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著力建設和諧文化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31日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産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如何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建立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的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程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沒有文化,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滲入其間,它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支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沒有和諧的文化,就沒有和諧社會的根基,沒有和諧社會的發展方向。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有沒有和諧的文化,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尺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包含著和諧文化建設的內容,同時更需要和諧文化的引導和支撐。和諧社會越發展,和諧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顯。 

    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方式的一種文化,它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範、價值取向為一體,包含著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和評價,是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和諧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會主體對歷史的、現實的和未來的社會生活的自覺認識和嚮往,代表了一定社會主體的利益,同時也體現了一定社會主體對社會發展的認識水平。從表現形式上看,和諧文化既有思想觀念方面的內容,又有制度規範方面的內容。從思想觀念上來説,和諧文化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的認知、感受,對社會和諧目標的追求;從制度規範上來説,和諧文化體現了人們在和諧思想的引導下建立的一系列調整利益關係、化解社會矛盾制度和機制。和諧文化是人們依附的精神家園,也是和諧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對個體而言,和諧文化起著潛移默化教育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準則;對全社會而言,和諧文化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作用,內含著人們高度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念。一個社會的和諧,在本質上體現為一種和諧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諧文化以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作為始終不渝的追求,以引導、培育人們的和諧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為目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著力建設和諧文化。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文化,是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以先進文化為指導,面向時代,立足於現實,與中華民族和諧傳統相承接、與和諧社會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體系。這種和諧文化具有先進性、時代性、現實性、民族性和繼承性的特徵,反映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內容,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先進文化的發展本身要求有和諧文化的建設的發展,建設和諧文化,實際上就是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的構建與和諧文化的建設應該是同步的,相輔相成的。建設和諧文化,是推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建設和諧文化的核心問題,是培育人的和諧文化精神。通過建設和諧文化,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為和諧社會培育必需的社會環境,用和諧文化培育人、塑造人,豐富人們的精神內容,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引導人們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使和諧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重要價值取向,使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建設和諧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建設和諧文化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建設和諧文化,有利於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和諧社會是理想的社會。這種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越能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同和接受,就會越能成為執政黨領導和團結人民群眾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儘管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別大,民族眾多,經濟形式和分配關係多樣,社會各階級、階層和群體之間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人們在不同利益的背後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夠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著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也體現著團結、合作的精神,是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實現全體人民在政治上、道義上和精神上團結一致的重要保證。建設和諧文化,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牢思想基礎,在全社會形成心齊、氣順、勁足的良好氛圍。 

    第二,建設和諧文化,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諧文化內含著協調發展的理念,它所倡導的發展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諸多因素,是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全面進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首先要有生産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主義不能建立在貧困的基礎上,在貧困的基礎上也無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許多矛盾和問題的解決,都要以經濟發展為前提,以物質文明的進步為依託。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代中國,經濟建設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的任務尤為繁重。但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緊密相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不能欠社會發展的賬,不能以損失社會的進步為代價,否則就會引發各種社會問題。單純的生産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不可能自動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不可能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所有問題。單純、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的提高,不僅會付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的代價,還會造成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社會腐敗現象蔓延、思想道德墮落等社會問題,造成經濟增長和社會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設和諧文化,有助於培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使人們在關注經濟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三,建設和諧文化,有利於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諧文化強調的是求同存異、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具有弘揚正氣、凝聚人心,溝通感情、增進融合等功能,能夠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會關係的作用。和諧社會不是沒有利益衝突的社會,也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通過對各種利益關係、社會矛盾的調整和處理來實現社會的和諧與融洽。調整利益關係,化解社會矛盾,需要相應的社會機制,也需要相應的社會文化。社會越是向多樣化發展,就越需要發揮文化的調節和整合作用。這種文化調節和整合的過程,本身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隨著改革開發深入發展,我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利益關係和社會矛盾出現紛繁複雜的局面,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建設和諧文化,引導人們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社會,培養人們用寬容的態度看待和處理各種問題,有助於避免思想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形成尊重勞動、關愛他人、維護公平、相互關愛、團結互助的社會風尚。 

    立足現實,在繼承和借鑒中建設和諧文化 

    建設和諧文化,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和發揚,也離不開對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鑒,同時也要與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相適應。 

    建設和諧文化,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觀念。重和諧,求同存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長期受到人們的崇尚,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價值選擇、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在歷史上起到了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在人際關係方面,強調"和為貴",提倡寬和處世,協調團結。孔子提出的"以寬厚處世、協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為了要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則集中表達了對人與人和諧關係的追求。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強調"天人合一",主張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繫上,強調"協和萬邦",主張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應和睦共處、親密友好。中國傳統和諧思想在強調"和為貴"的同時,還強調"和而不同"。和諧求以共生共長,不同求以相輔相成。在和諧中實現共同的發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對方的長處。這種底蘊十分厚重深遠的和諧思想,為建設和諧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想資源。承接和弘揚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合理內涵,充分發掘其理念蘊含的當代價值,對於建設和諧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設和諧文化,還要注意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獨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豐富多彩的內容。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長處,這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態,其合理內核往往是相通的,總能為人類所傳承。無論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在文化發展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追求和諧的內容,都對人類進步作出了貢獻,應該彼此尊重、相互學習和吸收。建設和諧文化,離不開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以寬廣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博採眾長,使其熔鑄于和諧文化建設之中,這是建設和諧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西方文化對個人獨立自主精神的強調、對科學理性的推崇、對民主法治的追求、對人的價值重視等等內容,也是我們建設和諧文化值得吸收借鑒的。當然,對於西方文化中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觀念,是要堅決抵制的。面對西方文化,妄自菲薄,唯我獨尊的態度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在交融中學習借鑒,在碰撞中揚棄昇華,才有助於我們和諧文化的豐富發展。 

    建設和諧文化,要立足社會生活實際。構建和諧社會,是動態而不是靜態的,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體現為目標和過程的統一。作為目標,構建和諧社會同我們的遠大理想、同現階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為過程,構建和諧社會是分階段的、有層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構建和諧社會,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建設和諧文化,要著眼于未來的發展,更要著眼于現實的要求。從總體上説,我國的社會發展還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員的生活和發展條件有很大差異,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齊劃一。和諧文化的基本內容,不能脫離現實,不能超越社會發展階段和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樣,把握好建設的層次性,區分不同對象和層次,鼓勵先進,團結多數,從而引導好不同階層、不同思想覺悟的人。這應是建設和諧文化的一個基本思路。建設和諧文化,既要有先進性要求,又要有廣泛性要求,要把先進性要求同廣泛性要求結合在一起。沒有先進性,就沒有感召力、引導力,就不可能帶動整個社會和諧思想觀念的不斷提升;沒有廣泛性,就難以貼近生活、切合實際,就沒有被社會大多數成員所接受的可能。先進性要在廣泛性的基礎上體現出來,廣泛性要以先進性為指導。這樣,才能使和諧文化建設符合時代和現實的要求。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實踐,著眼于應用,在理論和實踐的互動中實現和諧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加快和諧文化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的進程,加快和諧文化的積累過程。建設和諧文化,本身也是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也是廣大社會成員進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