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十一五”社會和諧發展需解決“四大矛盾”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31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30日電(新華社記者李薇薇 李菲)《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個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有關專家指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特別突出地解決好“不 和諧因素”的“四大矛盾”。 

    矛盾一:分配公平失衡,貧富差距加大 

    做相同的工作,由於身份、所在地區和部門等不同,享受的待遇有很大差別,收入也可能相差數倍……專家們指出,分配差距不斷加大等問題已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大羈絆”,不僅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還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 

    統計顯示,我國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的比率在1985年是1:2.57,到2004年為1:3.23。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指出,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獲得的各種轉移支付和補貼等,實際收入的差距則約達5倍。 

    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加大只是目前我國社會財富分配矛盾的一個方面。“國有經濟單位中,電力、自來水、燃氣生産與供應、電信業、航空運輸業、鐵路運輸業等行業,靠了壟斷經營的優勢,獲取比其他行業平均工資高得多的收入。”全國政協常委安啟元指出,目前我國各個行業之間、各個地域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有不斷加大的趨勢。 

    據了解,行業間平均勞動報酬最高與最低之比在2000年為2.62倍,在2003年為3.98倍,而到了2004年達到4.25倍。這還不包括工資外的福利收入。2004年1月至9月,平均勞動報酬較高的行業有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金融業、科技服務業等,分別為18798元、15982元和15489元。而平均勞動報酬較低的農業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僅有4655元、8057元和8159元。 

    在全國各地中,2004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5省市是:上海(8513元)、北京(7836元)、浙江(7771元)、廣東(7264元)和福建(5879元),平均為7453元,是人均收入最低的5省區市的2倍還多。 

    專家認為,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容易引起部分社會成員心理失衡甚至利益衝突,給社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因此,在今後五年要把解決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製度、調整國家財政支出結構等,緩解地區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到最廣大人民。 

    矛盾二:教育不公,發展不均 

    高考移民、擇校風、亂收費……這些近年來經常被人們提起的“新名詞”,反映了目前我國教育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改革開放以來,改革不配套等原因,造成了教育資源的不合理流動、積聚和配置,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學校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上學難、花費多、壓力大也日益成為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之一。 

    一項對全國37所不同層次高校的調查顯示,城鄉之間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整體差距為5.8倍,在全國重點院校中則達到8.8倍,即便在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超過了城鄉居民經濟收入2.8倍的名義差距。 

    北京大學的一份報告披露,我國省與省之間的生均教育經費差別是7.8倍;《中國教育報》2004年對174個地市和縣教育局長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50%的農村中小學“基本運行經費難以保證”,超過40%的小學仍然使用危房。 

    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的現狀,無疑將影響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惡化社會的利益格局,將會埋下城鄉、地區、階層等人際矛盾、緊張、衝突的隱患。正如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朱佩玲所説:“在‘十一五’期間,應該把認真解決好我國教育均衡問題列為‘重頭戲’。” 

    矛盾三:看病難、看病貴仍待解決 

    現在,“看病難”已讓不少國人“放棄”了健康這一基本需求。衛生部前不久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約48.9%居民有病不就醫,29.6%的應住院而不住院。 

    據了解,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但醫療衛生資源僅佔世界的2%。就這僅有的2%的醫療資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資源集中在大醫院。一方面不少人長途跋涉,異地就醫,既增加了就醫困難,又加大經濟負擔;另一方面是大醫院人滿為患,導致了目前社會上普遍抱怨的“看病難”。 

    “看病貴”是近年百姓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據第三次全國衛生調查數據統計,我國居民平均每次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從1998年到2003年分別上漲了57.5%和76.1%,都遠遠快於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 

    專家認為,造成目前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醫療機構管理體制不完善、藥品流通環節混亂等都有關係,需要我們在“十一五”期間,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助服務能力。要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整頓藥品生産和流通秩序,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統籌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矛盾四:勞動力供大於求,社會保障缺口多多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據中國社科院預測,2006年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今後幾年,全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另外還有1400萬下崗失業人員。如果經濟增長保持8%左右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多萬就業崗位,加上補充自然減員,可以安排就業1000萬人左右,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1400萬人左右。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基本格局長期內不會改變,而且矛盾將更加突出。 

    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很窄,不足以解決群眾的“後顧之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介紹,包括4000多萬已經退休人員在內,我國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只有1.6億多,不及勞動人口的一半,覆蓋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 

    和養老保險一樣,同我國13億的人口基數相比,參保人數分別為13341萬、10546萬、7810萬、5085萬的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工傷、生育保險等都還顯得“相對單薄”。在廣大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基本上處於“空白地帶”。截至2005年9月,社保在農村的普及率只有13%,且多數集中在少數城市和沿海地區。 

    專家因此指出,今後五年,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要把就業這一民生之本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好維護社會公平,協調社會利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