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四川射洪縣瞿河鄉桅桿村新農村建設見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9日   來源:新華社

風景這邊獨好
——四川射洪縣瞿河鄉桅桿村新農村建設見聞

    新華社成都3月29日電(記者楊三軍)陽春三月的四川省射洪縣瞿河鄉桅桿村,麥苗青青,菜花金黃。

    這個位於川中丘陵地帶的村莊,共有502戶、1784人,人均耕地不足0.8畝。制種、果樹、養殖、勞務輸出,是村民四個主要收入來源。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460元。記者日前走進桅桿村,到處可以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清新氣息。桅桿村村委會辦公室就建在村邊,這裡也是村裏的科技書屋及文化活動室所在地。村委會辦公室旁邊是一個敬老院,是由閒置的原村小改造而成的,裏面住著24位老人,其中有18位五保戶和孤寡老人,還有托養的6位子女在外務工的老人。

    敬老院內有活動室、健身器材,老人們有的在下棋,有的在看電視,有的聚在一起曬太陽、擺“龍門陣”,有説有笑,其樂融融。記者注意到院子裏種著萵筍、油菜等蔬菜,還養著兩頭大肥豬。84歲的五保戶老人朱定能告訴記者,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種的,一來可以活動活動筋骨,二來種了自己吃。“這菜絕對不撒化肥和農藥!”老人笑著説。

    70歲的涂正國老人是“托養者”之一。他説:“兒女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在家沒人照顧,也悶得慌。兒女們每月出300元錢把他托養在敬老院裏,這裡有吃喝有住,和老年人在一起也有話説,兒女們在外很放心。”

    離敬老院不足五十米的地方,就是桅桿村衛生站。三間房子分別為診室、藥房、治療室,屋內屋外,乾乾淨淨。診室門上挂著“射洪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村級定點機構”的牌子。行醫已有二十多年的村醫鄧錦欽告訴記者,村裏96%的農戶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小病可以不出村。

    村衛生站房屋的外墻上“2006年桅桿村小額信貸信用等級評定結果公示欄”內,戶主名、信用等級、可貸款限額,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桅桿村黨支部書記李林介紹説:“根據不同信用等級,村民可以在鄉信用社貸款2000元至2萬元,而且無需抵押和擔保,只憑身份證及信用證就行。”

    桅桿村約八成的農戶都住進了樓房,一幢幢二層小樓坐落在青青田野上、掩映在茂林修竹間,分外醒目。把各家各戶連接在一起的,是一條條平整的鄉村水泥路。記者採訪時,已到了做午飯時間,奇怪的是,四處望去卻看不到農村那最常見的裊裊炊煙。記者隨意走進一戶--6組村民楊成文家,很快找到了答案。女主人林文碧把記者帶進了廚房,她打開氣閥、輕撥開關,沼氣淡藍色的火苗就燃了起來。“我一家四口人,用沼氣做飯足夠了,既乾淨、又便宜,再不用像以前燒柴時那樣煙熏火燎的了,還可以用來洗澡。”言語間,這位樸實的農村婦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我家每年都要出欄10頭以上肥豬,衛生廁所及豬圈的排污管通著沼氣池,沼氣用來做飯、洗澡、點燈,沼液用來肥田、種果樹。現在有個時髦詞叫‘循環經濟’,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楊成文插話道。

    楊成文家隔壁一戶的女主人叫龍萍,一家5口人只有她一個人在家。“其他人都經過培訓後出去打工了,修這樓的錢有一大半都是打工掙來的。” 指著自家的小洋樓,龍萍不無自豪地説:“這些年國家政策好,農民種田不交稅,國家還倒給錢(指糧食直補及良種補貼等)。村幹部帶領大夥修路、打井、建沼氣池,家家戶戶水、電、氣、光纖、電話……啥子都有了,跟城裏人生活差不多。”

    “老有所養,壯有所為,少有所教,困有所濟,病有所醫,村有水泥路,家有沼氣池,戶有衛生井。”這幅農房墻上的標語概括了桅桿村的現狀。它讓記者感慨不已:論經濟發展水平及農民的富裕程度,別説是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農村相比,就算在四川,比桅桿村富裕的村子也有很多。但是,若講和諧,“風景這邊獨好”。

    結束採訪時,射洪縣委宣傳部的一位同志告訴記者,四川省委書記張學忠來這裡看過以後,頗有感觸地評價説:“桅桿村讓人覺得是一個很溫馨、很安定、很和諧的基層社會。”(完)

 
 
 相關鏈結
· 四川省:06年起農村孩子全部免費接受義務教育
· 四川省將用五年時間解決8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