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時政專題
 
 
天保工程“十五”成就及“十一五”展望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1日   來源:新聞辦網站

    國家林業局10月31日舉行新聞發佈會,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志達就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十五"建設成就及"十一五"建設初步構想等作了介紹。 

    他説,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下簡稱“天保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工程1998年在12個省(區)開展試點,2000年在17個省(區、市)全面啟動。按照國務院批准的天保工程實施方案,長江上遊地區以三峽庫區為界,包括雲南、四川、貴州、重慶、湖北、西藏6省(區、市);黃河上中游地區以小浪底庫區為界,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南7省(區)。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包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含大興安嶺)、海南、新疆5省(區)。涉及734個縣、167個森工局(場)。2000-2010年規劃投資962億元。工程建設的主要任務:一是實行木材生産停伐減産,加大森林管護力度;二是加快長江上遊、黃河上中游地區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綠化;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國有林業企業富餘職工。 

    天保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中央累計投入659.8億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設(國債)投入148.2億元,中央財政投入511.6億元。幾年來,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實現了階段性目標任務。長江上遊和黃河上中游地區的13個省(區、市)已在2000年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採伐,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年木材産量由1997年的1853萬立方米調減到2003年的1102萬立方米,按方案調減到位,整個工程區每年減少木材産量1990.5萬立方米。通過各種途徑分流安置富餘職工66.5萬人,其中一次性安置31萬人。有108.9萬名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社會統籌。工程區14.3億畝森林得到了有效管護。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968萬畝、飛播造林4383萬畝、封山育林10323萬畝。各地在積極完成各項任務的同時,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發展速度,使工程區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是森林資源發生重大變化,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雙增長。根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工程實施以來,累計減少森林蓄積消耗量4.26億立方米,按全國林分單位面積蓄積量,相當於少砍森林7542萬畝森林面積,接近2個半山西省的森林。工程區森林面積凈增12235.5萬畝,森林蓄積凈增4.6億立方米,佔全國森林蓄積增長量的43%以上。增加的森林面積,相當於中等省份貴州省2個省的森林面積。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同步快速增長。 

    二是工程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隨著工程區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生態狀況明顯好轉。據《2003年全國水土保持監測公報》表明,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量為多年平均流失量的50%左右,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3.9%。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量低於多年平均流失量的30%。四川省天保工程監測全省累計減少土壤侵蝕量15億噸,年涵養水源量603.1億噸,森林生物量累計增加4.35億噸。工程區長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一些地方過去乾涸的水源和泉眼開始出現水流,大熊貓、金絲猴、東北虎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大量增加,主要棲息地生存環境大大改善。 

    三是林區經濟出現重大轉機,開始步入復蘇階段。天保工程有力促進了林區一批新興産業的興起,産業結構逐步得到調整和優化。據工程社會效益監測,32個森工企業一、二、三産業結構由1997年的9.3:82.2:8.5調整為2003年的34.1:45.8:20.1,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增長較快。44個天保工程縣林業産業已由過去的木材採運和加工為主,轉向經濟林産品、林下資源開發、森林旅遊等多元發展的新的産業結構。森工企業所有制結構得到優化,國有經濟所佔比重逐步降低,個體經濟比重穩步提高。 

    四是林業企業富餘職工得到妥善安置,林區社會保持基本穩定。天保工程實施後,共有74萬名採伐工人需要重新分流安置。幾年來,一大批從事木材生産的森工企業職工轉向了森林管護、公益林建設以及林區資源開發。森林管護職工由3.2萬人增加到19.3萬人,形成了有效的森林管護體系。有31萬名職工自願自謀出路,採取一次性安置辦法,與企業解除了勞動關係。目前林區就業呈現多元化,大大減輕了對森林資源的壓力,職工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生活狀況得到有效改善,林區社會保持基本穩定。 

    進一步推進相持階段天保工程建設再上新臺階 

    當前,我國生態建設正處在治理與破壞相持階段,天保工程作為林業重點生態工程,要為治理與破壞相持階段向可持續發展邁進做出更大的貢獻。《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這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時期,天保工程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為指導,以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構建和諧林區為目標,鞏固成果,合理定産,理順體制,創新機制,完善政策,促進發展。 

    1、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為目標,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經營。一是鞏固天保工程建設成果,強化管護措施,完善管護責任制,對生態區位重要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採取更加有效的保護措施,穩定森林生態系統。二是繼續調減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木材産量,對過量採伐和可採資源已經枯竭的施業區停止採伐,進一步休養生息,儘快恢復森林生態環境,加快森林生長速度。三是加強森林科學經營,對長勢不良、林分過密、生長緩慢的森林,要加強撫育間伐力度,優化森林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形成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高的森林資源貯備。對商品林培育,要提高集約經營水平,不斷提高經營森林的效益。 

    2、以加快林區經濟發展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後續産業建設。一是抓好林區特色經濟産業的發展,發揮不同區域資源的優勢,搞好規劃,分類指導,突出特色,做強做大非林非木産業文章,儘快形成新的支柱産業。二是提升林産品加工産業水平,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引進戰略投資者,改組改造加工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科技含量,淘汰資源浪費型産品,發展精深加工終端産品,延長加工産業鏈,增加産品附加值,打造優勢品牌,壯大産業經濟。三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創辦家庭自營經濟,擴大就業渠道,為林區富餘人員充分就業創造更大發展空間,減輕林區人口對森林資源的壓力。 

    3、以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口,建立與市場經濟和林業分類經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機制。一是深入推進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管資産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加強對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的監管力度,確保森林資源持續增長。二是加快森工企業社會負擔剝離,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使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公共服務等分離出來,或交地方政府管理,或獨立開展産業化經營,推進社會化服務,讓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三是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現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上,加快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政策的落實,使職工得到養老、醫療、失業等方面的社會保障,促進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