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烏魯木齊11月22日電(記者 劉宏鵬)
手機控灌溉 電腦管施肥——新疆兵團農一師三團見聞
人在千里之外,通過智慧控制系統,用手機就可遙控灌溉棉田;日夜工作的農田監測信息系統,實時監控水鹽指標,施啥肥、打啥藥,缺啥就補啥。在塔裏木河上遊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一師三團,這都是身邊的真事。
農一師三團由王震將軍率領的三五九旅部分轉業將士創建。讓三團人引以為豪的,不僅因為他們是英雄的後裔,如今這裡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化農場建設,已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樣板之一。
2004年11月“中國2004信息化推進大會”上,信息産業部部長王旭東評價説:三團的農業信息化技術,是解決農業信息高速公路“最後一公里”問題的好辦法。
三團農業的每個環節都與信息技術相連。通過衛星接收基站,可以實時監測土壤信息、棉花苗情、棉葉冠層營養狀況以及田間水勢分佈。然後,通過微機平衡決策施肥專家推薦系統進行分析評估,就可隨時對棉田“對症下藥”。
團長王光強説,從2003年起,他們引進了以色列技術,推廣實施千畝自動化控制地埋式滲灌技術。今年起,又利用自動測水、電磁閥自動控制技術,開始對12萬畝棉田膜下滴灌進行自動化改造。
事實上,三團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包括“人均管理規模化、農業技術信息化、生産全程機械化、連隊行政組織協會化、農場經營産業化”5個方面的系統工程,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兵團高度組織化的管理體系。
農一師黨委辦公室張泉介紹,兵團團場是一個個生産集體,每個職工家庭是既獨立核算、又互相聯絡的生産單位。職工承包土地,向團場上交費用,生産和生活費“兩費自理”。團場則在保障職工的退休福利之外,發揮集體優勢,推廣先進技術、購置大型農業機械,並作為整體代表職工闖市場。
在農一師,“大農業”的含義不僅包括“大”——每個條田大至上千畝,每個職工平均管理上百畝棉田,推廣應用大型農業機械,還包括“強”,即依靠集體力量創造品牌效應。農一師的“新農牌”長絨棉,即便價格比別的品牌每公斤高出一元,也仍然為國內外商家所爭搶。
現代化大農業帶來了實在的好處。王光強説,三團籽棉增産幅度已連續3年超過15%, 皮棉單産每畝超過150公斤。2004年,三團的GDP總量為2.2億元、增長率突破16%,職工的年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