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胡世祥代表:自主創新是載人航天發展的強大動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曹智 李宣良) “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也是載人航天工程不斷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副總指揮胡世祥回顧“十五”航天成就時,抑制不助內心的喜悅,“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獨立實現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國家,這一輝煌成就是完全依靠中國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取得的。”

  親手按下發射按鈕,把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的胡世祥,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我國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運載火箭,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1984年發射成功地球同步衛星,1990年第一次承攬外國衛星發射業務,1999年第一艘神舟飛船成功上天……這一系列成就無一不是自力更生的結果。” 胡世祥説。

  “真正的尖端技術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胡世祥説,“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跨越式發展雄辯地説明了這一點。”在“十五”期間,我國載人航天實現了從無人到有人、從一人到兩人、從一天到多天的跨越,創造了一步跨過國外數十年載人航天歷程的跨越式發展奇跡,並形成了自己的優勢。

  “我國的神舟飛船與目前世界上惟一正在服役的飛船——俄羅斯的聯盟系列相比,神舟飛船容積更大,性能更優越,軌道艙還增加了留軌半年進行科學試驗的功能。”胡世祥説,就在國外有人對我國神舟飛船的自主創新表示懷疑時,俄羅斯的同行也不得不承認“中國人造的飛船就是中國的”。

  經過我國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不斷提高。把神舟飛船送上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可靠性指標達到0.97,航天員安全性指標達到0.997,是我國航天史上技術最複雜、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標最高的運載火箭,已成功地將4艘無人飛船和兩艘載人飛船送上太空,發射成功率達到100%。胡世祥説:“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從1996年至今連續成功發射46次,創造了又一個驕人的紀錄。”

  “通過自主創新,我國的航天事業走出了一條投入少、産出高的道路。” 胡世祥説,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迄今總花費不到200億元人民幣,而神舟六號耗資僅9億元。而且,通過自主創新,增強了我國同世界其他國家進行對話與合作的資本。“在我國尚未掌握關鍵技術時,即使與國外有合作,也只能處於被支配地位,沒有任何發言權。”胡世祥説,“現在,我們在國際合作中的主動權越來越大。”

  經常率領我國航天代表團出國訪問的胡世祥發現,外國航天界同行對我國航天人才隊伍的年輕程度表示出了極大的羨慕。通過自主創新,一支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已經應運而生。胡世祥透露,飛船、火箭系統中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已佔80%。我國自主培養的航天員隊伍,不僅圓滿完成了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而且完全有能力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中繼續充當“主力軍”。

  兩會前夕,胡世祥剛剛卸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他説:“我國年輕一代的航天人已經挑起了大梁,把更加艱巨的任務交給他們,我們完全放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