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經濟貿易
 
十五時期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回顧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9日   來源:商務部網站

    商務部規財司 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十五”期間[因尚無2005年全年數據,故如無特別説明,“十五”期間指2001-2004年。],在經濟持續穩健發展、加入WTO後國內外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推動下,我國對外貿易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實現了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跨越。隨著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我國在世界貨物貿易額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3位,已成為對世界貿易發展具有重要貢獻及影響的國家。

    一、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

    2001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096.5億美元,其中出口2661億美元,進口2435.5億美元。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到11547.9億美元,其中出口5933.7億美元,進口5614.2億美元。2001-2004年,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4.2%,進口貿易年均增長25.7%,分別比“九五”時期高出13.3和15個百分點,是歷史上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 

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及增長情況           金額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

出口

進口

總額

年均增長(%)

總額

年均增長(%)

總額

年均增長(%)

1981-1985年

2905.4

13.0

1281.6

8.4

1523.6

16.1

1986-1990年

4864.1

10.6

2325.3

17.8

2538.4

4.8

1991-1995年

10144.5

19.5

5183.5

19.1

1961.0

19.9

1996-2000年

17739.2

10.9

9616.9

10.9

8122.3

10.7

2001-2004年

31362.0

24.9

16233.0

24.2

15129.0

25.7

資料來源:海關統計年鑒。

    二、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   

    “十五”時期,我國外貿領域積極實施科技興貿和品牌戰略,促進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2001年,我國高新技術産品和機電産品出口額分別為465億美元和1188億美元,分別佔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17.5% 和 44.6%。2004年,這兩類商品的出口額分別增長到1655億美元和3234億美元,在我國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分別上升到27.9%和54.5%。機電産品及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的快速增長,使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出口商品結構的第三次轉變,即出口的主導産品從資源性産品轉向輕紡産品之後,再逐步轉向機電産品及高新技術産品。

    “十五”期間,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對能源、原材料和機械設備的需求明顯增加。2001年,我國高新技術産品和機電産品進口額分別為641.2億美元和1205.2億美元,分別佔我國進口總額的26.3%和49.5%。2004年,這兩類商品的進口額分別增長到1614.3億美元和3018.8億美元,在進口總額中的比重分別上升到28.8%和53.8%。進口貿易的迅速發展,彌補了國內經濟建設資源及技術的不足,為我國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

    2001-2004年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進口變化  金額單位:億美元

年份

出口額

佔出口總額比重(%)

機電産品

高新技術産品

機電産品

高新技術産品

2001年

1187.9

464.6

44.6

17.5

2002年

1570.8

677.1

48.2

20.8

2003年

2274.6

1101.6

51.9

25.1

2004年

3234

1655.4

54.5

27.9

年份

進口額

佔進口總額的比重(%)

機電産品

高新技術産品

機電産品

高新技術産品

2001年

1205.2

641.2

49.5

26.3

2002年

1556

827.1

52.7

28

2003年

2249.9

1191.8

54.5

28.9

2004年

3018.8

1614.3

53.8

28.8

資料來源:海關統計年鑒。

    三、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較大進展

    “十五”期間,我國與周邊國家、地區和其他貿易夥伴的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市場多元化取得較大發展。前十大貿易夥伴在我國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中的比重較“九五”時期相比,分別下降了2.8、0.1和5.7個百分點。這一變動顯示,我國與非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往來有了較大發展,開拓新興市場取得了一定成效。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主要貿易夥伴的位次略有變化。2001-2003年,日本、美國和歐盟分別是我國前三大貿易夥伴。2004年,東擴後的歐盟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日本先後被歐盟和美國取代,成為第三大貿易夥伴,中歐、中美、中日雙邊貿易額分別為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和1679億美元。美國仍然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日本仍然是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

我國主要貿易夥伴在我國對外貿易中所佔比重變化情況      單位:%

國家和地區

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

佔出口總額的比重

佔進口總額的比重

2001年

2004年

2001年

2004年

2001年

2004年

歐盟

15.0

15.4

15.4

18.1

14.7

12.5

美國

15.8

14.7

20.4

21.1

10.8

8.0

日本

17.2

14.5

16.9

12.4

17.6

16.8

中國香港

11.0

9.8

17.5

17.0

3.9

2.1

上述四個國家和地區合計

59.0

54.3

70.2

68.6

47.0

39.4

東盟

8.2

9.2

6.9

7.2

9.5

11.2

韓國

7.0

7.8

4.7

4.7

9.6

11.1

中國台灣省

6.3

6.8

1.9

2.3

11.2

11.5

俄羅斯

2.1

1.8

1.0

1.5

3.3

2.2

澳大利亞

1.8

1.8

1.3

1.5

2.2

2.1

加拿大

1.4

1.3

1.3

1.4

1.7

1.3

上述六個國家和地區合計

26.8

28.7

17.1

18.6

37.5

39.4

上述十個國家和地區合計

85.8

83.0

87.3

87.2

84.5

78.8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四、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同步增長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主要貿易方式是一般貿易。隨著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和外商投資企業的大量進入,加工貿易得到迅速發展,在進出口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十五”期間,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長。從出口看,加工貿易出口在我國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基本維持在 55% 左右,而一般貿易出口所佔比重繼“八五”末下降到 48%、“九五”期間下降至42.2% 之後基本維持穩定,2004 年為 41.1%。從進口來看,加工貿易在進口貿易中所佔比重在“八五”期間達到最高,之後下降,2004年下降到39.5%。而一般貿易在我國進口貿易中所佔比重在“九五”、“十五”期間基本穩定在 44% 的水平。

我國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在進出口貿易中所佔比重變化情況  單位:%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4年

出口

一般貿易

86.8

57.1

48.0

42.2

41.1

加工貿易

12.1

40.9

49.5

55.2

55.3

其他貿易

1.1

1.9

2.5

2.6

3.6

進口

一般貿易

88.2

49.1

32.8

44.5

44.2

加工貿易

10.1

35.2

44.2

41.1

39.5

其他貿易

1.7

15.7

23.0

14.4

16.3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五、外商投資企業和集體私營企業成為外貿增長的主要動力

    “十五”時期,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我國外貿主體逐漸向多元化發展。2001 年,國有企業在我國出口、進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均為 42.5%,到 2004 年分別下降到 25.9% 和 31.4%。與此同時,外商投資企業和集體私營企業在我國進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則逐步上升。2004 年,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出口和進口總額中的比重分別從 2001 年的 50.1% 和 51.7% 上升到了 57.1% 和 57.8%;集體私營企業在我國出口和進口總額中的比重則分別從 2001 年的 7.4% 和 5.8% 上升到了 17.1% 和 10.8%。

2001-2004年我國出口、進口分企業性質情況     金額單位:億美元 

企業性質

2001年

2004年

2001-2004年

出口額

所佔比重(%)

出口額

所佔比重(%)

年均增長(%)

總 值

2661.5

100.0

5933.7

100.0

24.2

國有企業

1132.3

42.5

1535.9

25.9

7.2

外資企業

1332.4

50.1

3386.1

57.1

29.8

其他企業

196.9

7.4

1011.7

17.1

66.0

企業性質

2001年

2004年

2001-2004年

進口額

所佔比重(%)

進口額

所佔比重(%)

年均增長(%)

總 值

2436.1

100.0

5614.2

100.0

25.7

國有企業

1035.5

42.5

1764.5

31.4

15.6

外資企業

1258.6

51.7

3245.7

57.8

29.0

其他企業

142

5.8

604

10.8

61.4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從增長速度來看,集體私營企業是增長最快的外貿經營主體。外貿經營權的逐步放開,極大地激發了集體私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熱情,使其多年累積的進出口能量得到釋放。2001-2004 年,集體私營企業出口和進口年均增長率分別為 66% 和 61.4%,比整體出口和進口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高出 41.8 和 35.7 個百分點。

  六、外貿體制改革成效顯著,外貿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

  我國“十五”期間,世界經濟經歷了由繁榮跌至低谷並逐漸走向復蘇的過程。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增大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困難和風險。我國加入WTO後,也面臨著國內外市場開放度增大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在上述背景下,對外貿易取得的驕人成就,除了經濟快速增長的帶動以外,還得益於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和發展。這一時期,我國開放型外貿管理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為我國外貿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首先,加強了外貿領域法律法規建設,加快了對外貿易管理的法制化進程。通過清理、修訂和新頒布有關法律、法規(尤其是頒布和實施新的《對外貿易法》),我國的外貿管理走上了與國際規則接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法制化軌道。

  第二,全面放開外貿經營權,初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外貿經營制度,為外貿發展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第三,發展與完善利用外資政策,深化對外開放。在修改與完善原有外資法的基礎上,制定了有關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法規和規章。提高了利用外資的水平及質量,投資帶動貿易效果顯著。

  第四,初步建立起市場保護體系,有力地維護了國內企業的合法利益,保護了國內産業安全與經濟安全。制定與實施了貿易救濟法律法規制度,初步建立起應對貿易摩擦的“四體聯動”機制,為我國外貿發展創造了較為穩定的制度環境。

  第五,貿易促進體系逐步形成。為促進企業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增強國際競爭力,國家積極扶持自主出口品牌,促進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推動企業“走出去”,實現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第六,穩步推進出口退稅和匯率機制改革。通過調整及完善出口退稅機制,調整與優化出口産品結構,調動地方政府及企業的出口積極性。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逐步促進企業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實現出口貿易的效益型增長。

  綜上所述,“十五”時期,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産生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一是進出口規模擴大與結構優化促進了我國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增加了國內稅收及就業,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二是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為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貿易夥伴提供了巨大的商機,促進了世界經濟貿易的持續發展。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十五”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自主研發及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自主品牌的産品不多,企業出口效益較低;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定價話語權,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大;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加之一些企業實行低價競爭,以量取勝,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與國外市場設限增多,對外貿易環境形勢較為嚴峻;我國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亟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