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開發能力達到空前水平,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迫使人類重新審視發展歷程。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于 20世紀60年代,源於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波爾丁對傳統工業經濟“資源—産品—排放”的“開環”範式*提出了批評。幾乎同時,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對“殺蟲劑”等化學農藥破壞食物鏈和生物鏈的惡果進行了起訴。1972年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報告中倡導“零增長”。1992年聯合國世界首腦環發大會發表《裏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觀深入人心。2002年世界環發大會決定在世界範圍內推行清潔生産,並制定行動計劃。
在上述背景下,循環經濟理念應運而生。其理論基礎是工業生態學。生態工業是按生態規律和生態經濟原理組織的循環網絡型工業,既充分考慮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又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與和諧的生態功能。運用工業生態學規律指導經濟活動的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能量不斷循環使用基礎上與環境友好的新型範式。它融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産、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為一體,把經濟活動重組為“資源利用—産品—資源再生”的封閉流程和“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模式,強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並非僅屬於經濟學範疇,而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包括大中小三個層面,即企業、區域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