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重慶市民政局:抓住關鍵環節 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6日   來源:民政部

抓住關鍵環節 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重慶市民政局    

    重慶既是一個結構調整任務重的老工業城市,又是一個基礎薄弱的農業大市,也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地區。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時期,有相當一部困難群眾在較長時期內仍難以靠自身能力走出困境。全市有城市低保對象74萬人,農村五保對象11萬人,農村特困(低保)戶46萬人,重點優撫對象13萬人,加上災民,常年需救助的對象500萬人左右,約佔全市人口的15.6%。為切實保障和維護好困難群眾的利益,創造良好、穩定的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我市認真貫徹落實民政部去年在青島召開的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構建和諧重慶,抓住關鍵環節,積極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一、健全體制機制,搭建救助工作平臺

    為建立困難群眾長效幫扶機制,今年初積極爭取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意見》,著眼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災害應急救助、城鄉社會救助和社會慈善援助三大系統為基本框架,健全體系,完善機制,優化政策,整合資源,強化措施,提升能力,力爭到2010年,在全市基本建成以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以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司法等專項救助相配套,以社會慈善援助為補充,政府責任明確,社會廣泛參與,與我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層次、全覆蓋、互補性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為加強社會救助工作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了市社會救助工作協調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並明確了市協調委員會及辦公室和19個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建立了協調委員會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聯絡員工作制度和救助信息通報制度。市政府還專門發文將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納入市政府對區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考核目標,做到目標明確,責任落實,有序推進。目前,全市40個區、市、縣政府均出臺了具體實施意見,成立了相應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構,並利用現有的鄉鎮街道和社區社會救助工作網絡,從上到下基本形成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管理體制,使社會救助工作由部門主責向政府主責轉變,由分散管理向綜合管理轉變,由各自為政向密切協作轉變,形成了強力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良好態勢。

    二、實施重點突破,完善各項救助制度

    按照“單項突破、系統完善,點上示範,面上推廣”的總體思路,突出重點工作抓落實,主攻難點問題求突破,積極健全和完善各項救助制度。

    ——新措施深化城市低保。在進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工作“五項管理制度”(社區居委會民主評議制度、低保對象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制度、低保金社會化發放制度、低保工作督查制度、低保工作信訪通報制度)基礎上,為促進低保對象再就業,在全市範圍又推行了低保對象就業後3個月的本人收入不計入家庭收入的低保漸退制度。同時從明年起,市再就業基金將每年安排1000萬元,對實現就業的人員按就業收入情況給予相應比例的就業補貼。為突出保障重點,全市實施了對城市低保對象中的“三無”人員、喪失勞動能力的重殘人員以及患重大疾病的人員每人每月增加20元低保金補助的分類救助政策。

    ——新模式完善農村五保。針對今年我市全面免徵農業稅後農村五保供養面臨的新情況,市政府批轉了市民政局、市財政局《關於切實落實農村五保供養經費的意見》,明確將五保供養經費納入區縣財政預算,並改革五保供養經費撥付方式,全面推行財政直接發放制度,由區縣財政部門根據民政部門提供的敬老院和五保人員情況,通過金融機構將五保供養經費直接支付到敬老院和散居五保對象,“一院一賬,一人一卡,一月一撥”,確保按時足額兌現。同時,探索建立“以鄉鎮敬老院為依託,以村五保家園為主體,以包戶扶養為補充”的三種供養形式,計劃用五年時間修建5000個村“五保家園”,解決5萬名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到2010年實現全市集中供養率達到70%的目標。2004年和2005年,市級投入6000萬元,補助邊遠貧困鄉鎮新建250所敬老院,使全市敬老院總數達到1126所,床位4.6萬張,實現了鄉鎮敬老院全覆蓋,並全面推行敬老院“268”管理模式(即敬老院成立黨支部和院務管理2個委員會;設立生産勞動、衛生清潔、民事調解、學習娛樂、財務監督、善後關愛6個小組;建立院長任期目標責任、工作人員崗位責任、安全保衛、經濟財務、衛生保健、供養人員分級護理、請銷假、會議學習8項制度),強化規範管理,初步形成了以敬老院為中心的五保供養管理服務網絡。今年,市級已投入2000萬元,試點修建了200個村五保家園,明年將全面推開。

    ——新投入推進城鄉醫療救助。上半年,市級財政和福利資金安排農村醫療救助款600萬元,區縣落實本級農村醫療救助資金846萬元,全面建立了以大病救助為主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8月份,又在12個區縣(市)建立了以基本醫療救助、大病醫療救助和臨時醫療救助相結合的城市醫療救助制度,市級財政和福利資金又安排城市醫療救助款400萬元,12個區縣(市)落實本級城市醫療救助資金990萬元。目前,全市農村醫療救助和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正在健康有序開展。

    ——新步伐探索農村低保。在鞏固和完善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的基礎上,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區差異狀況,今年已在經濟條件較好的9個區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年保障標準為1000元。今後將視條件逐步擴展。

    ——新規範健全災害應急救助。總結完善了《災區民房恢復重建管理工作規程》、《災害應急救助工作規程》、《春荒、冬令災民生活救助工作規程》和《災民倒房恢復重建“八步流程”》,規範了災民救助工作的開展;推行災民救助“一賬一冊一卡”(救助臺賬、救助花名冊、生活救助或倒房重建明白卡)制度,嚴格執行分配發放公示制度,規範了救災款物管理使用。

    ——新努力推進其他專項救助。教育部門按照國家規定,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困難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實行了免費提供教科書、免交當期雜費、適當補助生活費的“兩免一補”政策。建設房管部門採取實物配租、租金補貼、租金核減三種方式,主城區以每年l000至1500套速度,全面推進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同時,全市建立市、區縣、街道(鄉鎮)和村居四位一體法律援助中心和工作站400多個,基本形成了法律援助服務工作網絡。

    三、增強工作手段,夯實救助工作基礎

    為做好社會救助工作,我們在救助工作機構的建立、工作經費的落實方面下了真功夫,基本做到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手段辦事。今年爭取市編委支持,批准市民政局設立低保處,增加行政編制7個,增加處級職數3個。全市有34個區縣設立了低保科或低保中心,工作人員一般為4-8名。民政部今年7月南京會議以後,我們積極向市委、市政府領導彙報,與市編委協調溝通,抓住全市即將開展的鄉鎮機構改革機遇,利用參與調研的機會,不時時機地大力宣傳民政工作,提出我們對鄉鎮民政機構設置的依據和理由,並積極與市委、市政府研究室及鄉鎮機構改革文件起草組進行對接,增強他們對民政工作、尤其是鄉鎮民政救助工作的認同感,使之為鄉鎮民政機構的設立順利通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由於我們的不懈努力,在鄉鎮機構大大減少的情況下,經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研究同意,在全市鄉鎮建立民政辦公室。從今年開始,努力爭取市財政安排了1000萬元解決基層低保工作經費,並按低保工作考核情況,實行以獎代補的辦法分配,70%用於彌補基層低保工作經費,30%獎勵給基層低保工作人員。為增強低保工作管理手段,全市鄉鎮配置了微機,自主開發的低保信息管理系統在江北區所有社區居委會進行試點運行,效果很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全市的低保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已納入市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工程,由市政府統一安排投資,統一規劃,分階段建設。目前這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

    我市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剛剛起步,我們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認真學習和借鑒全國兄弟省市的好經驗、好做法,按照國務院及民政部的工作要求和部署,紮實推進我市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為更好地保障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