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時政專題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0日   來源:求是

    袁貴仁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對於我們自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深刻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大致説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于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説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原”,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産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説,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以人為本思想是我們黨摒棄了舊哲學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階級、資産階級的階級局限和歷史唯心主義的理論缺陷,借鑒國際經驗教訓,針對當前我國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一種片面的、不科學的發展觀而提出來的。這種片面的、不科學的發展觀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快速運行,就是國內生産總值(GDP)的高速增長,它忽視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這種發展觀“見物不見人”,其實質是一種“以物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為本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強調把發展生産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科學發展觀並不否認經濟發展、GDP增長,它所強調的是,經濟發展、GDP增長,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的全面發展。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與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相一致,使發展的結果與發展的目標相統一。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為了誰”和“依靠誰”是分不開的。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只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只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同時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胡錦濤同志説,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試金石。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胡錦濤同志所有關於以人為本的論述,都十分明確地指出,我們所講的以人為本,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本,這裡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個人、某些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這裡講的人和人民,是同一個意思。

    在中國歷史上,“人”和“民”有時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當代,作為一種哲學價值觀,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對於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講人與物、人與神的關係,而民本則是講人與人的關係。民是相對於官而言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中國儒家政治哲學的集中表述。

    作為執政黨,從工作層面,我們也講民,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正確處理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但它和歷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為從性質上説,中國共産黨作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它來自人民群眾,植根於人民群眾,服務於人民群眾,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黨同人民群眾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完全不同於舊中國君同民之間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我們講民,是要求我們的領導幹部,自覺地做人民的公僕,堅決克服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思想,反對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命令主義。對於我們黨來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堅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

    二、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與以人為本的關係

    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黨關於發展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一個整體,主要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只有把二者有機統一起來,並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才能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前提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更談不上科學發展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其根本著眼點是要用新的發展理念、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發展什麼、怎樣發展、為什麼發展。科學發展觀和非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不同,就在於在發展什麼、怎樣發展和為什麼發展中是否堅持以人為本,是否用以人為本的思想來認識發展問題和推動發展工作。

    科學發展觀認為,發展除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外,還包括人的發展。所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強調經濟、社會、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三者之間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發展觀從傳統到科學的轉變,經歷了經濟發展觀、經濟社會發展觀,再到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這樣一個過程,確切地説,就是再到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既是經濟發展的保障,又是人的發展的前提。事實證明,經濟不發展,社會很難發展;經濟、社會不發展,人很難發展。事實也證明,經濟發展並不等同於社會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並不等同於人的發展。人的發展,是發展的核心內容。離開人的發展的發展觀,仍然屬於傳統發展觀的範疇,而不是我們所要樹立和落實的科學發展觀。

    發展觀不僅回答發展的內容、發展什麼,而且要回答發展的目的,為什麼發展。傳統發展觀之所以不科學,也在於它片面地把追求經濟社會發展乃至把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當作目的,看不到發展不僅包括人的發展,而且是為了人的發展。離開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就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意義。

    發展是為了人,發展也依靠人。傳統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的區別,還表現在如何認識發展的手段及怎樣發展等問題上。科學發展觀重視發展的物質因素、物質條件,但與傳統發展觀不同,科學發展觀認為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也就是鄧小平同志講的“關鍵在人”。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手段,是實現人的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作為發展的主體,是發展目的與發展手段的統一。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和手段。

    三、自覺地在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我們必須在實際工作中一以貫之的指導方針和重要原則。

    要把以人為本作為我們黨新時期的執政理念和要求。胡錦濤同志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形成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是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和內在要求。“各盡其能”講的是發展的動力問題,“各得其所”講的是發展的目的問題,其主體都是“全體人民”。我們要努力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緊緊圍繞如何使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如何使全體人民各得其所這樣兩個既相互區別又互為前提和基礎的方面,研究新問題、開拓新思路、提出新辦法,使我們的思想觀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要求,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要始終著力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歷來把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作自己的理想目標。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還要加快政治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證;加快文化建設,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豐富、有益的精神食糧,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加快社會建設,促進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生活環境。

    要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各種權益。在想問題、訂計劃、作決策以及推進各項工作中,要始終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衡量我們工作成敗得失的最高標準。要抓緊解決人民群眾生産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滿腔熱情地為群眾服務,在生産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要形成統籌兼顧的利益協調機制,正確反映和處理好城鄉之間、不同區域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之間群眾的利益關係,以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要努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始終堅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平等對話、民主協商,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大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總之,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我們只有在工作實踐中切實體現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才能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作者:教育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