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時政專題
 
 
建設現代農業迎來最好發展機遇期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0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20日電  

  2006年即將到來,這是“十一五”開局第一年。以“三農”視角來看,則是農業和農村經濟邁上新臺階的一個新起點。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要的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建設現代農業,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中國農業的現代化步伐也由此加快。

  沒有現代化的農業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農村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帶來城市化加快發展、推動工商業文明擴散的同時,對農業的催化更新卻顯得格外“吝嗇”。

  目前,傳統的農業生産方式還沒得到根本改觀。不用説陜北老農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也不用説西北地區的“風吹草低現牛羊”,就是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高聳著的工廠煙囪和規模巨大的廠房旁邊,田間地頭的農民大多還是靠手工插秧,雞鴨散養、人畜混居的情景也不鮮見。

  農業部産業政策與法規司副司長張紅宇認為,我國依靠9%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1%的人口,儘管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依靠有限的耕地和水資源提供豐富的農産品供給,壓力非常大——耕地資源人均佔有量僅有1.41畝,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以上;水資源人均年佔有量20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同時,耕地數量減少和耕地質量下降的趨勢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人增地減水減,將是長期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産品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生態環境方面,我國至今沒有改變“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情況。目前全國平均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農業發達國家肥料利用率一般都在55%以上。長期濫用化肥農藥,不僅是巨大浪費,更污染了土壤、水域,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

  這樣的傳統農業,也無力縮小城鄉差別、穩定提高農民收入。從1997年到2003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年份增長4.8%,最低的只增長2.1%,僅相當於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的一半。這一時期農民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尤其是以糧食生産為主的純農戶收入增長更為困難。雖然近兩年中央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在減輕農民負擔、刺激糧食生産等方面效果明顯,2004年農民收入少有地出現了6.8%的增幅,但農業本身仍是弱質産業,廣種薄收、靠天吃飯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

  從明年開始我國進入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後過渡期,來自國際市場的挑戰和壓力也越來越大。“入世對國內一些非農産業的影響也會逐步轉移到農業和農村。特別是以一些農産品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可能更加明顯。”農業部副部長尹成傑認為,從去年和今年看,入世的影響正在逐步釋放。2004年我國農業貿易逆差達到50億美元,這是我國農業貿易第一次出現逆差。  

   現代農業建設迎來最好歷史機遇  

  “從先行的工業化國家和新興的工業化國家看,以工補農都是在工業化中期開始實行的,比如美國、日本、韓國等。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此時提出建設現代農業,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恰逢其時。”尹成傑表示。

  二、三産業反哺農業的力量明顯提高,農業佔GDP的比重只有14.9%,二、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85%;2004年財政總收入達2萬6千多億,是1990年的8.9倍,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了財力保障;建設新農村已經有了相當的物質基礎,特別是糧食主産區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灌溉面積已達45%。

  同時,隨著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實施沃土工程、優糧工程等項目,使農業綜合生産功能得到很大提高,農業優勢區域佈局也得到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戰略性進展;糧食品種的收購和銷售完全放開,我國農産品完全市場化,是我國市場化最高的一個領域;農業利用外資和“走出去”戰略的規模不斷擴大,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這一切,都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基礎。

  此外,我們還欣喜地看到,沿海地區二元經濟體制有了很大的突破,現代農業建設有了很大的進展。相當一部分農村率先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為其它地區建設現代農業樹立了好的樣本。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石元春説,中央提出工業要對農業進行反哺,除了資金、工業品和政策以外,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將先進的工業思維、技術和裝備“內植”于農業。讓它變成農業的一部分,從而推進農業的工業化。

  “農業過去把錢都拿出去支援國家工業化了,現在農業自己也要工業化、現代化。在工業社會早期形成的傳統工農界限,不應當繼續成為束縛農業發展的觀念枷鎖,而時代的進步必將會填平這道鴻溝。”石元春説。  

   現代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  

  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10月中旬在重慶考察時強調,要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先進的組織形式經營農業,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有關人士認為,這幾點要求,實際上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主要內容。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認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本質,是先進的科技文化、先進的生産設施,還有現代化的農民。“這是一個能力的建設。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就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柯炳生説,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發展農村生産力的關鍵,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中心任務。這既有利於抵禦農業自然風險,又有利於防範農業市場風險,既能夠大幅提高土地産出率,又能夠迅速提升農産品競爭力,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綜合部分“三農”問題專家的觀點,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今後應該重點抓好這幾方面的工作:

  ——大力提高農業生産力的水平。加快推進農業主産區區域化佈局的戰略調整。建設優質農産品的産業帶。大力加強農業的其他體系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的物質裝備水平。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進步。

  ——積極推進農業生産經營方式的轉變。今後重點要積極推進産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産品的加工業,促進農業産業集群發展,加強農業化組織建設。“比如禽流感流行,最主要的原因是千家萬戶的小生産方式,使動物疫病控制非常難。”柯炳生舉例説,“雞到處跑,你沒有辦法控制它。”

  ——繼續加快農業科技進步。面向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促進農業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在突破性的新品種、新技術上下工夫。加快農業科技體制創新,在開發關鍵性的農業技術上加以推進,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提高農産品的科技含量。

  ——不斷加強農業的功能建設。既強調農業的經濟功能,大力發展糧食生産,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應開發和培育農業的新領域,如農業的生態功能、旅遊功能,以及充分利用農業來解決農村能源問題等。

  ——大力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農民提高了素質、有了增收的技術才能富裕。通過提高農民素質來振興農村。

  ——加快發展農業的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合理利用農業廢棄資源,合理提高水和耕地利用率。(記者 董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