康發展。增加教育投入,健全公共財政對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全面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水平,全市免收雜費、書本費,對困難學生給予補助,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嚴格查處教育亂收費。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輻射,組織優秀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教,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堅持內涵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佈局,支持世界一流大學、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效益和水平。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統籌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建設一批高水平實習實訓基地和示範學校。加強各類技能培訓,加強成人教育、繼續教育,推進城鄉教育的信息化建設,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積極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加強科普工作,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反對封建迷信與偽科學,提高城鄉居民科學素養。 

    (24)積極發展衛生體育事業。建設城鄉一體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公共衛生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體系、婦幼衛生保健體系,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好的公共衛生服務。合理規劃醫院佈局,重點建立健全有效的基層衛生服務管理和運行機制,努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實現“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的目標。堅持中西醫並重發展,發揮中醫藥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強衛生監管,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能力,以及對廣大市民的健康保障與促進能力,滿足城鄉居民生命安全和基本健康保障需要。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人民體質,推進國際化體育中心城市建設,著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優勢運動項目和競技體育拔尖人才,力爭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重大國際比賽上創造良好成績。 

    九、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努力構建首善之區 

    (25)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按照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格局,扎紮實實地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不斷創新政府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整合社會資源,調動社會力量,解決社會建設和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發揮社團組織、行業組織、仲介組織和公益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大力強化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工作。 

    (26)紮實做好就業工作。把創造就業崗位和擴大就業作為重要任務,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確保就業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建立健全勞動者培訓體系,建立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對城鎮失業人員、郊區農民轉移就業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職工素質和勞動者素質。大力創造就業機會,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社區服務業和各種所有制的中小企業,大力開發社區公益性崗位,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統籌城鄉就業服務體系,建立社區、村鎮就業服務組織網絡,完善並落實各項促進就業的政策,使就業困難人員能夠實現靈活就業。健全勞動關係調整體制,建立失業監測預警體系。積極推動創業工作,開展創業指導、創業培訓以及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使有創業需求的勞動者得到幫助,實現創業帶動就業。 

    (27)建立基本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範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起多層次、廣覆蓋,包括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在內的社會保障網絡,使城鄉困難群體能夠及時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實現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支持企業、社區等各種社會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慈善活動,切實幫助困難群體解決生産生活問題。 

    (28)著力構建和諧社區、和諧村鎮。著力創新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街道、鄉鎮管理體制改革,切實加強城鄉基層社會管理。著力推進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基層公共服務水平。著力加強城鄉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緊緊圍繞服務群眾這個中心,切實發揮城鄉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和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著力完善城鄉基層組織的工作保障機制,解決城鄉基層社會管理和建設經費不足的問題,改善工作條件,切實增強城鄉基層組織管理社會、服務群眾的功能。 

    (29)努力維護社會穩定。健全維護社會穩定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公安政法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政治業務素質。按照“整體防控、精確指導、精確打擊”的要求,健全以“巡邏、社區、治安、內保”四張網為框架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建立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制度,深入開展基層安全創建和平安建設活動,落實全面推進科技創安工程的任務,提高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水平。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建立健全人民內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的長效機制,加強基層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工作,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不斷鞏固和發展首都穩定的大局。加強黨對人民武裝工作的領導,開展全民國防教育,搞好國防後備力量建設。 

    十、全力完成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歷史任務 

    (30)辦好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好奧運會的籌辦和舉辦期間的各項工作。按照“節儉辦奧運”的方針,搞好奧運籌備工作和場館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高水平地做好安全保衛、媒體服務、志願者隊伍組織等各項籌辦工作。全市動員,全力以赴做好奧運會期間的各項工作。以“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為主題,精心組織好奧運會的開幕式、閉幕式、火炬傳遞等大型文化活動,營造安全、祥和、歡快、熱烈的氛圍。精心組織好各種賽事活動,做好交通、通信、住宿、餐飲、醫療衛生、安全保衛服務和組織保障,為各國運動員、教練員及隨行人員和各國朋友提供熱情、週到、及時、有效的服務。同時,做好殘奧會的各項工作。 

    (31)積極推進人文奧運工程,全面提升市民素質。緊緊圍繞“人文奧運”,以創建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為重點,深入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普及文明禮儀知識,開展文明禮儀實踐,切實提高全體市民的文明素質。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全面推進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校園等各種形式的創建活動。抓住影響首都形象的重大問題,下大力量加以解決,革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之風,營造熱情友好、文明禮貌、健康向上、誠實守信、安全穩定的環境,向世界展示首都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 

    (32)在高標準完成奧運籌備任務的同時,切實提升首都各項工作水平。按照倒排工期的要求,認真查找各部門工作中與奧運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從每一項具體的工作任務、工作環節抓起。明確改進方向、改進的具體措施辦法和時間要求,以此來提高各方面的工作水平。要加大城市環境整治力度,綠化美化家園,整治城市臟亂差現象,改善道路、交通狀況,提升城市運行水平和文明程度。要全面提高安全保衛、醫療衛生、交通組織、電視轉播、食品安全等工作,以更高的標準、更高的要求,在保證奧運會需要的同時,全面提高各方面的工作水平。發揮奧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高度重視並認真研究解決好奧運後首都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問題。 

    十一、加強黨的領導,為全面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而奮鬥 

    (33)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完成“十一五”規劃,關鍵在黨的領導。各級黨委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切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要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統一全市廣大黨員幹部的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增強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堅定性,切實增強首都工作的預見性、創造性。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不斷拓展首都工作的新視野,探索新思路,取得新突破。按照“主要是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動立法,營造良好環境”的要求,各級黨委要認真研究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大方針政策、重大工作部署以及關係首都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問題,加強和改進對經濟社會重大事務的綜合協調,確保中央和市委的方針政策和各項重大部署的貫徹落實。 

    (34)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大力推進依法治市工作。積極開展適應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立法工作,繼續推進立法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不斷提高立法的質量和水平。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堅持民族團結,促進共同繁榮發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切實做好僑務工作和對臺工作。做好黨外知識分子、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其他社會階層人士工作。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基層政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堅持和完善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辦事公開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完善行政執法體制,健全行政執法程序,強化行政執法責任,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規範行政執法行為。積極穩妥地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加強司法監督,規範司法行為,維護司法權威,促進司法公正。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大力提高全體市民的法律素質,尤其要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 

    (35)切實加強首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落實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戰略任務,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努力使科學理論成為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進一步增強全市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創造活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強化廣大市民的首都意識、首善意識、法律意識和公德意識,不斷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進一步理順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明確職責,加大投入,加強理論研究和工作研究,切實提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 

    (36)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緊緊圍繞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密切與人民群眾聯絡這個核心,從調整工作職責、改進工作方式、創新活動內容等方面入手,積極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創新,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切實把基層組織建設成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積極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幹部管理由職務管理為主向以職責管理為中心的方式轉變,健全和完善黨政領導幹部職責績效管理制度,不斷加大幹部培訓工作力度,著力提高領導幹部的職業素質和專業管理水平。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不斷完善為人民服務的長效機制,切實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認真貫徹中央關於黨風廉政建設的各項規定,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廉潔自律,加大查處違紀違法案件的力度,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要牢記“兩個務必”,堅持艱苦奮鬥、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方針,求真務實,扎紮實實地推進首都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 

    未來五年的任務艱巨而光榮。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産黨員,一定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紮實工作,為全面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圓滿完成“十一五”規劃的各項任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