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時政專題
 
 
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1日   來源:新華網

廣東省委關於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二○○五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國共産黨廣東省第九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當前,我省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總結回顧“十五”計劃執行情況,認清形勢與任務,對“十一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 

    “十五”是不平凡的五年,是我省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結合廣東實際創造性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戰略部署,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總體上保持了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十五”前四年,全省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2.4%,2004年達16039億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計劃經濟總量增長預期目標。經濟實力上新臺階,改革開放上新水平,區域協調與合作發展有新突破,社會事業有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有新進步。“十五”計劃的勝利完成,為我省“十一五”和未來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標誌著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十一五”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綜觀國內外形勢,我省既面臨難得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總體上面臨有利的發展環境和條件。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過渡期即將結束,既為我省全面參與國際與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提供了有利環境和現實途徑,也使我省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佔整體競爭優勢的壓力,面臨日益複雜的能源、金融等經濟安全問題的挑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東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並迅速崛起,“百舸爭流、萬馬奔騰”,區域發展格局正在經歷一次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省既面臨著以合作促發展的有利機遇,又面臨原有優勢相對弱化的挑戰。從自身條件看,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我省積累了相當的産業基礎、經濟實力和成功經驗,市場化程度較高,既具有加快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內在要求,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自主創新能力亟需提高、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夠協調、資源與環境壓力增大、構建和諧廣東的任務艱巨等等。為此,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搶抓機遇,開拓創新,落實“五個統籌”,推動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軌道,全面開創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為總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加強自主創新,深化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為全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全省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實現2010年人均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增長方式進一步轉變,單位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經濟結構更趨合理,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産業和城市競爭力明顯增強,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突破;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上新水平,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與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就業形勢保持穩定,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寬裕型小康水平。 

    完成“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胡錦濤總書記2003年4月在視察我省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為我省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科學發展觀這一新的法寶,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科學總結,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問題和深層次矛盾的理論武器,是新世紀新階段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指導方針,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我省要努力當好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在認識上、行動上、出成果上先行一步。全省各級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增強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貫穿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貫穿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個階段,貫穿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 

    要堅持繼承、創新、提高、發展,科學總結過去、謀劃未來,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動力,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努力創造集聚優勢,切實做到六個“必須加快”。 

    第一,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是我省所處發展階段的迫切要求。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目標,優化經濟結構,提升技術水平,建設節約型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切實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在提高質的基礎上實現量的新擴張。 

    第二,必須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是確保經濟社會發展長盛不衰的關鍵環節。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構建創新型廣東。 

    第三,必須加快推進經濟國際化和體制創新。這是我省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和繼續當好排頭兵的必然選擇。要以全球視野來謀劃對外開放和省內發展,積極參與國際和區域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全方位集聚國內外優勢,提高國際競爭力,建立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攻堅力度,突出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形成一整套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第四,必須加快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這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重大任務。要統籌城鄉發展與區域發展,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充分發揮珠江三角洲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不同類型地區優勢互補、互動發展,形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促進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第五,必須加快建設綠色廣東。這是關係我省未來長遠發展的重大舉措。要以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目標,發展循環再生的綠色經濟,構築系統安全的綠色生態,創造優美的綠色環境,培育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文明,走出一條生態環境系統與經濟社會發展系統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第六,必須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發展和進步,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加強社會建設、社會管理和社會利益協調,關心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構建和諧廣東,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社會發展基礎。 

    “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於加快推進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制定與實施規劃,必須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精神,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著重研究和解決關係我省“十一五”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問題。 

    一、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全面提升産業素質 

    優化經濟結構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的根本途徑。要以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産業競爭力為核心,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支柱産業為支撐、服務業快速協調發展的産業發展格局。 

    優化工業産業結構。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提高工業九大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競爭力,實現工業發展的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支柱産業。加快發展汽車、裝備製造等主導産業。積極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産業。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材等傳統産業。加快中醫藥産業發展,著力打造中醫藥強省。優化工業産業佈局,加快發展臨港工業,重點建設一批支柱産業基地和重要産業項目,提升發展珠三角高新技術産業帶,培育發展汽車整車製造和零部件基地,打造沿海石化産業帶和沿海鋼鐵工業基地。促進産業結構調整與産業轉移相結合,加快環珠三角産業轉移帶發展,推進欠發達地區産業升級。優化産業組織結構,加快發展大型企業集團,發展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推動一批企業創造世界名牌。支持、引導和規範産業園區發展,建設一批産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打造區域品牌,促進産業集群優化升級。 

    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優化服務業結構,提升産業素質,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競爭力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培育服務業支柱産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旅遊業、信息服務業、房地産業、金融業等在全國有優勢的服務業。以發展現代流通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産品設計和包裝、倉儲、物流和會展等生産服務業,推進服務業和製造業的良性互動發展。鼓勵發展法律、會計、資訊等仲介服務業。鞏固提升居民服務業、餐飲旅館業等生活服務業。深化服務業體制改革,改善服務業發展環境,制定鼓勵消費政策。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增強對全省的産業支撐和輻射帶動力。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適度超前原則,優化佈局,完善網絡,加強以能源、交通、水利、環保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高速公路、鐵路、城際軌道交通、航道、港口等建設,完善集裝箱港口運輸體系、能源運輸體系和民用航空運輸系統,構建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加強電源、電網和液化天然氣網的建設,優化能源結構,加強能源儲備,構建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確保能源安全。加快建設城鄉防災減災體系、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保護水環境和保障供水安全,大力發展水利事業。 

    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力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努力打造信息産業強省。大力發展信息産業,鞏固提高信息産品製造業,突出發展消費類電子,加快發展軟體業與信息服務業。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強信息化資源整合與共享,加快信息化基礎建設。全面促進社會事業信息化,紮實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切實加快信息領域立法進程。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增強綜合競爭力 

    自主創新能力是我省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要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搶佔高新技術及其産業化的制高點,爭當自主創新排頭兵。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整合全社會科技資源,鼓勵發展風險投資,完善科技和産業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結構合理、功能完備、開放競爭的區域自主創新體系,建立科學有效的自主創新評價體系。推進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進行産權制度改革,深化公益類科研院所內部改革,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充分發揮科研機構的骨幹引領作用,重視推進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創新,繼續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突出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大力推進産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技術開發投入,支持企業建立各種形式的研發機構,使之成為産業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發的重要載體。強化知識産權工作,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和市場監管力度,優化創新環境。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引導企業積極採用國際標準,鼓勵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扶持企業創建名牌産品和馳(著)名商標。重點扶持一批重點企業、重點産品,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自主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 

    加強重點領域、重點區域自主創新。鼓勵原始性創新,抓好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推進産業技術跨越式發展。加強集成創新,形成一批産業帶動力強、關聯度大、優勢資源集成度高的戰略産品。進一步完善重大引進技術及裝備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統籌協調機制,促進外源技術內源化。切實抓好工業九大産業、高新技術産業、裝備製造業等産業的重點技術的自主創新,突破一批核心和關鍵技術,提高産業整體技術水平。完善重大自主創新項目聯合攻關制度。支持廣州、深圳成為自主創新的基地,充分發揮珠三角在自主創新中的帶動作用。 

    走開放型自主創新之路。強化區域與國際合作,注重消化吸收,鼓勵開展合作創新。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示範基地。積極鼓勵企業到省外境外設立研發機構,大力吸引外資企業和省外大企業來粵設立研發機構。加強泛珠三角區域自主創新合作,加快實施科技資源共享、合作組建科技組群、聯合科技創新、科技人才培養等四大科技行動。 

    三、促進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開放水平 

    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建設經濟強省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力度,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促進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優化提升外源型經濟。要進一步提高吸收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創新招商方式和機制,優化引資和投向結構,把吸收外資與促進産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大力吸引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跨國公司、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鼓勵其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産業、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農業和欠發達地區。鼓勵現有外商投資企業增資擴産、做優做強。促進各類開發區提高發展水平,探索建立集約式發展的多功能綜合性産業區。要切實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出口商品、出口市場和貿易方式結構,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自有品牌産品的出口,提高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比重,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在擴大貨物貿易的同時,積極發展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鞏固提升加工貿易,大力發展一般貿易,實現出口增長方式由創匯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形成國際貿易新格局。優化進口結構,引進先進技術、關鍵技術和裝備,發揮進口的積極作用。要在“走出去”方面實現新突破。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和承包工程,設立生産基地、銷售網絡和研發機構,開發利用境外資源,拓展發展空間,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做大做強內源型經濟。要重點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放寬市場準入,允許其進入壟斷行業、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領域。大力發展社會仲介服務機構,積極構建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平臺、投資服務體系等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信用擔保體系,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服務創新,加大對民營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辦好各類民營經濟園區,促進民營企業上規模上檔次。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兼併、收購、聯合等方式做大做強,發展成為主業突出、市場競爭能力強的大公司大集團。鼓勵民營企業擴大出口,開展國際化經營。辦好中國(廣州)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繼續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做大做強一批主業突出的國有企業集團,增強國有經濟在全省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控制力和帶動力。 

    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營造開放透明法治的投資環境。深化通關制度改革,優化口岸環境,提高口岸的整體功效,推進“大通關”建設。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和國家統一部署,進一步規範全省涉外地方性法規和相關政策。優化政務環境,加快地方涉外經濟管理體制改革,規範行政審批,強化服務職能。優化法制環境,加大執法力度,切實保護涉外知識産權。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等組織在行業自律、行業服務、行業規劃制定、知識産權保護和開拓市場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的協調配合,建立健全進出口商品預警機制,促進公平貿易。認真做好加入世貿組織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大力培養國際貿易等專業人才,加強對國外反傾銷等案件應訴的組織和服務工作,積極應對各類國際貿易摩擦。建立健全産業安全監測預警系統,維護産業安全。 

    提高區域合作水平。繼續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安排,加強大珠三角合作發展,提高新一輪粵港澳合作水平。完善粵港、粵澳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協調跨境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跨境工業區,加強口岸合作,推進服務業合作,推動我省企業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等優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發展與台灣地區的經貿關係。大力推進廣東與東盟等區域的經貿合作。積極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上新水平,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為主、全面合作”的方針,創新合作機制,完善合作規劃,以落實合作項目和消除行政壁壘為重點,抓好基礎設施、能源、經貿、勞務、金融等重點領域的合作,建立區域一體化市場體系。積極推進泛珠三角橫琴經濟合作區的立項與建設。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建設,繼續做好貧困地區對口幫扶工作。 

    四、統籌城鄉發展,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解決“三農”問題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力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農村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産業化,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壯大鎮村集體經濟實力,促進農業農村持續穩定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保護基本農田,改造中低産田,提高農業生産機械化水平。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區域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強的農業主導産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産,發展效益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加快農業標準化,加強畜禽防疫工作,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體系。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大力培育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組織,提高農業的市場化和農民的生産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林業産業。 

    深化農村改革。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鞏固和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務農收益。加速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加農民非農收入。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穩妥推進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徵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和安置機制。按照依法、平等、協商、自願、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 

    加強農村公共服務。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和文化等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鞏固提高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合理調整農村學校佈局,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以創建文明村鎮和文明家庭為載體,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疾病預防保健和醫療救治條件。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提高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 

    加強農村規劃建設與管理。統籌城鄉規劃,把規劃延伸到村。加快農村交通等公共設施建設和文化設施建設。啟動農村小康環保行動,積極開展創建生態文明村、鎮活動,重點推進農村改水、改路、改廁、改灶和改造住房等工作,大力推廣沼氣利用,加強垃圾、污水等污染物處理,解決村莊環境“臟、亂、差”的問題,改變農村面貌。改革農村社會管理方式。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穩步推進有廣東特色的新農村建設。 

    五、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事關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要調整優化區域空間結構,分類指導,統籌協調,加強區域間資源整合、産業互動,促進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以工業化為龍頭,以産業集群和專業鎮為載體,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從實際出發,選準和發展特色支柱産業,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産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産品,形成具有縣域特色的産業結構。加強城鄉規劃,集約發展縣城和中心鎮。大力招商引資,主攻民營經濟、培育特色經濟、發展配套經濟、提升勞務經濟,引導企業進園區,推進産業集聚發展。健全農産品市場體系,發展農産品深加工業和流通業,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進一步擴大縣級經濟管理權限,完善激勵型財政機制。 

    提高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強化規劃的龍頭地位,加強城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穩步推進城鎮化,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路子。全面提升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加強城市之間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整合區域內産業、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珠三角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加快東西兩翼和山區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增強其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進一步落實鼓勵中心鎮加快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推行戶籍制度改革,吸引農民進入城鎮就業和生活。改善人居環境,保護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推進區域互動協調發展。進一步強化廣州、深圳的龍頭帶動作用,使其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中心城市。經濟特區要繼續增創新優勢,走出新路子,辦出新特色,實現新發展。珠三角要提升發展層次,繼續做優做強,實現“品牌輸出,産業轉移,拓寬空間;高新引進,優化結構,再上臺階”,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東西兩翼要強化工業的主導地位,發揮臨海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臨港重化工業、特色産業和配套産業,成為我省産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山區要按照適度發展、集中開發、嚴格保護的原則,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工業化,大力發展特色産業、資源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辦好“珠江三角洲與東西兩翼、山區經濟技術洽談會”,建立健全區域間重大事項的協調機制,實現兩翼、山區與珠三角的共贏發展。繼續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快海洋綜合開發,大力發展海洋産業,建設海洋經濟強省。 

    調整優化區域空間結構。各地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與現有城鎮發展、土地利用和環境保護等規劃相銜接,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按照功能區定位規範區域開放秩序,避免盲目開發,逐步形成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區域之間分工合理的有序發展格局。 

    六、加大改革攻堅和體制創新力度,建立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是發展的不竭動力。要加大改革攻堅力度,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為加快發展提供良好的體制條件和環境,增強發展新動力。 

    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和社會領域的管辦分離。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完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系的要求,進一步理順財政管理體制,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權事權,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規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強政府債務管理,防範政府債務風險。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資範圍,全面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按照“統籌規劃,分類管理,精簡機構,優化結構”的要求,加快事業單位結構調整。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進産權制度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權責統一、有效制衡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重點加強企業財務監管,建立科學的考核分配製度、企業國有資産收益制度,探索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規範國有産權交易行為。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監管。 

    推進地方金融體制改革。建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機構全面發展、功能互補、有序競爭的區域金融體系。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加強對地方金融企業的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督,有效防範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整合地方金融資源,進一步推動廣東金融綜合配套改革,提高地方金融競爭力,打造具有廣東特色的知名金融品牌,推動地方金融發展壯大。加快廣州、深圳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步伐。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規範産權、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的發展。發展壯大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加快建設政府、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立信用監督管理和失信懲戒制度,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建設誠信經濟、誠信社會。進一步完善公共産品、公共服務和稀缺資源的價格形成和監督機制。完善行政執法、審計監督、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 

    七、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努力提高社會發展水平 

    文化正日益成為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涵。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文化發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樹立現代開放的教育理念,努力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逐步推進免費義務教育,從2008年起在全省農村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手段現代化,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成人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大力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與創新,鼓勵發展民辦教育、遠程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建立現代、新型、公平的教育體制。建立健全教育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元投入體制,確保教育經費穩定增長,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教育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教育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大力吸引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來粵合作辦學。深化考試、招生和就業制度改革。 

    切實加強人才工作。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建設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的體制、機制、環境。以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為主體,以高層次、複合型、高技能等緊缺人才為重點,切實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加大公務員培訓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力度,提高人才隊伍素質。拓寬人才工作視野,引進人才與引進智力相結合,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來粵工作。建立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績效考核機制、選拔使用機制、分配激勵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逐步形成適合各類人才幹事創業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強人才資源宏觀調控,優化各類人才配置,促進人才資源共享。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資源開發經費保障機制。大力發展人才市場,引導人才合理流動。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調整優化文化資源配置,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大力發展文化經濟。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努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事業,培育廣東文化品牌、鍛造文化精品、造就文化名家。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保護、繁榮和提升嶺南文化。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增強微觀活力,健全文化市場體系,依法加強管理。加快推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壯大文化産業,把文化産業作為我省的支柱産業進行規劃,加快報刊、圖書出版、廣播影視、印刷發行、音像製作等文化産業發展,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建立健全文化産業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投資文化産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繼續整頓和規範藥品生産和流通秩序。完善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體系、城市基本醫療服務體系、衛生科普宣傳體系和經費保障體系,滿足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促進醫療衛生公平。加快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醫院的發展,促進醫療服務的多樣化。加強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 

    積極發展體育事業。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競技體育,加強體育場館和社區體育設施建設,認真備戰2008年奧運會,積極做好2010年第十六屆亞運會的籌辦工作。 

    八、加快建設綠色廣東,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可持續發展事關我省未來長遠發展。要實施綠色廣東戰略,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在全社會樹立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推進資源節約和合理高效利用。大力節約能源和優化能源結構,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節能工程,抓好重點耗能行業、企業的節能,推進清潔能源的開發與應用,加快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大力節約用水,建立統一協調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大力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加強耕地和林地保護,實行更加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節約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建立健全資源節約的法規和標準,強化資源節約的監督管理,建立節約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産,大力推進節約降耗,發展環保型産業。加強資源開發利用等各個環節的管理。構建企業、工業園、城市和社會等三個層面的循環經濟框架,培植一批清潔生産示範企業,實施一批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改造規劃項目,抓好建設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和創建節約型城市試點工作。加快完善法規和標準,抓緊研究制定《廣東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依法實施環境保護規劃和國土規劃,嚴格實行生態功能區分級控制,調整優化産業空間佈局,避免污染轉移。開展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點工作,強化環保責任制。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力度,以水、大氣、噪聲、固體廢物、環境輻射等污染整治為重點,加快推進治污保潔和珠江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加強重點區域、重點流域、近岸海域的環境綜合整治,切實保護飲用水源。大力發展環保産業,逐步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實施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加快公益林體系建設,加強濕地保護,構築我省生態屏障體系。強化生態保護和監管,特別要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地質遺跡的保護。加快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的環境保護協作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積極開展創建綠色城鎮、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生態示範區等活動。加強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和防治,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建立和健全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完善計劃生育獎勵制度,嚴格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綜合治理出生性別比失衡問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強對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綜合管理和服務工作,維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合法權益。加快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和綜合改革。 

    九、切實關心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努力構建和諧廣東 

    維護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要建立健全全民共享現代化成果的社會發展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構建“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和諧廣東。 

    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質量。加快建立城鄉並重的就業制度和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加強職業培訓和技工教育,大力實施勞動力技能提升工程,重點抓好“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和創業培訓工程,提高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的素質。繼續落實再就業政策,全面推進就業服務制度化、專業化和社會化建設,形成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做好高校畢業生、轉業和復員退伍軍人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完善社會保險市級統籌,健全省級調劑金制度,積極推進社會保險省級統籌。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地方補充保險和企業年金制度。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健全城鎮職工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全面落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建立比較完備的社會救助體系。做好雙擁、優撫安置和殘疾人工作。 

    大力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採取有效措施,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調節收入分配格局,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堅持擴大內需,加快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拓展新的消費領域,不斷豐富居民生活內容,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努力擴大農村消費。 

    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增加公共服務投入,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城鄉基層自治組織的作用,加強社區建設,推動建立政府與社會互動的全面管理體系。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仲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提高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 

    加強利益協調。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完善利益分配和協調機制,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劃公平和分配公平。保護勞動者特別是外來工合法權益。加強婦女兒童工作,切實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切實加強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解決困難群眾打官司難的問題。進一步落實好“十項民心工程”,認真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和思路,轉變扶貧方式,強化扶貧措施,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鼓勵各類慈善團體和救助基金的發展。 

    完善公共安全預警和應急體系。建立健全防範突發事件、恐怖襲擊事件、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和社會風險的預警應對機制,提高危機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應急處理機制、疾病防控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非法傳銷等違法活動。加強勞動保護,強化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嚴格執法,建立安全生産長效機制。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強化食品藥品監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協調機制,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設。 

    認真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和群體性事件。全面貫徹《信訪條例》,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加強基層人民調解工作,構建和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積極推行仲裁製度和信訪事項聽證制度,引導群眾按法律程序合理表達利益訴求。提高對突發群眾性事件的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標本兼治,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構建文明法治社會 

    推進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要以培育現代公民、造就現代文明、構造現代社會為核心,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斷增強黨的思想理論工作的創造力、説服力、感召力,鞏固全省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豐富和發展“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新時期廣東人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深入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以創建文明城市為龍頭,以創建平安和諧社區和生態文明村為重點,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科普活動,反對封建迷信,取締邪教,遏制“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拓展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紮實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開展“立志、修身、博學、報國”主題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現代國防教育。 

    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僑務政策。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和工商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繼續推進村(居)民自治,推行和完善政務、村務、廠務公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繼續推進依法治省。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促進行政管理、決策、執法和監督機制創新,建設法治政府。加強政法工作規範化建設,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公正司法。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及時查處糾正違法行為,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的法制觀念,特別要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素質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大力營造文明法治環境。 

    完成我省“十一五”規劃各項任務,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關鍵在於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省各級黨組織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堅持不懈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各級領導和黨員幹部頭腦,增強運用科學理論指導新的實踐的本領。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提高領導水平,提高駕馭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能力。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培養大批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領導幹部,努力使各級領導班子成為政治堅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廉政、團結協調的堅強領導集體。大力推進以民主集中制為中心內容的制度建設,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深入推進固本強基工程,繼續做好“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紮實推進“理想、責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動,建立黨員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工作機制。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深入開展“兩個務必”教育,做到力戒驕滿、力戒空談、力戒浮躁、力戒奢靡、力戒渙散,使各級黨員幹部永葆人民公僕的政治本色。 

    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産黨員,要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省人民,銳意進取,開拓創新,艱苦奮鬥,為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任務,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