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最新
 
 
關注“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11個關鍵詞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9日   來源:半月談

    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舉措,這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實踐産生重大影響。從工作的著力點層面看,以下11個關鍵詞值得關注。

    産業結構調整

    “十一五”時期,産業結構調整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提升産業技術水平。《建議》指出,要實現産業結構調整,“關鍵是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産業整體技術水平”。二是發展重點行業。《建議》指出,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加強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

    發揮製造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製造業,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知名品牌。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要制定和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産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

    循環經濟

    《建議》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採取綜合措施:轉變發展觀念,合理調整産業結構和佈局,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和標準體系,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加強宣傳教育。

    自主創新

    《建議》指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二是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三是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採購等政策,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四是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五是加強知識産權保護。

    區域協調

    《建議》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建議》還著重在三個方面提出了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的途徑。一是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包括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二是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根據各個區域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三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

    擴大內需

    《建議》指出,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近年來我國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連續大幅下降,投資與消費的增長不和諧。

    我國目前處於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階段,國民儲蓄率較高,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決定了我國需要、也有條件依靠國內需求促進經濟發展。立足內需是基於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方向性選擇。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從四個方面著力擴大消費需求,進一步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是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加快城鎮化步伐等,改變農村消費偏冷局面;二是通過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引導城鎮居民擴大消費;三是逐步完善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以解決消費者消費的“後顧之憂”;四是改善消費環境保障老百姓安全消費。

    促進“新四化”

    “十一五”期間,以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為特徵的“新四化”進程將全面加速,我國經濟將因此而釋放出巨大的活力。

    工業化加速是指中國目前的主要工業産品産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業生産最大基地。城鎮化加速是指中國城鎮人口快速增長。市場化加速,是指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市場之一,也是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全球五百強企業有450家進入中國市場。國際化加速,是指國際資本相當於GDP比重由2000年的25.4%提高到2004年的37.7%。促進“新四化”的發展,是保持中國經濟較快發展的重要條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議》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可以概括為: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使農村整體面貌出現較大改觀。重點是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建設新村鎮;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培育新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

    深化改革

    《建議》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通過加大改革的力度,促進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社會進步。

    我國當前出現的很多矛盾和問題,其根源就在於改革不到位和體制不完善:我國宏觀經濟之所以出現週期波動,在於宏觀管理體制和微觀運行機制的改革不到位;經濟增長方式之所以粗放,與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財稅金融體制不健全和企業改革不到位有直接關係;資源的嚴重浪費和低效使用,與土地、水和重要礦産資源的産權制度不明確、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有直接關係。專家指出,如果“十一五”期間不進行力度大的改革,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就難以解決,“六個必須”中的前五個必須就難以實現。

    《建議》對深化改革的重點做出了部署:一是著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二是堅持和完善經濟基本經濟制度。三是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十一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面臨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議》明確提出了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這是指導我國在“十一五”期間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大指導原則,是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指導方針。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一是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努力實現進出口的基本平衡;二是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加強對外資的産業和區域引導;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到境外投資。

    公共服務

    《建議》突出強調,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各項公共服務職能上來。公共服務,在“十一五”期間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與經濟指標減少相對應的是,“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中增加了如老百姓關注的就業、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會指標。專家指出,現在政府的經濟調節功能很強,但公共服務職能是偏弱的,這次規劃強化了政府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責。

    社會發展

    《建議》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必須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納入發展的內涵,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發展,這一字眼在《建議》中十分引人注目。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關注財富如何分配,利益怎樣協調,矛盾怎樣化解等社會發展問題。對此,《建議》明確提出要從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注重改革發展穩定的協調,保持社會安定團結。(記者 秦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