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時政專題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1日   來源:求是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指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所謂經濟增長方式,通俗地説就是為了實現經濟增長而採取的手段、措施和具體做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個談論多年的重大話題。1995年中央就已明確提出“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的方針。10年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了很大進展,但從總體上看還未實現根本轉變。

    牢固樹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迫感

    增長方式粗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主要通過擴大投資規模、過多依靠各種資源的大量消耗去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由此導致效率依然不高、效益相對低下和環境壓力明顯加大,以及發展本身的不可持續性。

    (一)粗放式增長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我們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更不只是為了創造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在長期的實際經濟工作中,似乎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式:加大投資是推動發展的最有效的措施,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我國工業基礎比較落後、工業産品普遍短缺的時期,加快投資、增加生産能力是必要的,也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今後,投資需求仍然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必須把握好投資的力度和適時調整投資結構。尤其在工業産品供需關係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還是一味地擴大生産能力,甚至採用過度投資去增加所謂新的需求,然後又以更大的投資去維繫新的需求並以此實現對生産能力的消化,從而保持經濟的繼續快速增長,這種增長方式無疑是不可持續的。單純以增加生産能力為目標,就會進入以大量消耗各種資源包括能源為特徵的“投資—重化工業—再投資”封閉式的惡性循環,陷進以投資拉動投資的怪圈。例如,建設一個鋼鐵廠所消耗的鋼材就相當於其本身年生産能力的35%—40%。也就是説,在大上鋼鐵項目時,鋼材市場需求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鋼鐵項目自身的消耗,而不能反映社會對鋼材的真實需求,會造成虛假的市場繁榮。待到鋼鐵項目全部建成之後,勢必出現生産能力的過剩,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我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人們對工業産品的需求主要不是有無的問題,而是對品種、質量和款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顧這些新的要求,只是單純地擴大産能,是沒有出路的,也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因而是不可持續的。

    (二)過分依靠各種資源的大量消耗去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終究難以為繼

    可以説,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某種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的物質資源實現的。由於裝備和工藝以及管理水平相對落後,我國單位産出的能耗和資源消耗明顯高於國際先進水平。例如,火力發電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22.5%,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高21%,水泥綜合能耗高45%。目前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約佔世界總量的4.1%,而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的消費量卻分別為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和40%。2004年我國消費煤炭19億噸,原油約3億噸,粗鋼2.8億噸,水泥9.7億噸。無論怎樣算賬,這些數字都反映了我國單位産出的消耗太高,也暴露了經濟結構的突出矛盾,更説明了這種增長方式的不合理性。我國煤炭儲量雖大,但已探明的剩餘可採儲量並不很多,而且開採難度越來越大。由於超高強度開採,安全事故頻頻發生。我國鐵礦石平均品位只有32%,目前連含鐵量15%的礦石也在開採,選礦過程電耗極高。50%以上的鐵礦石、60%以上的氧化鋁和40%的原油要依靠進口。我國能源、原材料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國際市場價格也越漲越高。比如2005年國際市場的鐵礦石價格就上漲71.5%,使鋼鐵工業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影響經濟效益。另外,我國進口的大宗商品約80%要經過馬六甲海峽,而馬六甲海峽的年通過能力約5億噸,已接近飽和。一旦國際上有什麼風吹草動,將直接威脅我國的經濟安全。如果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任由能源和其他各種礦産資源的這種大量消耗繼續迅猛增長,我國發展的路子是走不下去的。況且,這種高消耗又帶來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廢氣、廢水和廢棄物的大量排放,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三)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國際産業分工中將永遠處於被動地位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國主動加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國際産業分工的總體格局中逐步承擔了重要角色。特別是中國廉價勞動力大軍進入國際生産和貿易體系之後,明顯提高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潛力,引起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的相對價格發生改變,對世界經濟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加工工業已經成為國際産業鏈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必須看到,我國對外貿易總額2004年雖已躍居世界第三位,而加工貿易出口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分別佔到55.3%和57.1%的份額。我國加工貿易的特點是“兩頭在外”,突出問題是:前頭技術開發嚴重不足,關鍵技術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或者主要依靠引進;後頭銷售和服務網絡也基本為外商所控制,利潤的大頭在別人手裏,我們只是承擔中間加工或者組裝的任務,收取少量的加工費。中國成了“世界工廠”,而工業污染也留在了中國。同時,對無形資産,如知識産權、産品研發、銷售網絡、市場開拓等則重視不夠,不僅丟掉了利潤的大頭,而且也嚴重制約了企業的長遠發展。當然,由於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技術水平相對落後,發展加工貿易對我國擴大就業、增加財政積累是有利的。但我們決不能滿足於承擔簡單的加工裝配,一定要不斷提高層次,逐步掌握關鍵技術。當今的國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識産權的競爭,誰掌握了知識産權,誰就掌握了主動。如果我們不儘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能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産權,在國際競爭中就將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

    總之,如不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將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甚至難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足。我們一定要有歷史責任感和強烈的危機感。

    制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因素

    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思想觀念上的束縛。一是對節約資源的重要性緊迫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特別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用一點就會少一點。可我們缺乏這種危機感和長遠的戰略性考慮。改革開放後,我們提出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方針,這是完全正確的。但國際資源不是無窮無盡的,其價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過多使用國際資源還會引發一系列國際紛爭。二是簡單地把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等同起來。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內容,主要表現為發展速度和規模的擴張。而經濟發展的涵蓋面要大得多,還包括經濟效益、人民生活實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以及環境質量的改善等豐富內涵。長期以來,不少人往往比較注重經濟的增長,把主要精力放在增長速度的提高和數量的擴大上,甚至將此作為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這有著明顯的片面性。三是沒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要不要發展的問題,應該説大家的認識是一致的。在此基礎上,為什麼發展、為誰發展、發展什麼和怎樣發展還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是我們黨關於這個重大問題的理論、方針的集中體現,是對20多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經濟管理體制上的障礙。從改革開放20多年的歷程可以看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管理體制的轉變往往是呈正相關的。實踐證明,在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轉向市場取向的經濟管理模式的過程中,經濟管理體制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計劃經濟的年代,由於缺乏市場約束,表現出典型的短缺經濟,生産什麼都有人要,經濟增長方式必然是粗放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應該説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一個舊體制的完全退出和一個新體制的全面建立與完善,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此外,地方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核,事實上與當地的經濟發展速度、規模很有關係,有的地方甚至搞“末位淘汰制”;政府應當管理經濟,但管什麼和怎樣管的問題也沒有很好地解決;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預算軟約束的問題依然存在等等,都是阻礙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體制性因素。

    (三)歷史發展階段的原因。我們還應看到,目前經濟增長方式之所以比較粗放,也有其歷史發展階段的必然性。解放前,我國百年積弱,貧窮落後。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解決有無、追求總量的增長,是最緊迫、最現實的任務。即使是發展到今天這個水平,我國的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落後;解決住房、交通等基本需求的任務仍很繁重;況且,我國農村還有2610萬絕對貧困人口,城市需要政府給予最低生活補貼的人口也高達2200萬;解決城鄉龐大的勞動力就業更是一個長期的突出問題;而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方面佔優勢的格局還將長期存在。因此,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發展速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思路

    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確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也有許多有利條件。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明顯加強,物質、技術基礎已比較雄厚,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在不斷深入人心,逐步成為億萬人民的實際行動。我們已經到了應該加快、也有條件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時候。

    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包括增長方式的粗放性問題,也只有在發展的過程中去解決。不應當放鬆發展,停下來去處理這些問題,然後再圖發展。同時,要創新發展模式,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科學發展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證。發展應該始終把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中國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一點彎路不走是不可想象的。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産黨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指明前進的正確方向。這正是我們黨偉大、光榮、英明的重要體現。實踐將會證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將對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起到重大而深遠的歷史作用。

    加快體制改革和創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機制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在不斷提高宏觀調控水平的同時,要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實踐證明,政府直接控制的資源,在市場上往往表現為短缺。根本原因不在於供給能力不足,而是其價格不靈活,甚至人為地造成價格扭曲。這些資源的需求方,由於不受價格或成本的有效制約,便必然導致粗放式地使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地區行政之間的競爭此起彼伏(即相互攀比),甚至以行政措施對要素和商品流通實行嚴厲的地區保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主要是企業之間的競爭,而不是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否則,就是主體錯位了。因此,要進一步規範政府的職能和行為,使政府直接去干預經濟運行轉變為努力創造環境條件去推動發展、引導發展,並以嚴格執法去保障發展。還要不斷完善幹部考核和選拔任用制度;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度;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強化企業管理。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內容。一是繼續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二是改組、改造傳統産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三是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先進製造業;四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同時,還要加強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是要全面增強技術創新的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技術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産業整體技術水平,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産業分工總體格局中的地位和國際競爭力。同時,要堅決依法淘汰落後工藝技術,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企業。

    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擴大消費需求不能停留在理論上,也不是簡單地看消費率有多高;擴大消費更不是鼓勵人們去大吃大喝,揮霍浪費。擴大消費的基礎是要千方百計增加城鄉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和生活水平,努力使全體人民都能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體現。特別是廣大農村,仍處在欠發達階段,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增強他們的消費能力,有著巨大的潛力。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實際上還相當落後。長期以來,我國投資建設的重點主要放在城市,廣大農村的交通、供水、垃圾和污水處理、住房、通信以及文化設施等都還比較落後,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也還很不完善。只要我們制定相應政策,在統籌規劃的前提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花上5年至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使我國農村的生活、生産條件發生重大的改變是完全可能的。這樣,一些原材料行業如鋼鐵和水泥的過剩生産能力也可找到新的出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更有深遠意義的是,只有農村經濟迅速發展了,農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才能使我國最具潛力的農村消費市場得以充分開發並拉動其他製造業的發展,從而大大提升全國的總體消費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要在全社會增強節約資源的意識,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比如,過去一些好産品由於包裝不好而賣不出好價錢,後來又在包裝上過分地下功夫,出現了惡性包裝的現象,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靠過度包裝漲價也使廣大消費者不滿意。再比如,資源的回收利用潛力也很大。就拿廢鋼鐵來説,2004年美國的鐵鋼比為0.44,也就是説,生産1噸鋼頂多只需0.44噸鐵水,其餘主要以廢鋼為原料;而我國的鐵鋼比為0.92,即煉鋼基本上以鐵水為原料,爐料中的廢鋼比極低。增加使用廢鋼不僅能提高鋼水質量,還可以大大減少鐵礦石的使用量。我國的情況雖然與美國有較大差異,但廢鋼鐵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確實很大。而這些工作至今都開展得很不夠,甚至連廢鋼鐵的統計工作都沒有人去做。諸如此類的事情隨處可見。大量寶貴資源沒能循環使用而被浪費掉了,只是一味地去向大自然索取,不僅經濟效益不好,而且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污染。這種狀況必須徹底加以改變。

    完善國民核算體系。一是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進一步規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二是儘快制定和建立反映循環經濟的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制度。三是會同有關部門加快森林、淡水、礦産等資源以及環境與生態等的核算試點工作。四是健全和完善第三産業的統計指標體系、數據採集渠道和核算制度,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五是完善統計體制,完成原有三支調查隊的改革,強化國家統計部門直接採集統計數據的能力。六是全面提高統計數據的採集、核算和傳播水平,不斷提高統計工作的科學性、真實性、時效性和透明度,為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全面實現黨的十六大制定的戰略目標的客觀需要,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共同要求。全面推進這項工作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當然,在前進的道路上肯定還會有很多的困難,而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本身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在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需要根據新的情況及時作出增長方式的調整,可以説是沒有窮盡的。但我們堅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全國上下踏實工作,努力奮鬥,就一定能夠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國家統計局局長、黨組書記 李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