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光明日報》社論:鑄就自主創新的民族之魂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9日   來源:光明日報

    群賢畢至,共襄盛舉。人民大會堂,華燈璀璨。全國科技大會1月9日在這裡隆重召開。來自科技界的三千多名代表與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共同描繪我國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藍圖。這是科技界的盛事,也是全國人民社會生活中 的大事。此次大會,必將作為新中國科技發展史的第三個里程碑而載入史冊。我們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猶如春風化雨,剛剛經歷過“文革”劫難的科技工作者,禁錮已久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由此,我國新時期迎來了第一個科學的春天,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1995年,面對科技激烈競爭的國際大環境,黨中央及時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決定,科技事業又一次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今天,我國科技大會的召開,將對未來15年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戰略性規劃。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如何選擇我國的科技發展戰略,對科技發展作出前瞻性、戰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將直接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和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建設。這是一次鼓舞鬥志、集中智慧、凝聚人心的大會,大會的召開,必將在全社會激發起自主創新的巨大力量,鑄就自主創新的民族之魂,推動科技事業在新的世紀實現新的飛躍。

    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眾多國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努力尋求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一些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而增加財富,也有一些國家主要依附於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求得發展,還有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由此成為“創新型國家”。特定的國情和需求,決定了我國不可能選擇前兩種發展模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小康社會,必須突破人口、資源、環境等瓶頸的制約,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就是結論。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一方面要廣泛學習和借鑒各國先進技術,但同時,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進步的基點。沒有基於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産權,我國的高新技術産業大廈便失去了根基,在國際貿易中,一旦咽喉被阻,便只能去練招架之功。我國是有著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不可能指望別人來解決自身所面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一個在國家安全方面缺乏足夠保障的國家,是無法在國際社會政治中贏得主動的。因此,加強自主創新,不僅是我國積極應對當代國際競爭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國追求自強自立的民族意識的體現。

    大力實施自主創新,必須明確國家目標。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維護國家安全的主導力量。在未來幾十年裏,世界科學技術在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納米科學、認知科學以及一些交叉前沿學科領域,可能取得的突破,將引發人類社會新的變革,也為發展中國家超越發達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文化、經濟和政治互相交融,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加,技術預見的難度也在加大。如何抓住未來科技發展的新機遇,對任何國家來説都是一種挑戰。制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正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站在新世紀的歷史新起點上作出的英明決定。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提交大會通過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在綜合分析我國科技能力的基礎上,提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即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自主創新。規劃力求把握國際科技發展大勢,對我國科技發展進行準確定位,提出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持,要為更長遠的發展奠定科技基礎。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讓我們乘全國科技大會的春風,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引領下,以大會上受到獎勵的科技工作者為榜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作出無愧於人民的卓越貢獻,在新世紀的科技征程中,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的光輝業績!

 
 
 相關鏈結
· 全國科技大會在北京開幕 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
· 迎接全國科技大會 高奏自主創新凱歌
· 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即將召開:又一個科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