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位於河北南部,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有著豐富的礦産資源,是我國重要的鋼鐵、煤炭基地之一,礦業在全市的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邯鄲市礦業經濟得到迅猛發展,全市各類礦山企業最高曾多達3000個,其長時間、高強度的礦山開採活動,造成土地荒廢,礦區生態環境惡化,有的地方甚至發生大範圍塌陷,不僅危及人們的生活環境,甚至危及群眾的生命安全。為此,邯鄲市經過反復調查論證,確定實施“千礦萬畝”綜合治理工程。目前已投資2億多元,對被1000多個小礦破壞的地表、植被進行了恢復,治理恢復土地2萬畝,其中,耕地8000多畝,林地8000多畝,恢復建設、養殖用地4000多畝。同時,制定了全面治理規劃,確定了全市52個重點治理礦區,涉及整治復墾土地面積5.6萬畝,計劃再用兩年時間,使全市被關閉礦山的礦區自然生態環境全部得到治理。實踐證明,“千礦萬畝”綜合治理工程不僅讓萬畝荒蕪的土地再現生機,實現了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人與自然共存的和諧發展,而且為解決建設用地佔補平衡提供了有效嘗試。其主要做法是:
首先,制定了“千礦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方案。堅持對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礦産資源保護並重,加大對廢棄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整治力度。堅持誰治理誰受益的方針,本著宜農則農、宜耕則耕、宜牧則牧綜合治理,以填實礦區內的廢礦井,清理礦渣,平整地面,復墾土地為治理標準,先易後難、分期分批由國土資源部門或所在地鄉、村組織實施。
其二,積極引導,各方參與。治理工程的費用以治理受益單位自籌資金為主,並實行復墾治理資金補貼的激勵機制,有效地激勵和調動了包括地方政府、村鎮、集體、個體農民在內的多方投資治理積極性,在累計投入的近兩億元治理資金中,國土資源部門投入僅為投資總額的5%,其餘資金全部來源於社會的方方面面。
其三,因礦制宜,多樣式治理。主要有五種形式(1)西石門鐵礦區的“植樹封碴、尾砂造田”治理模式。該礦區多方投資10145萬元,利用尾砂造田1050畝,並植樹50.2萬株,綠化荒山3800畝;築壩改河4400米。現已呈現出良田千疇、麥浪翻滾、一派生機。(2)小汪礦區的塌陷區治理模式。通過填埋廢石、廢碴,從塌陷礦區廢棄地取土覆蓋的方式,開發出新增土地,同時也使原塌陷廢棄地得到整理,形成了“一塊面烙成兩塊餅”的模式,整個工程整理優質可耕地2000畝。(3)車王口礦區“宜林則林”模式。礦區原有70多個小煤窯,這些小煤窯被關閉後,整個礦區內廢棄井筒遍地,礦渣到處堆積,通過充填井筒,清渣平整,植樹造林2000多畝,改善了生態環境。(4)峰峰礦區的“地下轉地上”治理模式。該區原來有400個小煤礦,經過關井壓産現降為70余個,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向非礦山企業轉移,利用原廢棄的廠址和礦山廢棄地,建成了一批焦化廠、種豬廠、煉鐵廠等企業和果園、林地,將地下聚寶盆轉化為地上搖錢樹。目前全區7個鄉鎮329個已關閉小煤礦的4600畝廢棄土地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新建各類企業200家,年産值6億元,已成為當地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5)涉縣採沙區的治理模式。涉縣赤岸村是抗日戰爭時期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指揮中心。為治理因採礦造成的環境破壞先後籌集投入資金900多萬元,築壩修渠、填溝整地,開發整理耕地近千畝,使昔日的亂河灘,成為今日的米糧川。(河北省政府辦公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