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解讀《建議》:如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17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17日電  農民收入問題是當前“三農”問題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使廣大農民由溫飽全面進入小康,是我們面臨的帶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歷史任務。

    促進農民增收,關鍵是要貫徹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既要從“三農”本身考慮問題、尋找出路,更要跳出“三農”,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思考問題、研究對策;既要大力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增收的潛力,又要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從當前出發採取儘快見效的具體增收措施,又要著眼于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既要著眼于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又要加快改革步伐,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

    (一)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途徑。重點是組織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著力支持糧食主産區重點建設旱澇保收、穩産高産基本農田;發展農區畜牧業和農産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業,促進糧食加工轉化增值;繼續推進農産品優勢區域佈局規劃,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優化農産品品質結構,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推動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加快畜牧業養殖方式轉變,進一步加快畜牧業發展;推進漁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出口優勢水産品生産,不斷提高優勢水産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這是保持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根本之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産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調整鄉鎮企業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加快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重點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産業,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務業領域,向二、三産業要收入。在政策、資金、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及不合理收費,組織實施好農民工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完善對農民工的信息服務,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增加農民外出務工收入。

    (三)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力度。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條件。按照“兩個趨向”重要論斷的要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依法安排並落實對農業和農村的預算支出,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國家固定資産投資用於農業和農村的比例要保持穩定並逐步提高,加強農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村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

    (四)深化農村改革。這是農民增收的體制保障。加快農村土地徵用制度改革,嚴格區分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明確界定政府土地徵用權和徵用範圍,完善徵用程序和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標準,改進分配辦法,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糧食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的綜合改革,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逐步擴大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擴大政策性銀行對“三農”服務的範圍,遏止農村資金外流趨勢。加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減輕動物疫病和自然災害給農民帶來的損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