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區域經濟
 
 
1-9月陜西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17.4億元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2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今年以來,陜西省以兩個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導,切實把“三農”問題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加大支農惠農力度,以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積極推進“穩糧、優果、興牧”發展戰略,實現了全省糧食生産穩定,畜牧業強勢發展,果業生産技術水平和産品質量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好形勢。據統計,前三季度全省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08.5億元(含兼營,不含服務,下同),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17.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6%。

  一、支農政策效應顯現,農業生産穩定發展

  今年以來,陜西省積極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強化支農政策,全省取消農業稅、大範圍推廣良種工程、對農機和地膜玉米實行補貼等一系列政策相繼出臺,調動了農村群眾的生産積極性,全省農業生産穩定發展。

  (一)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增長

  據統計,全年糧食播種面積5180.0萬畝,較上年同期增長2.7%;其中夏糧2084.3萬畝,增長4.9%;秋糧面積3095.7萬畝,增長1.3%。陜西省糧食面積增加的主要因素:

  一是今年初全省全面取消農業稅,實現農民稅收零負擔,進一步刺激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僅此一項可為全省農民減負8.4億元,農民人均減負30.35元。

  二是陜西省拿出1.4億元繼續對32個糧食主産縣的種糧戶實行糧食直補,穩定了主産區的糧食生産。

  三是加大對小麥良種的補貼力度,且補貼資金較去年增加一倍多,補貼範圍由去年的12個縣擴大到32個糧食主産縣。

  四是對春播地膜玉米實行補貼,有利於陜北及渭北高寒山區擴大糧食生産。

  是糧食價格在高位相對穩定,進一步增強了農民的種糧信心。

  (二)預計全年糧食總産1140萬噸,比上年減1.8%

  據抽樣調查評估推算全省糧食總産1139.5萬噸,較上年下降1.8%,其中夏糧總産436.8萬噸,下降2.7%;秋糧702.7萬噸,減産1.2%。

  雖然今年的糧食産量較上年有所減少,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今年全省的糧食生産年景不錯,糧食生産形勢基本平穩。首先是夏糧取得較好收成,單産為歷史上第三個高産年份,總産只較上年略低,仍為豐産年景。其次是糧食面積達到5180萬畝,實現了陜西省糧食生産穩定的目標。再次去年為陜西省歷史上特大豐收年份,尤其是去年的秋糧取得歷史上少有的好收成,總産增速高達34.8%;在特大豐收年之後必然會出現糧食生産相對下降的情況,由於今年秋糧面積的穩定增長也確保了秋糧總産的穩定。

  (三)油料和棉花生産不如上年

  由於受市場、氣候及種植結構調整等多種因素影響,今年陜西省油料和棉花生産形勢不如上年。據統計,全省油料面積415.3萬畝,較上年下降2.3%;預計油料總産45.4萬噸,下降1.49%。全省棉花面積105.3萬畝,較上年下降12.3%;棉花總産7.6萬噸,下降8.1%。油料和棉花生産下降的原因:一是種植結構調整因素使面積減少。由於國家對農業的生産政策明顯有利於糧食生産,且糧食生産相對油料和棉花來説經營管理要簡單的多,相當部分農戶把油料和棉花地改種糧食。二是今年陰天多雨等不正常氣候也不利於油料和棉花的生産,部分主産區減産。三是油料面積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向日葵面積減幅較大,全省向日葵面積46.1萬畝,較上年減少20.2萬畝。主要是榆林市今年種植面積減少17.8萬畝。

  (四)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豐産豐收

  全省各地為了拓寬農民增收的路子,積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産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陜西省的陜北、渭北等縣區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蔬菜産業區,不但滿足了當地居民生活需要,還大量銷往外地,活躍了地方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僅延安市就建成蔬菜大棚6.56萬座,大棚面積約達2.92萬畝,有力的促進了蔬菜産業的發展。據統計,今年全省蔬菜面積429.5萬畝,較上年增長5.9%;總産649.8萬噸,增長7.2%。瓜果種植面積76.6萬畝,增長13.7%;産量140.0萬噸,增長14.3%。

  烤煙生産在經過近幾年的低迷後,今年開始呈恢復性增長,據統計全省烤煙面積48.9萬畝,增長7.2%;總産6.0萬噸,增長11.9%。

  二、畜牧産業化步伐加快

  今年以來,陜西省加大畜牧産業化發展力度,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繼續大力推廣科技興牧戰略,把畜牧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突破口,促進了畜牧業生産方式的轉變和畜牧生産能力的提高。據統計,前三季度全省肉類總産88.6萬噸、奶類總産93.0萬噸、禽蛋産量34.2萬噸,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9.1%、16.2%和9.0%。

  一是畜禽存欄穩步增長。據統計,三季度末全省大牲畜存欄326.5萬頭,較上年同期增長3.2%;其中牛存欄292.8萬頭,增長4.8%。豬存欄1061.7萬頭,增長9.7%;其中能繁殖的母豬90.6萬頭,增長12.2%,為養豬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羊存欄878.0萬隻,增長1.9%。家禽存欄6961.7萬隻,增長9.8%。

  二是奶産業取得突破性發展。近年陜西省各地堅持把奶業作為促進畜牧發展的突破口,積極實施奶牛快速擴繁工程,加快奶牛小區建設,促進了奶畜生産的快速發展。據統計,三季度末全省奶牛存欄43.8萬頭,較上年同期增長17.2%;牛奶産量69.0萬噸,增長20.6%。

  三是畜牧養殖産業化步伐加快。為提升畜牧産業,全省各地堅持把畜禽養殖小區建設作為重點,制定産業發展的舉措,出臺優惠政策,加大産業扶持,促進了畜禽養殖小區的增加、養殖規模的擴大和養殖方式的轉變。目前,全省已發展各類畜禽養殖小區822個,機械化擠奶站208個,規模養殖專業戶19萬戶。

  四是畜牧龍頭企業發展日益壯大。為認真貫徹陜西省《關於大力扶持農業産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的意見》,全省各地積極落實畜牧生産的各項優惠政策,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參與畜牧業生産,有力的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通過銀橋乳業、天鬥蛋業、石羊集團等一批集體、私營或混合經濟型畜禽産業企業的帶動示範,新興畜牧業産業迅猛發展。

  三、水果質量提高,産量穩定,蘋果銷售形勢看好

  前三季度,陜西省果業發展積極依託基地目標,加強對果業生産的政策和技術支持力度,大力推進果業生産“四項技術”,春季及時下發了“關於切實做好夏季果園管理的通知”,召開了全省果樹“套袋項目招標大會”,進一步明確了管理措施,確保水果生産的穩定發展。從總體情況看,今年全省水果的優果率較上年提高一成,其中直徑70mm以上的蘋果比例較上年增加30%。隨著水果品質的提高,市場銷售順暢,價格攀升。

  儘管今年開春以來氣候異常,持續少雨乾旱,果樹成花前期持續低溫寡照,後期氣溫又猛然增高,導致果樹成花率大幅度降低,成果率相對不足,再加上5月份的大風和冰雹襲擊,造成水果主産區果樹挂果量減少。但由於挂果面積增長和後期果園管理加強,預計今年水果産量仍將略高於去年。據統計,全省水果面積1213.4萬畝,增長2.6%;其中挂果面積685.7萬畝,增長3.7%。預計今年全省水果總産750萬噸,較上年增長2%。其中蘋果560萬噸,增長1%;柑桔15.1萬噸,增長28.8%;梨54.6萬噸,增長0.1%;葡萄13.1萬噸,增長17.8%;獼猴桃23.2萬噸,增長4.9%。

  四、林業發展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今年以來,全省積極轉變林業生産方式,鞏固退耕還林工程成果、加大林木管護力度,依託各類工程林建設,積極發展退耕還林的後續産業,以經濟林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拓展林業發展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全省林業生産從過去的以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增加造林面積為主,向提高林木質量、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增加林業産品産出方向轉變。使陜西省開始於“九五”末期的大規模退耕還林工程在“十五”末年初步顯示了效益。據統計,前三季度全省共造林458.9萬畝,完成年計劃的75%。其中退耕地造林128.0萬畝,完成計劃的74.1%。今年林業生産的特點:

  一是退耕還林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據統計,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六年來,全省共完成退耕還林2734.65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36.1萬畝,荒山造林1398.55萬畝。陜西省成為全國退耕還林面積最大的省份,佔全國退耕還林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使全省林草覆蓋率增加近9個百分點。

  二是林業後續産業蓬勃發展。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陜西省一方面積極加強工程林建設,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後續産業,為退耕農戶開闢新的生存渠道。退耕還林工程量最大的延安和榆林,根據當地特色,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産業,溫棚養豬業,成功實現了農民的生産轉型,增加了創收渠道。

  三是大力發展經濟林建設,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目前陜西省經濟林面積已達到3275.8萬畝,其中“十五”期間新增面積1037.1萬畝,經濟林各類産品年産量達到1303.7萬噸,産值181億元。板栗、核桃、棗、仁用杏、蘋果、梨等多种經濟林産品為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五、鄉鎮企業快速發展

  今年以來陜西省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增強創新意識,積極加快鄉鎮企業經營體制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堅持走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競爭力不斷增強的發展道路,鄉鎮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增強,經濟效益提高,為壯大縣域經濟做出新的貢獻。據統計,前三季度全省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526.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5%;實現利稅總額138.0億元,增長19.0%。

  六、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在國家和陜西省強力支農惠農政策作用下,全省農民增收渠道拓寬,收入保持穩定高速增長態勢。據統計,前三季度全省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797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6%。其中工資性收入550元,增長3.8%;農民家庭經營收入1085元,增長26.7%。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一是農業生産穩步發展,農、果、牧産品産量增長帶來的收入增加;二是農副産品價格的上升使收入穩定增加;三是由於農業稅減免而使農民首次實現零稅賦,農村人均減負30多元;四是國家加大支持“三農”力度,為農民外出務工創造便利條件,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持續增長;五是農民從國家取得的各種政策性補貼增長,僅小麥良種補貼就較上年增加了2000萬元(去年1600萬元,今年36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