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把基層聲音帶到大會堂:人大代表一線調研成制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把基層的聲音帶到大會堂!”
——全國人大代表開展專題調研履行職責形成制度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田雨、李亞彪、周立民)“這些議案全部來自一線調研。” 全國人大代表華岩為即將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準備了5個議案:被徵地農民權益保障、農村文化建設、進城務工人員合法權益保護……

  2005年,在安徽省人大常委會的組織下,華岩參與了全國人大常委會佈置的失地農民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等專題調研。他説,“作為人大代表,必須深入調研、想方設法掌握真實情況,否則就很難提出高質量議案、正確反映社情民意。”

  為切實增強大會閉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活動實效,去年九、十月間,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針對執法檢查、代表議案和建議、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擬訂了300多個調研題目,委託各地人大常委會組織當地全國人大代表深入基層,實施完成。迄今為止,先後有1500名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專題調研活動,共提交調研報告170多篇,提出了許多富有參考價值的工作建議,併為今年兩會期間提交高質量議案奠定了基礎。

  “把群眾的呼聲同黨和國家的決策‘挂上鉤’”

  “既然是人民代表,就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把來自基層的聲音帶到人民大會堂。這樣才能對得起人大代表這一稱號。”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龔玲説。

  龔玲在11歲時就隨父母下鄉,在農村讀完了小學、初中、高中,又勞動了兩年,直到考上大學。10年的農村生活,使得龔玲對基層父老鄉親始終懷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親情,對深入基層、了解民聲充滿期盼。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確定的調研課題,吉林省人大常委會結合本省實際,確定了3個專題:一是關於國有企業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辦法;二是關於松花江水污染防治問題;三是關於保護和調動糧食主産區種糧農民積極性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現狀問題。三個調研組在分別聽取有關部門的情況介紹後,兵分三路,深入國有企業,來到松花江畔、田間炕頭,與百姓親密接觸。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阿汝汗代表是其中一員。他原是吉林省鎮賚縣人。“鎮賚是國家級貧困縣,我一直惦挂著我貧困的農民兄弟。”這位47歲的蒙古族漢子説,“我一到屯子裏,看到那些要走很長一段路才能上學的孩子,看到農民們好不容易種的地遭受了自然災害,我就感到説不出的難受。”

  “不用找村幹部,你只要到村子裏走走、看看,就能知道農民有多難,什麼問題都逃不過自己的眼睛。”阿汝汗説,“專題調研有助於我們掌握最真實的第一手素材,把群眾的呼聲同黨和國家的決策‘挂上鉤’,也能增進自己與群眾的感情。”

  履職水平在調研中提高

  全國人大代表汪春蘭是一位大夫。她在坐診時不光問病人病情,還經常聊些“題外話”,見到從農村來的病人,往往會問得格外仔細:家裏幾口人啊?老闆工錢付得及時嗎?今年收成怎麼樣?病人看她慈眉善目、語氣和藹,也很喜歡向她説説心裏話。

  “調研要隨時隨地,而不限于一時一地。”汪春蘭風趣地説,“我的病人來自各行各業,是送上門的調研對象。”

  但她也有“有時難以聽到真話”的感慨。在進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教育收費問題等專題調研時,汪春蘭經常會採取暗訪的形式。她有時選擇“單獨行動”,有時找一位信得過的記者陪同,因為“記者在暗訪下情方面比較有經驗”。

  “一個稱職的代表,不能只在開會前才準備議案、建議。下基層調研,是人大代表履行職責的力量之源,是人大代表取得人民信任的重要方式。”吉林大學第三醫院教授王維忠代表説,“人大代表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

  王維忠指著案頭長達20多頁的《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的調研報告説,自己長期關注“三農”的話題,這份報告是他參加有關“三農問題”調研組的成果。

  “這次上會我帶來的議案、建議、調研報告,全都是調研中的積累。沒有積累,我的材料不會這樣真實。”王維忠説。在吉林省梨樹縣榆樹臺鎮,王維忠經歷了一把“汽車跳、榆樹臺鎮到”的感覺:“全鎮有30公里“村村通”工程因資金不到位撂在那裏,路面高低不平;在伊通縣營城子鎮,7個村子還是土路,雨天就變成了泥路,糧、菜、山貨、蛋、禽運不出去。他還了解到,全省“村村通”大多數已修完,可有的地方又因此欠下新債,甚至原來的無債村也背上了40多萬元債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如何加強“村村通”的建設,給貧困地區專項資金支持,王維忠把自己的思考寫進了建議和調研報告中。

  “代表的履職水平不是與生俱來的,要在調研中提高、實踐中磨練。”一位代表參加專題調研活動後由衷地説。

  調研製度搭起國家和人民的又一“連心橋”

  在許多全國人大代表看來,調研製度是一種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好辦法:可以把上面的精神原汁原味地帶給廣大群眾,而沒有任何截留;又能夠把社情民意寫成調研報告和建議,反饋給有關決策層。

  在王維忠代表《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的調研報告上,吉林省委書記王雲坤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這份報告資料比較充實,看來代表下了很大功夫。”這份報告隨即被批轉給吉林省主管農業的副省長楊慶才。王維忠説,“親眼看到自己的調研成果得到了決策部門的重視,覺得辛苦沒有白費。”

  一份份內容詳實又不乏真知灼見的調研報告背後,是全國人大代表強烈的責任心。專家指出,這次專題調研為在閉會期間進一步發揮代表作用、拓寬代表知情知政渠道,以及人大機關為代表履職做好服務保障工作等,都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嘗試,為進一步完善代表工作制度和機制提供了新的啟迪和思考。

  不少全國人大代表還就進一步從制度建設層面完善專題調研活動提出建議:

  “今後,調研應該經常化,不但有成組的代表調研,也要有分散的、隨機的代表調研,這樣靈活性更大一些。”

  “在制度化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調研的實效,不能光調研,就沒有下文了。”

  “選題的口子可以小一點,可以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大工作實際,選擇一些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問題作為調研的選題。”

  “建議多提供一些動態性、背景性、前瞻性信息,節省調研時間和精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增強調研成果的創新性。”

  ……

  “希望你們經常來,把我們的要求和建議反映到北京去。”許多基層幹部群眾對人大代表提出了這樣的期許。(完)

中國政府網2006年“兩會”專題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社論:凝聚人民智慧 促進科學發展
· 人民日報兩會特稿: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2005年
· 兩會代表、委員解析“城裏人”眼中的新農村建設
· 和諧文化促進和諧發展——寫在兩會開幕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