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時政專題
 
 
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3日   來源:湖南日報

關於制定湖南省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中共湖南省委八屆十次全會通過)

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二○○六至二○一○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規劃。省委八屆十次全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分析國內外形勢,全面總結“十五”經濟社會發展經驗,討論研究了我省“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若干重大問題,提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五”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我們圍繞加快發展速度、提高發展水平、增強發展後勁,大力推進工業化、農業産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努力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新變化,保持了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生産總值五年年均增長10%以上,財政收入在2000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番,“十五”時期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優勢産業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開始顯現,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提高,糧食生産恢復性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能源、交通、水利、城建等一批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相繼建成。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省屬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啟動,市縣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造基本完成,農村稅費改革取得新的進展,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城鄉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民族團結不斷鞏固,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政治保持穩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這些都為“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十一五”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們既面臨有利的國內外環境,也面臨新的挑戰;既具有“十五”時期奠定的良好基礎,也面臨不少新的困難和問題;既具有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也存在許多不利因素。未來五年,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省發展有利。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推進“三化”進程取得明顯成效,發展基礎更為紮實;區域經濟合作穩步推進,發展空間不斷拓展。這些都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相當長時期內,我省加快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創新體制機制、協調社會利益等任務都相當艱巨。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二、“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制定“十一五”規劃,總的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十一五”時期,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務必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人均生産總值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緩解就業壓力和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都必須保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同時,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更加注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及時採取有力措施,妥善解決可能妨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各種問題。 

    務必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經濟結構不優,産業結構層次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是影響經濟效益提高、衍生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戰略上調整産業結構、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和所有制結構,形成能支撐長期增長、緩解發展矛盾、增進社會福祉的經濟結構。要堅持在調整經濟結構中實現較快發展,在較快發展中實現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務必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長期持續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要深入實施科教興湘和人才強省戰略,從推動科技進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管理等方面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真正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務必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要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搞建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要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著力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使全體人民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 

    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綜合考慮未來五年發展的趨勢和條件,“十一五”時期要進一步加快發展速度,提高發展水平,增強發展後勁,努力在小康湖南、生態湖南、平安湖南和誠信湖南建設上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主要目標是:經濟增長登上新臺階,在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的基礎上,優化經濟結構,提高二、三産業比重,提高質量效益,2010年生産總值突破1萬億元,人均生産總值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到2008年,實現生産總值和人均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單位生産總值能源消耗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嚴格耕地保護制度,不斷改善生態環境。體制創新實現新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社會發展取得新進步,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明顯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邁出新步伐。 

    三、大力推進工業化、農業産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大力推進工業化、農業産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是立足湖南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經驗,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必須一以貫之,加大力度。 

    1.大力推進工業化,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三化”進程,關鍵在於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知名品牌,發揮製造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要培育壯大裝備製造、鋼鐵有色、捲煙製造三大支柱産業,大力扶持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三大新興産業,改造提升食品加工、建築材料、石油化工、林紙加工四大傳統産業,努力構建産業鏈。要依託知名品牌、大型企業和老工業基地,加快技術改造,繼續抓好一批體現湖南工業發展水平的標誌性工程,培育壯大一批主業突出、技術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要依託重大項目,發展特色産業集群,拉長産業鏈條,培育骨幹企業,形成全省工業製造業競相發展的新格局。要依託主導産品,大力發展配套企業,增強産業配套能力。圍繞服務優勢産業鏈,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生産專、特、精、新産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積極貫徹國家産業政策,爭取國家佈局一批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與國內外大公司的戰略合作,嫁接一批項目;激活民間投資,新上一批項目。要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創新園區體制機制,引導大笠怠四笙钅拷靶艘擔緯勺ㄒ低懷觥二導骸⒓季腦扒謾6羌涌煜執褚搗⒄埂R⒄刮幕壟糜巍伍縝竦刃棖笄繃Υ蟮牟擔罅Ψ⒄瓜執鶉詒O鍘⑾執锪鰲⑾執濤瘛⑿畔十頭煞竦認執褚擔擻孟執絞膠托畔⒓際醺腦焯嶸撤褚怠<岢質諧』二禱伍緇嶧姆較潁九二降取九娣兜男幸底既脛貧取S怨梅竦ノ灰鴆絞迪植禱⒄咕赫锨康拇笮頭衿笠導牛炒蠓⒄怪魈澹乜矸窳煊潁岣叻癲憒巍R牙┐缶用襝研棖笞魑┐竽諦璧鬧氐悖晟乒睦訓惱嘰朧鑾肯訓睦饔謾H羌憂炕〔禱∩枋┙ㄉ琛<岢紙讜加畔群透咝Ю迷潁憂磕茉床島涂蟛ⅰ8菽茉醋試刺跫突肪橙萘浚帕Φ髡牧瞎ひ檔牟方峁埂二笠底櫓峁購筒擋季鄭岣卟分柿亢圖際鹺俊<絳喲笸度耄3只∩枋┙ㄉ枋識瘸胺⒄埂V氐闋ズ霉貳八貳十皆私ㄉ瑁緯殺憬莞咝У淖酆轄煌ㄔ聳渫<憂靠澩ㄐ磐六值縭油拖亂淮チ刃畔⒒∩枋┙ㄉ瑁平叭諍稀保∪畔踩U鹹逑怠M懷齜籃榘踩退試蠢茫氐闋ズ枚賜ズ七乃饔頡伍角鵯枋┙ㄉ瑁し郎膠欏⒛嗍韉茸勻輝趾Γ怪踩煽康姆籃楸U鹹逑島退試蠢錳逑怠<岢紙讜加畔取六嘣⒄梗氐闋ズ盟鸕緲ⅲ罅Ψ⒄固媧鑰稍偕褰嘈湍茉矗平説縝捌詮ぷ鰨ν晟瞥竅緄繽峁梗ǔ殺U嫌辛Φ哪茉垂┯μ逑怠?

    2.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一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重點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生産結構,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定發展糧食生産,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優化農業生産佈局,加大主要農産品品改力度,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突出抓好糧油棉麻、肉奶水産、果蔬茶、竹木林紙和煙草等産業鏈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標準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産品市場、農産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二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配套改革任務。著力化解鄉村債務,積極推進農村金融體制、土地徵用制度和流通體制改革。鼓勵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加快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繼續完善農村電網,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繼續抓好小康示範村建設,加強村莊規劃,搞好土地整理,整治村容村貌。四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採取綜合措施,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産品和綠色食品生産,努力開拓農産品市場。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開闢增收途徑。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3.大力推進城鎮化,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努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城鎮發展新格局。堅持城鎮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合理、集約利用土地、水等資源,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集約式的城鎮化道路。一是抓好規劃引導健康。堅持以規劃為依據,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功能培育為基礎,以加強管理為保證,推進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加快全省城鎮體系規劃的編制,高標準搞好城市發展規劃,科學合理確定城鄉空間結構、産業佈局、功能區劃以及城市發展規模和建設速度,統籌做好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等,合理引導城鎮化發展的規模、速度、節奏,優化結構和佈局。二是推進各類城鎮協調發展。堅持走多樣化的城鎮化道路,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各類城市和小城鎮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的職能作用。加快長株潭發展,提升競爭力,建成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城市群。其他區域中心城市要進一步完善功能,形成特色,提升區域影響力,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發展一批新的中等城市、衛星城鎮和特色城鎮。三是深化城鎮管理體制改革。全面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通過市場實現城鎮化過程中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吸引各類必需的生産要素向城鎮集聚。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加強和改善政府對城鎮化的管理、引導、規範。建立健全與城鎮化健康發展相適應的財稅、徵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制度,完善戶籍和流動人口管理辦法。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根據區域發展水平、特色和潛力,確定各有側重的發展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逐步形成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 

    1.促進“一點一線”地區率先發展。以長株潭為核心增長極,以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突出産業集群,突出規模經濟,突出技術升級,重點發展裝備製造、鋼鐵有色、捲煙製造等支柱産業群,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等新興産業群,發展商貿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努力建成高新技術的研發區、高新産業的成長區、大型企業的集聚區,打造中部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地,力爭“一點一線”地區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省2個百分點以上。其他地區要根據資源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確定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加快發展步伐,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 

    2.加大湘西地區開發力度。以湘西自治州為扶貧攻堅主戰場,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湘西地區開發,重在建設。要以資源精深開發為重點,大力加強優勢産業建設;以交通建設為重點,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農村能源建設和植樹造林為重點,大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以發展教育、衛生、科技事業為重點,大力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力爭到2010年,湘西地區總體達到小康水平。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庫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3.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圍繞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增加縣鄉財政收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以産業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外向型經濟、勞務經濟和特色經濟;以園區為依託,以集聚式發展為途徑,以招商引資為重要手段,形成新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按照“多予、少取、讓利、放活”的要求,加大財稅、金融、用地、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培育一批經濟強縣。進一步簡政放權,增強縣域經濟自主發展的能力。 

    五、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堅持資源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和自然生態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大力加強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建設、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保障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體系建設,努力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上取得明顯成效。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全面推行清潔生産,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強化節約意識,積極開發和推廣節能技術,加快企業節能降耗的技術改造,強制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後的工藝和産品。實行有利於資源節約的價格和財稅政策。積極開展循環經濟試點,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和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 

    2.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集中力量解決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突出問題,努力使人民群眾飲上乾淨水、呼吸上新鮮空氣、吃上放心食物。加大四水及洞庭湖區的水污染防治力度,綜合治理大中城市環境,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進一步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建立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大力發展環保産業,建立社會化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運用經濟手段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 

    3.切實加強生態建設。繼續實施江河湖庫治理、造林綠化和生態能源建設工程。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突出植樹造林、植被保護、流域治理,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濕地保護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與管理,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生態恢復。防止外來有害物種對我省生態系統的侵害。大力推進農村“六小”工程建設,大力推廣沼氣,改善農村能源結構。以創建綠色社區、生態示範鄉鎮(縣、市)等活動為載體,全面改善城鄉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生態城市。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發展 

    自主創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要加快推進科教興湘、人才強省戰略,加快科技進步,努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 

    1.構建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企業的研發優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國家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鼓勵應用技術研發機構進入企業,發揮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鼓勵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政府採購和科學計劃政策,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強技術諮詢、技術轉讓等仲介服務,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建立健全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産權的執法力度,優化自主創新環境。 

    2.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加快科學技術創新步伐。把能源、資源、環境、農業、信息等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開發放在優先位置,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集中力量在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立足現有基礎,著眼長遠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戰略領域超前部署,集中優勢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增強科技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後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調整優化科技結構,整合科技資源。加強科學普及,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積極推動理論創新。 

    3.大力推進科教興湘和人才強省戰略。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快教育結構調整,積極發展學前教育,著力鞏固和提高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切實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平,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強人才培養,提高人才素質,優化人才結構,完善人才工作機制,大力推進人才強省戰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抓緊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培養學科帶頭人,積極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繼續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 

    七、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體制環境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實現新階段的發展任務,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1.堅持深化改革,增強發展活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力爭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是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和嚴格實施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對全社會投資活動的引導、調控和監管。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二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進國有中小企業産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國有資産監管體制,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認真落實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為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各類企業都要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三是推進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大力支持國有金融企業股份制改革,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繼續發展土地、技術和勞動力要素市場,積極發展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規範發展各類仲介組織,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推動現代市場體系建設。以完善信貸服務和加強市場監管為重點,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 

    2.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互利共贏。統籌省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注重引進大項目尤其是産業項目,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加強對外資的産業和區域投向引導。二是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以提升質量效益、促進産業升級為目標,進一步優化進出口結構,提高出口附加值和進口科技含量。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鼓勵扶持有競爭力的各類企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到境外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四是加強區域合作。抓住中部崛起、泛珠合作等機遇,積極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和長江經濟帶,承接沿海産業和技術轉移。加強中部互動和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八、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突出加強小康湖南、生態湖南、平安湖南、誠信湖南建設,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1.加強社會建設,完善社會管理。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家庭建設,增強社會和諧基礎。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暢通訴求渠道,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制。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提高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湖南創建活動,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2.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完善勞動合同制度,規範勞動力市場秩序,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完善企業裁員機制,避免把富餘人員集中推向社會。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加大對促進就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對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建立促進擴大就業的有效機制。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擴大城鎮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合理確定保障標準和方式。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層次,增強統籌調劑的能力。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逐步做實個人賬戶。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認真研究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措施。重視保障婦女兒童權益。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積極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商業保險和社會福利事業,完善優撫保障機制和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社會慈善、社會捐贈、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認真解決低收入群眾的住房、醫療和子女就學等困難問題。加強社會福利公益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為困難群體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規範的公務員工資制度和工資管理體制,完善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規則和監管機制。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服務能力。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和社區衛生服務,加強婦幼衛生保健。整頓藥品生産和流通秩序,認真研究和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認真抓好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加強城鄉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健全安全生産監管體制,嚴格安全執法,加強安全生産設施建設。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強化企業安全生産責任,切實抓好煤礦等高危行業的安全生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市場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 

    4.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産品。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文化産業政策,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加快文化産業建設,做大做強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娛樂、動漫遊戲等優勢文化産業,建設一批高水平標誌性文化設施,開發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遊産品。大力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活躍城鄉群眾文化生活。加強文物保護和文化市場管理,形成建設先進文化、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 

    九、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勝利實現“十一五”規劃,必須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1.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進一步增強黨的核心領導作用。各級黨委要全面分析和正確判斷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加強和改進對經濟社會重大事務的綜合協調,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全體共産黨員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兢兢業業地工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各級領導幹部要忠實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切實轉變作風,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堅持清正廉潔,自覺防腐倡廉、拒腐防變,永葆共産黨人的政治本色。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持求真務實,大力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 

    2.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加強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積極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 

    3.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落實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戰略任務,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鞏固全體人民共同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加強愛國主義基地建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加強國防動員工作,增強全民國防意識,深入開展“雙擁”活動,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全省共産黨員和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振奮精神,奮力拼搏,銳意進取,開拓前進,為實現“十一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