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積極穩妥推進,糧食産銷銜接進一步發展,糧食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歷史包袱逐步得到解決,企業産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一是妥善解決“三老”歷史包袱。“老人”方面:截至2005年12月中旬,除個別省將分流安置工作安排到2006年上半年進行外,其他多數地方糧食購銷企業已初步完成“老人”分流安置。“老賬”方面:目前,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1998年6月1日至市場化改革之前發生的虧損挂賬的現場清理審計工作已經結束,進入對挂賬性質認定和剝離階段。“老糧”方面:主銷區、産銷平衡區及大部分主産區“老糧”已經逐步銷售處理。二是對企業産權制度改革進行了有益探索。主要做法是在原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基礎上,按照企業在區域糧食宏觀調控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確定保留一批骨幹企業,並重點對這些骨幹企業實行組織形式和內部管理體制創新,改造成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糧食購銷企業。對非骨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採取股份制改造、出售、租賃等多種形式,全面實行産權主體多元化改革。改制後的企業打破了分配上的“大鍋飯”,初步建立了新的人事、用工、分配製度。三是積極發展糧食産業化經營。各地逐步改變傳統的“收原糧、賣原糧”的經營方式,主動向糧食生産和加工轉化領域延伸,既保證了企業糧源,提高了效益,又使農民享受到加工環節帶來的增值,增加了收入。
糧食産銷銜接進一步發展。為發展長期穩定的産銷協作關係,一些主産區、主銷區積極探索産銷銜接的新舉措。黑龍江省與北京、上海、浙江、雲南等省市開展了糧食“代收、代儲、代加工”業務和“儲、加、銷”一體化運作等深層次合作,為北京、上海等地開展地方儲備糧的代收代儲業務。天津市分別在東北三省建立了4個稻穀輪換基地,保證全市地方儲備稻穀輪換和大米市場供應需要。廣東、福建、海南等省通過引進産區糧食生産、加工、經營企業到本省合作投資建廠,以及舉辦糧食産銷協作洽談會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産銷銜接。
糧食宏觀調控機制逐步完善,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央儲備糧管理進一步加強,地方儲備糧規模進一步充實,管理機制進一步規範。《國家糧食應急預案》已經正式公佈,各地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或進一步完善了本地區的糧食應急預案,加強了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加強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糧食市場體系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糧食市場放開後,多元化糧食市場主體進一步發展,糧食市場交易行為進一步規範。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國國有糧食企業有3萬個左右,其他多種所有制糧食經營主體達到10萬個以上。各种經濟成分參與糧食流通,活躍了糧食市場,方便了群眾生活。全國具有一定輻射範圍的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已有近500家,其他各類現貨市場、期貨市場及電子商務也有不同程度發展。(發展改革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