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董峻、顧瑞珍、張虹生)
“一條街,兩排房,後面臭水塘,到處垃圾場”。
“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垃圾覆蓋’,現在則是‘生態破壞’……”幾天來,記者在採訪代表、委員時,沒少聽他們講這些順口溜。不過這並不是他們原創,而是帶來的農民心聲。
“村裏的公共衛生最讓人頭疼。”安徽旌德縣洪川村黨支部書記余的娜代表説,農民收入高了,蓋了新房子,可村裏連下水道都沒有,污水直接往水溝裏排,一邊排著污水,一邊在水溝裏洗菜、洗衣服。
“村莊臟亂差是個普遍問題。鄉鎮工業污染引發的民事糾紛事件時有發生,環保信訪量不斷攀升。” 環保總局副局長吳曉青委員説,農村如今面臨的污染主要包括畜禽養殖污染、農藥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廢水污染和工業“ 三廢”污染等,特別是人口稠密的東中部農村地區環境日益惡化。
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稱,飼養家禽方式的改變,帶來了禽流感威脅人類的隱憂。在欠發達國家,人禽混居的方式,亦使病毒有機會侵害人類。吳曉青委員對此認為,不少農村根深蒂固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脆弱的農村公共衛生防控體系,為禽流感以及其他疫情暴發埋下隱患。
化肥農藥污染方面,目前全國每年的化肥使用量有4637萬噸,按播種面積計算達每平方公里40噸,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的22.5噸的安全上限。
生活污染也不可小視:因為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生活垃圾一般都直接排入周邊環境。全國每年産生約1.2億噸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産生超過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
“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村現代化進程較快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落後於經濟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現象並沒有改善,這為我們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提了個醒。”吳曉青説。
綜合部分代表、委員建議,今後新農村建設中應當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加大宣傳力度,並結合農村特點對農民進行環境知識的宣傳與教育,特別要重視青年一代的環保教育,使農民養成良好的生産生活習慣;建立適當的利益引導機制與監督機制,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監控與治理,防止農村“經濟發展了環境變差了”;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的生活和生産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