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代表委員暢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0日   來源:經濟日報

加大力度 持之以恒
———代表委員暢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加大産業結構調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抓好資源節約工作,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首次把節能降耗、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目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到2010年全國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代表委員們在討論和審議時普遍認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方針。“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全面體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兼顧現實和長遠利益的需要,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也明確了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方向。

    亟待突破的瓶頸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央提出加快兩個根本性轉變以來,我國在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上取得了積極進展,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但從總體上看,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還基本上屬於粗放型的,資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

    談及我國的資源現狀,蔣承菘代表説,“我們現在人均耕地4畝左右,僅為加拿大的1/18,印度的1/2,全國已經有664個市縣的人均耕地不到聯合國確定的0.8畝的警戒線,而且我國耕地的候補資源緊缺,可開發的耕地資源還不到1億畝。這使得今後經濟建設中土地資源的約束矛盾將日益突出。”

    胡友林委員在發言中提出要尤其重視能源問題,他説,“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週期,並表現出了日益顯著的重化工業特徵。能源瓶頸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制約因素。”

    現狀不容樂觀,未來壓力更大。許多代表委員指出,在今後15到20年,我國仍將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資源消耗強度將進一步增大,面對人口不斷增長、環境壓力加大的挑戰,必須認真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低投入、高産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否則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難以承受,新型工業化也難以實現。

    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能支撐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代表委員們認為,要突破資源與環境的瓶頸制約,必須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作為著力點,立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發展,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帶動轉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如何推進增長方式的轉變?胡友林委員建議:“轉變增長方式,加快結構調整,需要我們學會用經濟的手段調節生産和消費行為,研究能夠賦予環境以資源價格的政策,促進環境成本內部化。通過優化稅收體系,引導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于天忱委員認為,“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必須加快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對傳統産業進行改造提升,注重資源的有序開發和綜合利用,積極推進清潔生産。”一些代表還建議,可以通過嚴格環境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關閉污染嚴重的企業,促進企業技術進步。

    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王守東代表説:“傳統的資源利用是‘資源—産品—廢物’的線性模式,經濟發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越大,最終喪失發展的基礎和後勁。循環經濟的模式是‘資源—産品—廢物—再生資源’,力求以盡可能少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陳瑞清委員認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生産環節要嚴格排放強度準入,鼓勵節能降耗,實行清潔生産並依法強制審核;在廢物産生環節,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實行生産者責任延伸,合理延長産業鏈,強化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在消耗環節,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採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節約和環保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必須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的宣傳教育,形成一個有利於節能和環保的思想觀念體系,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中國農林水利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王萍委員説。

    一些代表委員指出,當前許多浪費現象、浪費行為究其根本,大都是因為缺乏節約意識,“地大物博”的概念使不少人從小就缺乏資源的危機感。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個宏大的系統工程中,樹立公民的節約和環保意識,養成節約和環保的生活習慣尤為重要。正如徐一鳴委員在發言中提到的,“厲行節約不是因為貧窮,因貧窮而節約不過是權宜之計,我們要讓節約成為一種品質、精神、教養,甚至時尚的象徵。”

    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委員強調,應該在全社會倡導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比如,隨手關燈是個好習慣,但對節能燈來説就不能開關太勤,否則費電還影響壽命;家用電器待機時的耗電量佔家電耗電量10%,因此不使用時應拔下插頭,等等。國家有關部門、研究單位和社會團體應該對國民日常生活中如何節省資源、保護環境進行指導。徐一鳴委員建議,應特別重視學生節約意識、節能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內容納入各級學校教育體系中,組織專家為學校提供指導,對教師進行培訓,依託相關的工廠企業建立資源節約的教學基地。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國正處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與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很多國家的經驗表明,這一時期正是人與自然矛盾最為突出的時期。但代表委員們相信,只要我們實行最嚴格的管理辦法、採取最經濟的管理手段、建立最高效的管理體系、動員最廣泛的社會參與,就一定能夠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記者周巍 王玲)

 
 
 相關鏈結
· 溫家寶:要抓好資源節約、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