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抓好糧食生産和農民增收工作]糧食生産實現新跨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25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在中央強有力的支農惠農政策作用下,2005年全國糧食生産在上年增産775億斤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穩定增産的良好勢頭,預計總産達到9680億斤,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比上年增加291億斤,增長3.1%。實現了兩年糧食共計增産超過1000億斤,這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兩年的連續增産,使糧食生産出現了重大轉機。2005年糧食生産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糧食播種面積繼續增加。2005年中央穩定、完善、強化“三減免、三補貼”等政策,進一步調動了農民務農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糧食播種面積在上年擴大3294萬畝的基礎上,再增加4000萬畝左右,預計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5.64億畝。因面積擴大增産糧食247億斤,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達到85%。

    糧食單産再創歷史新高。儘管2005年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洪澇、颱風、低溫凍害等自然災害,但氣象條件對糧食生産總體有利,特別是各地加強了農業重大自然災害和重大病蟲害的應急管理工作,加大農業防災減災力度,有效減輕了災害對糧食生産的影響。尤其是各級農業部門積極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行動,大力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組織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和培訓,促使糧食生産的科技含量明顯增加,糧食單産穩定提高。預計2005年糧食畝産達到619斤,比上年增加3斤,再創歷史最高水平。因單産提高增産44億斤,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達到15%。

    三季糧食“兩增一減”。預計2005年全國夏糧産量2125億斤,較上年增産102.4億斤;秋糧産量6919億斤,增産197億斤;早稻産量636億斤,減産8.6億斤。特別是夏糧中的小麥和秋糧中的稻穀增産較多,有效緩解了糧食品種結構矛盾。另外,主産區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貢獻率,預計13個糧食主産區增産糧食266億斤,佔全國增加總量的91%。

    優質專用品種快速發展。各地以市場為導向,狠抓良種補貼政策的落實,推進優質專用小麥、優質稻穀、優質專用玉米和高油高蛋白大豆等糧食品種加快發展。預計2005年小麥、稻穀、玉米、大豆的優質率分別達到48%、64%、37%和66%,分別比上年提高4個、3個、6個和16個百分點。

    産業化經營發展勢頭強勁。各地特別是糧食主産區,充分發揮糧食資源優勢,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穩步推進訂單生産,努力實現糧食過腹轉化和加工增值,糧食産業化經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預計2005年糧食訂單面積發展到3.1億畝,佔糧食播種面積近20%,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糧食收購市場的全面放開,多元化的糧食購銷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大力發展糧食産業化經營成為主産區建設現代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如吉林省實施“糧變肉”工程,2005年可使農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預計全年以糧食為主的農産品加工業産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超過該省化工和汽車産業的産值,成為第一大支柱産業。(農業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