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性、合理性、規範性入手
加快首都城市低保工作發展
北京市民政局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近年來,我們適應首都改革發展穩定的總體要求,圍繞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宗旨,積極推動城鄉社會救助工作。作為社會救助體系的基礎,低保制度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救助體系的推進。多年來,我們始終緊緊把握低保制度的核心和基礎作用,從規範性、科學性、合理性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城市低保工作水平。
一、城市低保制度執行較好,始終做到了應保盡保
1996年本市實施城市低保制度以來,經過歷次調整,保障標準已達到300元。2002年,市政府進一步拓寬了城市低保範圍,同時,全面實施了農村低保制度,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基本生活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的目標。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7.25萬戶、15.47萬名城市低收入人員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年累計支出保障金3.08億元,人均救助水平繼續保持全國最高水平。
二、建立城市低保標準調整機制,提高低保標準的科學性
今年7月,以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關於建立本市城市低保標準調整機制的意見》(試行)(京政發〔2005〕13號)。文件明確規定測算城市低保標準採用國際上通行的“恩格爾系數法”,並考慮適當的調整數後確定。即,根據滿足城市居民最基本的食品支出標準,除以適當的恩格爾系數,然後加上或減去適當的調整數得出低保標準。其中,居民基本食物支出標準由市統計局根據國家營養學會公佈的年度標準食物譜及攝入量,結合本市市場價格計算後得出。恩格爾系數為城市低保家庭恩格爾系數與市統計局統計的5%低收入家庭恩格爾系數的加權平均值。城市低保家庭的恩格爾系數採用家庭純恩格爾系數與扣除醫療、教育開支後的恩格爾系數的平均值。調整數通過綜合考慮基本生活物價指數、社會保障相關標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平均工資、財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後得出。同時,還明確規定城市低保標準調整要經過“基礎數據調查、低保標準測算、制定調整方案、徵求意見、調整方案的修訂和報批、公佈低保標準”六個程序。通過建立低保標準調整機制,形成了較為科學的低保標準調整辦法,為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分類救助政策順利實施,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合理化
經市委、市政府批准,從去年7月1日開始,我市正式實施城市低保分類救助政策。到目前為止,已為近6萬“三無”人員、老年人、未成年人、重殘人等特殊困難人員按當年低保標準的10%上浮了救助標準。同時,對7.68萬名就業年齡段內有勞動能力者停發了糧油幫困金。與分類救助制度相銜接,我們與市勞動保障局、市財政局共同制定的《關於促進低保對象就業機制暫行辦法》也已下發執行,凡符合就業條件的低保對象全部進行就業服務登記,並免費提供就業培訓、三次介紹就業崗位,對自謀職業者及用工單位給予資金獎勵,實現就業者享受就業獎勵並實施救助漸退政策,進一步促進了救助和就業的銜接。分類救助政策實施後,得到了低收入群眾的認同,社會反響較好,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救助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四、救助對象動態化管理進一步推開,工作規範化程度逐步提升
一是規範並在全市普遍建立起救助對象的分類管理制度。根據低保對象的實際情況,對於城市“三無”等傳統救助對象,各級低保經辦機構每半年審核一次;對於收入來源比較明確、變化不大的家庭,按季度審核;對於收入來源不固定或不易確定的家庭,則加強重點核查,一般每月審核一次,必要時隨時進行核實。二是初步建立救助對象收入審查制度。各級低保經辦機構採取個人申報、跟蹤消費、社區評議、行業評估等方法,認真做好家庭收入核查,隨時掌握低保家庭收入變化情況,確保救助渠道暢通。三是建立救助對象一次性告知和檔案管理制度。救助管理機構在受理救助申請時,將需提交的證明材料以及辦理程序等事宜,一次性告知申請人。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做到分級建立救助對象個人資料檔案,並實行一戶一檔,編號管理。各類救助事宜由街道(鄉鎮)及時錄入電子數據庫,實行信息化管理。四是建立了救助對象協議管理制度。救助管理部門與救助對象根據國家及本市有關規定,約定雙方應履行的法律責任和義務。所有符合條件的低保人員均應參加街道(鄉鎮)組織的公益活動,並實行了考勤制、時間儲備制、活動紀要制。
五、健全應急救助機制,加大臨時救助力度
經市政府批准,今年我市下發了《北京市城鄉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變動應急救助預案》(試行)(京民救發〔2005〕215號)。在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指數上漲幅度較大並持續一定時間,導致城市低保家庭生活水平明顯下降時,及時啟動應急預案予以救助,待物價回落或穩定後,再停止應急救助或按照規定程序調整城市低保標準。此外,在落實現行政策的基礎上,又出臺了《北京市民政局關於進一步規範臨時救助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京民救發〔2005〕164號),進一步規範了臨時救助的範圍、程序、資金預算等,同時,建立了市級資金補助機制,以進一步體現應急救助的救助補充效用,對低收入家庭面臨的階段性、臨時性困難給予及時有效的救助。
六、低保工作程序日益規範,低保信息化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全市普遍建立了救助資格評議制度,所有低保、醫療、災害等救助待遇,均經過社區民主評議,並進行公示。同時,我們在全市統一編印了《城鄉社會救助民主評議記錄》、《申請享受城鄉社會救助家庭情況公示記錄》、《城市低保申請登記表》、《農村低保申請登記表》、《城鄉低保對象參加公益活動情況登記表》等五份材料,發放到全市各社區,提高了低保工作的規範化水平。全市35家“慈善超市”經過規範和整合,統一命名為“愛心家園”,全面開展救助物品接受、配送服務。各類社會捐助電話統一整合為96156社區服務熱線,推動了社會捐助工作的制度化和經常化。經過三年多的開發建設,我市城鄉低保信息管理服務系統運行良好,實現了市、區、街三級網絡聯通,完成低保信息的數字化處理、網絡化傳輸,最終實現了低保業務網上受理審批,資金和人員的動態化管理,低保工作開始步入信息化、網絡化軌道。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下一步的低保工作要緊緊圍繞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全力抓好市政府《關於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意見》的落實,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進一步細化分類救助政策。進一步細化和量化家庭困難系數,按照城市低保對象的種類不同、勞動能力不同等具體情況,合理區分不同低保家庭的困難程度,適度提高城市“三無”人員等民政傳統救濟對象救助標準的原則,對重殘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難人員,以及“老殘一體”家庭等,按照適當的救助系數,確定其救助標準,提高救助水平。
二是理順社會救助工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明確社會救助工作信息的歸口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社會保障事務所的作用,強化街道鄉鎮的綜合救助職能。各種社會救助待遇都要履行民主評議程序,各類救助信息通過街道鄉鎮統計、由民政部門匯總並向社會公佈。此外,要健全社會監督機制。由工會、婦聯、殘聯等單位組成社會救助工作監督小組,並充分發揮群眾團體、專業人士和社會知名人士的作用,加強監督檢查。
三是積極開展社會互助和社會服務。以愛心家園和96156服務熱線為依託,發揮經常性社會互助網絡作用,推動社會捐助活動的制度化和經常化。認真研究制定《關於加快首都慈善事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慈善事業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積極培育發展慈善和社會公益組織,逐步拓寬慈善募捐渠道,增強慈善救助實力。根據困難群眾的需要,通過委託或協商等方式,資助和支持慈善組織承擔相應的社會救助項目。
四是加強社會救助隊伍建設。將社會救助工作列入社區協管內容,根據救助對象和工作任務量,合理配備社區社會救助工作協管員,所需人員和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加強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建立並實施持證上崗制度,提高社會救助工作者的素質和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