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心理和諧: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31日   來源:光明日報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統一的系統工程。從社會心理角度來説,人們的心理狀況對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影響。保持人們的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人的心理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它首先表現為個體內部心理和諧,即個體內部心理成分(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等)的協調統一;其次表現為人事心理和諧,即人在處理事情時的冷靜、適度和樂觀,善於“息事”;第三表現為人際心理和諧,即人與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於“寧人”。心理和諧的人善於調節自己的心理,坦誠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內心世界,能夠愉快地接納自我,承認現實,欣賞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夠大度平靜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總之,對內協調和對外適應是心理和諧的集中表現。 

    人是社會的産物,人的心理必然體現社會和文化屬性。無論是和諧的心理狀態,還是不和諧的心理狀態,歸根結底都是主體對社會客觀現實的反映。儘管在同樣的現實事件面前,不同的主觀加工,可能導致不同質的心態,但以下三個規律是存在的:第一,客觀刺激事件導致主觀心理反應。客觀刺激事件是因,主觀心理反應是果,儘管面對同樣的刺激事件,不同的人由於主觀加工各異,在反應的性質和程度上會有所不同,但只要他感官正常,對刺激事件予以應有的注意,就決不可能沒有反應。任何心理無論是和諧的,抑或是不和諧的,歸根結底應有客觀上的原因。第二,負性刺激事件導致負性心理反應。負性刺激事件泛指人們欲極力避免給人們帶來精神痛苦、使人情緒低落的各種事件。國內外學者關於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均表明:個體體驗到負性生活事件愈多,則愈感到不幸福。第三,良性刺激事件導致良性心理。良性刺激事件泛指那些人們渴望得到、能夠給人帶來精神愉悅,使人歡欣鼓舞的事件。人逢喜事精神爽。心理健康的人在面對成功、喜事等良性刺激時,總會有適度的歡喜之情。有的幸福論者認為,幸福就等於各個快樂事件的簡單相加。這種説法儘管有失偏頗,但人的主觀幸福感作為一種心理狀態,一般來説是和良性刺激事件呈正比關係的。人的主觀幸福感越強,遇到的良性刺激事件就越多。 

    社會的不和諧使人心理壓力增加,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蔓延。犯罪、毒品、家庭破裂被認為是西方社會的三大公害。三大公害加上其他社會問題,諸如失業、恐怖襲擊等造成西方社會的嚴重不和諧,致使西方人心理和諧水平的整體下降,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疾病檢出率居高不下。 

    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在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發展、綜合國力大大提高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如社會競爭加劇、升學壓力增大、就業形勢嚴峻、貧富分化和城鄉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這些不和諧是造成人們心理不和諧的重要原因。 

    由於心理不和諧、不健康給社會和他人造成傷害,從而影響社會和諧,這種影響力有時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為什麼心理不和諧、不健康會給社會帶來麻煩進而影響社會和諧?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等人所提出的挫折-攻擊假説為我們提供了理論上的注腳。多拉德認為,攻擊是受挫的繼發行為。人類的攻擊行為是由挫折引起的,挫折總是引起攻擊行為。所謂挫折,就是某種正在進行的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擾。挫折並不會直接引發攻擊行為,而是誘發出某種導致攻擊行為的刺激(一種攻擊驅力),然後這種刺激會促使或加速攻擊行為的出現。一個遭受挫折的人,容易做出某種攻擊行為。由於該理論的簡單化和絕對化,一經面世,即遭到批評。多拉德等人後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某種程度的修正,提出了影響攻擊行為産生的四種因素:遭受挫折的驅力的強弱,遭受挫折的驅力的範圍,以前遭受挫折的頻率,攻擊反應可能受到懲罰的程度。此外,多拉德等人進一步指出,由挫折引起的攻擊主要指向三個方面:一是直接製造挫折的人;二是與挫折的形成沒有直接關係的人,遷怒於人,找出氣筒便是如此;三是受挫者本人,自殺是其極端表現形式。這種假説曾經對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關於攻擊行為的研究産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是美國犯罪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在這裡,多拉德等人所説的挫折指的是行為挫折,而由此誘發的和導致攻擊行為的刺激(一種攻擊驅力)顯然是心理上的不和諧狀態,是一種心理挫折。這種心理上的不和諧或心理挫折,儘管在一定條件下未必産生攻擊性行為,但它畢竟是産生攻擊行為的原因之一,是造成社會不和諧的心理因素。事實上,社會上許多故意傷害他人和危害社會的攻擊性事件就常常是由心理挫折這種心理不和諧狀態所引起的。這種情況從反面啟示我們,在社會有機體正常運轉的過程中,社會心理並非是一個機械的、被動性的因素,而是一個相當活躍的、能夠主動地向社會釋放能量的能動因素。和諧的社會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諧的社會心理帶給社會的是離心力。從這個意義上説,和諧社會説到底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心理上的和諧。社會的和諧與社會每個成員的心理和諧有著密切關係,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心理和諧是社會成員的美好追求。以人為本就不能不重視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諧問題。 

    要實現和保持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諧,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盡可能減少改革陣痛,減少社會負性事件發生的幾率,進一步增強社會和諧的程度和水平;與此同時又要積極推動人的心理和諧建設,努力探索在新的條件下有效提高人們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覺地在教育、心理醫療以及各級各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幾個重要環節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的應對機制,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心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