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時政專題
 
 
關於制定福建“十一五”規劃建議的説明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10日   來源:福建省人民政府網站

于制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説明

    黃小晶  

    《中共福建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討論稿)》(以下簡稱《建議》),是在省委常委會直接領導下研究制定的。盧展工書記多次主持省委常委會進行討論研究,對“十一五”發展的重大問題作出重要指示。盧展工書記和省委、省政府領導分別帶隊直接徵求了省人大、省政協黨員領導同志,省法院、檢察院主要負責人,部分省級老同志,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人和部分專家學者,各設區市、省直各單位黨委(黨組),各大學黨委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並根據各方意見認真修改。《建議》制定過程,充分體現了科學和民主決策精神。《建議》經這次會議審議通過後,將由省政府據以編制“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明年初召開的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後頒布實施。現在,我受省委常委會委託,對《建議》作如下幾點説明。 

    一、關於“十一五”發展的環境與條件 

    正確認識發展的環境與條件,是制定好“十一五”規劃的依據和前提。《建議》開宗明義指出: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指導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海峽西岸”第一次寫入中央《建議》,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的高瞻遠矚、深謀遠慮,體現了黨中央對福建的關心、支持和期望,是對福建幹部群眾呼應中央對臺工作總體部署,積極探索和實踐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充分肯定,極大地提升了福建在全局中的地位。我們要進一步凝聚全省人民的意志,在全局中找位置、謀發展、盡責任、做貢獻。 

    《建議》總結了“十五”計劃實施情況。“十五”是不平凡的五年,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和帶領全省人民,克服了前進中的困難,勝利完成了“十五”計劃目標任務。初步預計,2005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6817億元,年均增長10.8%,比“十五”計劃預期目標高出1.8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産總值1926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200元,年均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4450元,年均增長6.6%;“十五”累計固定資産投資突破8000億元,投資率由2000年的27.6%提高到2005年的33.2%;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相繼建成福寧、漳詔、三福、漳龍等高速公路和贛龍鐵路,開工建設邵三、龍長、浦南、泉三高速公路和溫福、福廈鐵路,高速公路里程預計達1170公里,電源電網建設得到加強,電力裝機總量達1700萬千瓦;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三次産業比重調整為12.1:49.2:38.7,其中第二産業比重提高5.5個百分點,相繼建成投産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等也取得新成就。“十五”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可喜成績,為“十一五”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十一五”期間,我省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將從2000美元向3000美元躍升。發展經驗表明,人均地區生産總值1000—3000美元的階段,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産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時期,也是人口、資源、環境等矛盾突出、瓶頸約束加劇的時期,新的環境和形勢給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從“十五”到“十一五”期間,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從提出構想、展開佈局到全面推進的重要時期,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進入至為關鍵的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但發展的任務也十分繁重,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堅持發展為大、發展為先、發展為重,實現福建發展的新跨越。 

    《建議》全面分析了“十一五”的宏觀環境和我省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國際環境看,和平、發展、合作已成為當今時代潮流,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産業轉移加快的趨勢更加明顯,有利於我省廣泛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從兩岸關係看,海峽兩岸關係的新變化,福建的對臺地位作用更為凸顯,有利於我省在服務祖國統一大業中爭取更大作為。從國內環境看,政治社會穩定,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創新步伐加快,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有利於我省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從省內發展條件看,新一輪發展的戰略部署不斷完善,已經在實踐中取得積極成效,有利於凝聚全省力量,加快發展。 

    同時,必須清醒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我省經濟實力還不雄厚,受國際貿易壁壘、國際市場波動影響較大,抗風險的能力不足,加快發展面臨較大壓力;資源短缺日益突出,環境壓力加大,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完全消除,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支撐能力不強,持續發展受到較大制約;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依然艱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統籌發展存在較大困難。我們必須居安思危,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和問題,以應對風險的氣勢、攻堅克難的精神、謀求發展的意識、服務大局的合力,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為後十年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二、關於“十一五”規劃的總體要求與發展目標 

    “十一五”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時期。《建議》明確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規劃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按照“四個推進”、“四個基本”、“四個關鍵”的戰略部署,加快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把福建建設成為促進祖國統一的前沿平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創新型省份,為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需要説明的是,《建議》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認真貫徹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建議》提出的“十一五”規劃總體要求、主要原則、發展目標、發展佈局、主要任務,都充分體現了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的要求。二是緊密結合福建實際,全面貫徹落實我省新一輪發展的戰略部署。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形成的新一輪發展的“四個推進”的指導思想、“四個基本”的目標任務、“四個關鍵”的基本要求,是福建發展和改革實踐經驗的總結,符合中央要求,符合福建實際,在全省形成了廣泛共識,在實踐中取得了積極成效。全面貫徹落實這一戰略部署,是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任務的堅強保證。 

    《建議》提出制定我省“十一五”規劃要把握好“八個堅持”的基本原則,即:堅持促進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堅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堅持服務祖國統一大業,堅持構建和諧社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為民惠民利民。這“八個堅持”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的,體現了十六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反映了福建人民立足祖國統一大業、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的強烈責任意識。 

    圍繞三個“進一步”即經濟社會全面繁榮新成就進一步展現、開放型經濟新格局進一步確立、統籌協調發展新局面進一步拓展,《建議》確定了我省“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2007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人均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2010年地區生産總值超過10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超過28000元,財政總收入超過1200億元;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生産總值能源消耗繼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海峽西岸經濟區九大支撐體系基本形成,經濟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這一目標是實事求是、積極穩妥、留有餘地的,經過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需要説明的是: 

    ——地區生産總值增長目標是立足我省經濟發展水平,按照《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提出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的要求確定的。經測算,在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的情況下,“十一五”期間我省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到2007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將達8099億元,比2000年的3920.07億元翻一番;到2008年全省人均地區生産總值24456元,比2000年的11601元翻一番;到2010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將達10489億元,突破10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28000元。 

    ——財政總收入增長目標是根據財政收入增長一般略高於地區生産總值增長的實際情況確定的。預計2005年全省財政總收入達700億元左右,比2000年增加330.33億元,年均增長14.8%,比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高4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全省財政總收入有望繼續保持略高於地區生産總值增長的趨勢,按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1.5%左右的目標計算,2010年全省財政總收入將超過1200億元。 

    ——單位生産總值能源消耗目標是按照中央要求和我省的實際情況確定的。目前,我省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源消耗已經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一方面反映我們節能降耗的基礎較好,另一方面也反映我們的重化工業比重不高。考慮到“十一五”時期我省將加快發展重化工業和能源産業,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源消耗可能會有所提高,但隨著節約型社會建設的推進,我省的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源消耗將繼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樣測算既符合全國指標也符合福建實際。 

    為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完善整體功能,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建議》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基本態勢和基本格局,提出了區域發展的總體佈局。突出強調發揮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作用,發展壯大閩東北、閩西南兩翼,推進與兩個三角洲的緊密對接、聯動發展;加強兩岸三地聯絡,形成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經濟區域;依託大型港灣和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發展新型港口工業城市,培育重要經濟增長極,促進海峽西岸城市群加快崛起。目前,海峽西岸城市群的提法,已初步納入正在制定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 

    三、關於“十一五”發展的主要任務 

    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總體部署,《建議》明確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這裡重點説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們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和要求,制定總體規劃,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積極促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建議》強調要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強公共交通、供水供電、郵政通信、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城鄉銜接,促進城鄉産業融合、資源共享,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局面。繼續實施農村路網“年萬里”、水利“六千”、林業“三五”等工程,發展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切實解決農村飲水的困難和安全問題,加快構建防洪排澇、地質災害和森林火災等防治體系,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針對大家比較關注的農村公共服務事業發展問題,《建議》提出,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繼續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生活費補助,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特別是要加強鄉村規劃建設,加大農村垃圾和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改善衛生環境。 

    (二)大力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福建實際出發,“十一五”期間,必須在發展中推進結構調整,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加快構建競爭力強的産業支撐體系,走新型工業化路子。《建議》指出,全面增強産業集聚能力,以自主創新提升産業技術水平,建設海峽西岸先進製造業基地。要加大對製造業的投資,提高製造業在固定資産投資中的比重,提高能夠引導和促進産業壯大的項目在重點項目中的比重,重點建設福廈沿線國家級電子信息産業製造基地、湄洲灣和廈門海滄石化基地,加快發展汽車、造船、飛機維修、工程機械等裝備製造業基地,培育發展集成電路、軟體、光電、生物、制藥、環保、海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産業,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突出位置,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服務業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從業人員中的比重,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和旅遊業。我省海洋資源豐富,發展海洋經濟潛力巨大。要堅持陸海互動,逐步形成海岸帶、海島、近海、遠洋等多層次的海洋開發格局,推進我省由海洋資源大省向海洋經濟強省轉變。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合理開發資源,加強環境保護。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強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使我省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數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全國前列,構築綠色海峽西岸。 

    (三)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要以中心城市為帶動、基礎設施為依託、協作機制為紐帶,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繁榮。加快建設海峽西岸城市群,是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建議》提出,要以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骨幹,以發展中小城市為基礎,加快建設規模結構組合有序、功能定位優勢互補、發展佈局科學合理、資源要素有效集聚、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海峽西岸城市群,不斷增強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積極培育中小城市,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現代化基礎設施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保障。要重點建設以港口為依託,連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省級幹線公路,東出西進、南聯北接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加大重要港灣的協調和整合力度,優化配置港口資源,完善港口功能,建設廈門國際航運樞紐港和福州、湄洲灣(南、北岸)主樞紐港,加快發展寧德港、漳州古雷港,逐步形成規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現代化海峽西岸港口群。加快推進“二縱三橫”快速鐵路網、“三縱七橫”高速公路網、“八縱九橫”省級幹線路網建設,完善空港發展佈局和機場基礎配套設施。要把電力作為一個重要産業來抓,大力推進電力結構調整,全省電力裝機容量達3000萬千瓦,構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體系。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數字福建”建設應用水平。 

    (四)繼續深化體制改革和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改革是發展的動力,開放是我省的突出優勢。“十五”期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是分不開的。“十一五”期間我們必須繼續堅持以改革增活力,以開放促發展。深化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經濟運行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治本之策。《建議》對“十一五”期間深化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要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和提升民營經濟、財稅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等一些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取得新突破。 

    對外開放是我省的一大優勢、一大潛力、一大支撐。進入加入世貿組織後過渡期,使我省對外開放面臨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要積極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增創對外開放新優勢。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創新引資機制,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建立高效的“大通關”協調機制,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和整體運作能力;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和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建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和技術壁壘的有效應急機制和預警體系,增強抵禦國際貿易風險的能力;利用內地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契機,創造合作商機,擴大海外聯絡,加強閩港澳僑交流與合作。 

    (五)促進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閩臺關係淵源深厚,兩地之間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這是福建加快發展的獨特優勢,也是服務大局的有利條件。發揮“五緣”優勢,拓展“六求”作為,即求緊密經貿聯絡、兩岸直接“三通”、旅遊雙向對接、農業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和載體平臺建設,是福建認真貫徹、主動呼應中央對臺戰略部署的實際舉措。《建議》提出,要把握中央支持海峽西岸發展和海峽兩岸關係出現積極變化的機遇,建立長期穩定的閩臺合作機制,實現閩臺兩地更緊密、更直接、更深入、更全面的良性互動。要加快閩臺經濟的融合互動,發揮臺商投資區的“窗口”作用,加強閩臺製造業和金融、貿易、物流等服務領域的合作,使我省成為對臺産業合作的重要基地;發揮我省在海峽兩岸的重要通道作用,推動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擴大我省率先開通赴金馬遊的先行效應,推進旅遊線路對接、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場互動,使我省成為兩岸旅遊雙向合作的主要中轉口岸;利用國家批准設立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的契機,提升農業合作水平,使我省成為兩岸農産品貿易的重要集散地;充分利用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獨特的吸引力,廣泛開展閩臺文化交流,增強了解互信;充分發揮兩岸合作的載體平臺作用,健全和落實常態化、規範化、制度化的交流合作機制。 

    (六)深入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當今世界正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科學技術革命,對我們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建設創新型省份是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提高區域競爭力的關鍵。要大力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組織實施一批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新技術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重點建設若干個具有國際水平和區域特色的産業技術創新基地,建成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生産力促進中心和技術孵化中心,支持優勢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或博士後工作站。繼續辦好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使科技進步真正成為促進我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十一五”發展的關鍵還在於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大量高素質的人才。《建議》強調,要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水平,構建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加快實施人才強省戰略,著力建設黨政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抓緊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有效增強發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七)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要重視安全生産,突出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社會保障、醫療和安全等問題,集中新增財力,辦好惠及百姓的實事。妥善協調各社會群體的利益關係,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福建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建議》提出,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建設文化強省,形成適應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要求的文化設施先進配套、文化市場繁榮有序、區域文化特色鮮明、文化産業優勢明顯和群眾文化豐富多彩的文化發展新格局,努力使我省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産業基地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建議》還著重闡述了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以項目帶動促進形成發展合力,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加大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力度,強調動員和組織全省人民為實現“十一五”規劃而努力奮鬥。這些內容很重要,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重要保障。 

    四、關於“十一五”發展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十一五”時期,我省新一輪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和艱巨,前進中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四個推進”、“四個基本”和“四個關鍵”的戰略部署,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珍惜發展機遇。中央明確了海峽西岸在全局中的重要位置,我們多年來的願望變成現實,全省上下為之振奮和鼓舞。現在更重要的是要冷靜地思考該怎麼幹。必須充分認識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是重要戰略機遇期在福建最直接、最具體、最生動的體現。各地各部門都要找準位置,主動融入,主動對接,在全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精神狀態要有一個大的改變。領導幹部要有一種對自己所從事工作不斷創新的衝動,讓大家願意跟著你一起推動工作。一個地方面貌的改變,一批項目的落地建成,不是一朝一夕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要有切實有效的規劃和可操作的方案,要有破解難題、實際運作的能力,要有堅持不懈、長期奮鬥的打算和韌勁,通過積極有效的戰術戰役一步一步地實現宏偉的戰略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抓住機遇。抓住了機遇,就主動、就發展。 

    (二)要用項目帶動推進“四個建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是加快發展、把握機遇、推動落實的重要抓手,是任何時候都要一以貫之的主題。我們講的項目是涵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項目。“十一五”期間,要深化實施項目帶動,推進一批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建設的項目,保障規劃確定的事關全局的重點建設任務的完成。要創新項目帶動,建立以規劃為龍頭的項目生成機制,生成一批産業協作配套、壯大産業集群的項目,形成在整個規劃期內能夠不斷投産一批、續建一批、新建一批的項目滾動發展局面。要發揮項目帶動聯動效應,以項目帶動推進轉變政府職能,提高運作效率,改進管理服務,促進工作落實,營造好的發展環境。 

    (三)要壯大産業總量。當前最急迫的是要加快工業發展。沒有工業,就沒有財政;沒有大工業,就沒有後勁,也就談不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因此,要千方百計上工業,有條件的地方要上大工業,加快有質量、高效益的增量擴張。沒有增量,就沒有調整優化的基礎。要在壯大總量的過程中優化結構,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促進三次産業健康發展。要加強分類指導,確實沒有條件上工業的地方,應立足資源優勢,利用好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或者選擇條件好的地方異地發展“飛地工業”,或者甘當龍頭企業的原料基地,或者發展現代農業、綠色食品和農産品加工,或者開發生態旅遊等特色産業,逐步創造條件,走因地制宜壯大總量的路子。 

    (四)要靠優、靠強、靠大。加快經濟發展,既要善於借助外力,也要挖掘自身潛力,相得益彰、相互促進。要高度重視中央直屬大企業在掌握髮展資源、佔有市場空間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動靠上去,積極引進來,通過共建共享、借勢發展,迅速嫁接大品牌,進入大企業産業鏈及國內外銷售網;要在利用外資中更多地吸引跨國公司的投資,注重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帶動本地企業與全球産業鏈條有機融合,開發生産具有比較優勢的産品和服務,成為跨國公司供應鏈的組成部分,進而分享全球市場。在引資的同時,大力促進我省現有企業特別是重點骨幹企業發展壯大。凡是能擴張、有條件擴張、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和項目組團,都要加大扶持力度,讓它能發展多快就發展多快。 

    (五)要在加快發展中保護環境,在環境保護中加快發展。我省産業結構中傳統産業比重不小,建材、林産、冶金、紡織、製鞋等行業不同程度存在勞動密集程度高、用地粗放、資源浪費、污染防控矛盾突出等問題。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推行清潔生産,推行資源綜合利用,從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切實加強節水、節能、節材、節地,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在加快項目建設中,要認真紮實地開展可行性研究,不能拍腦袋上項目,不能鋪開攤子亂佔土地,要在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中加快發展,做到能快則快、快中求好、既快又好。 

    (六)要注重人才、用好人才、保護人才。省委提出“四個關鍵”的工作要求,“活”、“和”、“實”、“人”四個字都貫穿著一個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問題。要切實啟用、善用懂經濟、懂項目的人才,通過他們抓出一批上水平、上檔次的好項目,通過他們解決好經濟運行中面臨的突出問題,通過他們力爭在科技研發、自主創新方面取得突破,通過他們拓展作為空間、創新體制機制,通過他們有效落實惠民政策、促進社會和諧。要允許試、鼓勵闖、支持上,包容在探索中出現的一些工作失誤,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保持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讓正氣佔上風,讓能幹事的人幹成事,使各類人才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偉大實踐中有所作為、脫穎而出。 

    當前,我省正處在新一輪發展的關鍵時。制定好“十一五”規劃,對於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至關重要。我們要以這次全會將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為依據,抓緊抓好“十一五”總體規劃綱要、各重點專項規劃的編制,充分發揮規劃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