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蘇魯農民心裏話:最盼儘快致富 最怕新增負擔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8日   來源:新華社

“最盼儘快致富 最怕新增負擔”
──蘇魯農民建設新農村的心裏話

    新華社濟南3月28日電(記者蘇萬明、姜濤)近日,記者深入山東、江蘇農村,走村串戶聽民聲,了解他們對建設新農村的所想所盼。農民反映,最盼新農村建設能讓他們儘快富起來,最怕因建設而增加負擔。

    “農民只有先富起來,才有心思搞建設”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仲弓村村民李新華説:“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目標,五個句子前後安排很科學。只有生産發展了、生活寬裕了,才談得上村容村貌改造等,沒錢説什麼都白搭。”

    農民強烈希望政府能給他們提供發展項目,尤其是傳統項目的新經營方法,為他們提供新技術、新品種,完善市場信息服務。山東省臨沭縣鄭山鎮陡溝村村民臧書雷説:“同是養200頭豬,自從去年縣裏推廣了高蛋白秸稈養豬法,一年可以節省飼料費近萬元。村民們都希望這樣的新技術項目能多些。”

    “要致富,先修路。”對生産生活影響至深的基礎設施建設,村民急盼得到政府幫扶。同時,農民反映,扶貧資金不能一放了之,應該花在百姓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上,即實行“菜單式”扶貧。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吳城鎮三園村原有6座水電站,由於年久失修,長期不能發揮效能。根據農民的強烈反映,江蘇省財政投入15.5萬元扶貧款建成引河西電站後,這個村1000多畝農田可以旱澇保收,受到了百姓的一致讚揚。吳城鎮人大副主席王照武説,扶貧資金應該有目的投放。這不僅避免了村幹部在與施工單位的經濟往來中滋生腐敗,也確保了“菜單式”扶貧建設項目的建設質量。

    改造水、電、路,不搞形式不增負擔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希望村集體從實際出發,根據群眾的承受能力逐步實施農村的基本建設,在杜絕“形式主義工程”的同時,又不因建設新農村使他們遭遇“變相增負”。

    記者調查發現,有的村莊為了應付檢查,在靠近“官道”的村口,用緊缺的資金舖了一小段水泥路,華而不實,而這些資金本來可以給全村鋪一條實用的沙石路;有的村莊條件相對較好,但不顧實際,向500余戶村民攤派總值三四百萬元的污水處理項目。這些情況都引起群眾不滿。

    山東省臨沭縣鄭山鎮副鎮長李錦水等基層幹部説,水、電、路這些公共設施、公益設施建設,不可缺少但又投資大,關鍵還是要靠國家出臺政策規定,逐步加大投資力度,讓農民和城裏人一樣,在不增加負擔的情況下公平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我們的錢我們花”

    對農民來説,新農村建設是“大動作”,他們強烈希望享受對新農村建設的民主管理權利,尤其是對建設規劃、財務管理等的權利,以期“讓自己的錢花得明白”。

    農民如果不了解要辦什麼事,自然就不知道該怎麼花錢。記者採訪時發現,宣傳不到位是村民們遇到的首要難題。一些農村村民急切想知道有沒有錢支持新農村建設、用多長時間建設、都改造哪些項目,但對這些問題村民一頭霧水。村民們反問,這麼一來,如果要捐錢建設,我們連自己的錢怎麼花、能不能花到自己村莊建設上都不知道,我們能捐麼?

    可喜的是,一些村莊已走出有效的民主管理路子,讓農民真正成為農村建設的主人。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華夏村自1998年開展了兩次舊村改造,一直進行得很順利,就是因為村委會長期以來順應百姓心意,堅持每年召開4到5次村民大會,從不間斷。

    華夏村黨支部書記陳文啟從25歲起已任職31年。他説,要讓群眾明白、保證幹部清白,就要堅持民主、堅持村務公開。搞新農村建設更應尊重村民的民主權利,主動滿足他們的知情權、參與權,尤其是財務情況,否則村民們就不會從心底跟著幹部幹,因為他們不希望花冤枉錢。(完)

 
 
 相關鏈結
· 黑龍江省今年將拿出財政收入11%投入新農村建設
· 貴州省安龍縣組成“三農”服務團推進新農村建設
· 福建科技廳出臺五項措施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珠海公共財政將向農村傾斜 全力支持新農村建設
· 安徽新農村建設突出發展農村生産力五大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