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和諧奮進新陜西的進程中,有一著很重要的棋,那就是陜西的老工業基地能否振興,而其中的關鍵點之一是如何成功地推進陜西國有企業的改革。為此,記者專門走訪了陜西省副省長吳登昌。
吳登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近幾年陜西省國企改革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本原因就是它開始觸及機制和體制這個本質問題。首先是開展企業制度改革,大多數國企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其次是按照“集中有效資産、整合低效資産、盤活呆滯資産、消化無效資産”的思路,進一步加快了省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的步伐;再次,作為全國並軌工作的試點省份,陜西省穩步推進了並軌工作,按期完成任務,確保了企業和社會穩定,得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充分肯定。
吳登昌表示,為了實現“十一五”期間國企改革與發展目標,陜西將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推進國有企業的戰略性重組,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抓住國家建設大型煤炭基地、振興裝備製造業、提高國防裝備水平的機遇,以企業為主體,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積極推進國有企業間的聯合重組,推進本省企業與中央企業、外省企業和其他企業的重組,推進省屬企業內部主業重組和非主業分離重組,組建和做強做大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公司、大集團。重點抓好整合組建石油、煤業化工、重型汽車、有色金屬、電子信息、醫藥、電力機械、機床工具等大公司、大集團的工作,增強陜西省國有大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和投資能力,增加市場佔有率,同時也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
其次,陜西將從做大産業、做強企業出發,積極引進國內外有技術、管理、資金優勢的戰略投資者,力爭年內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制面達到80%左右。此外還將有重點地選擇一批已經改制的國有大企業進行二次改制,主要通過吸引不同所有制投資者的參與,使改制企業的産權結構更加合理,法人治理結構更加完善,更具發展後勁和競爭實力。
第三,基本完成困難企業的政策性破産工作。對已經進入政策性破産計劃的企業,嚴格按政策逐戶推進。積極協助有關債權銀行和資産管理公司做好破産企業建議名單的審核工作,儘快使已列入建議名單的20戶企業全部列入正式破産計劃;按照三年破産規劃的要求,積極做好48戶企業破産新項目的申報工作。要通過改制、重組、出售等多種渠道,加快劣勢困難企業的重組步伐,力爭2008年年底前完成列入國家政策性破産計劃企業的破産工作。
吳登昌説,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工作也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各地市將高度重視企業辦學校的移交工作,積極做好接收準備。省財政廳要督促各市加快經費測算,儘快使首批轉移支付資金到位,以保證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職工隊伍的穩定。
在談到並軌工作時,吳登昌説,一是省級有關部門要與各市做好下劃企業並軌人員的移交和銜接工作,及時撥付配套資金;二是省屬企業並軌工作指導辦公室要盡職盡責,加強指導協調,穩妥推進;三是全省各級職能部門要增強服務意識,密切協作,幫助企業解決困難,提倡和鼓勵自主創業,最大限度地使並軌職工實現再就業;四是涉及並軌的企業要高度重視,尤其是困難企業要多方籌措配套資金,落實相關政策,規範操作,確保年底完成並軌任務。
吳登昌最後説,陜西省國企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雖然成效初步顯現,但是還要增強打贏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的使命感和緊迫感,爭取開創全省國企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 (記者 劉曉辰)
陜西拉開振興老工業基地序幕
作為西部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在“三線建設”時期,陜西就基本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國防科技工業、民用機械工業和能源工業體系,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改革開放後,隨著陜西省市場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深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的陜西老工業基地一度發展緩慢。突出的問題是産業結構不合理,國有經濟佈局不合理,部分行業發展滯後;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設備、技術陳舊落後,累積欠賬過多。
西部老工業基地的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振興西部老工業基地的問題又重新被提上發展日程。産業結構、經濟佈局的調整與國企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是決定西部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敗的根本性問題。
國企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擁有70多年曆史的國有大型企業陜西雙鷗集團是在振興西部老工業基地的號召下,率先開始進行改制的企業之一。2001年下半年,廣東TCL集團和陜西雙鷗集團共同出資500萬元(TCL集團佔70%,雙鷗集團佔30%),成立了TCL電器陜西公司,在寶雞境內聯合生産洗衣機。2002年6月28日,陜西雙鷗集團又與同在寶雞的秦川機床集團出資組建了“陜西秦川格蘭德機床有限公司”,實現了優勢互補。目前,雙鷗集團的洗衣機生産廠已被正式確定為TCL集團白色家電西部生産基地,磨床製造廠已發展成為全國第二大磨床生産基地,生産經營步入企業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時間推進到2005年,像雙鷗一樣,不少國企紛紛駛上改制快車道,陜西國企改革迎來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
在這一年,陜西省國有企業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的格局基本形成,以公司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運作模式初步建立。據統計,全省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已有320多戶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造,改制面達到78%。另外,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工作有了很好的進展。截至2005年3月底,20戶大中型企業進行了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均實現了産權主體多元化。
在這一年,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也進一步趨於合理。大企業、大集團改革重組的力度加大,兼併破産工作取得明顯效果。2005年9月,通過重組陜北地方石油企業,使延長石油集團的實力進一步增強,資産總額達206.31億元,當年實現銷售收入283.29億元,實現利潤52.76億元,企業的原油生産能力超過80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達1000萬噸以上。
在這一年,在推進困難企業改革工作中,省政府通過實施政策性破産工作,使50戶困難企業實現了資産重組,企業職工得到妥善安置。
産業結構進一步完善
陜西老工業基地存有的問題中,産業結構不夠合理仍然突出,曾經一度輝煌的裝備製造業,一段時間因為定位的不明確而處於徘徊停滯狀態。為此,陜西省作出戰略調整,將裝備製造業的調整重新提上日程,大力發展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現代裝備製造業,重點選擇培育了重型汽車、工程機械和石油機械等6個領域的優勢企業和優勢産品。據了解,陜西數控車床、電力設備、支線客機和一批航空航天産品等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有些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目前陜西省共有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企業520戶,企業資産總計838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26%;裝備製造業總産值379.12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25.19%,僅次於能源化工工業,在陜西省確定的八大工業支柱産業中居第二位;從業人員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31%,居全省八大支柱産業首位。
高新技術産業也是陜西省一直著力發展的産業。有專家稱,西安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後勁很大,擁有僅次於北京、上海等地的強大科技實力。西安高新區擁有在全國都數一數二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平均每天成立3.7家科技企業,14年來累計轉化科技成果6000余項,其中90%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列入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示範項目、科技部中小科技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總數均居全國高新區前列。高新區已成為拉動西安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
在西安高新區,有一個總量不大、但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知識型“小巨人”企業群,他們在某一專業領域都具有頂尖研發能力,活力迸發,讓人不能小覷。據了解,西安康宏電子、西電捷通、西安保賽等一批企業已成為國家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者,受國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支持的項目總數連續4年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列首位。更有西安海天天線公司,佔有全國80%以上小靈通天線市場份額;西安康宏電子技術公司,已發展為世界上第三家擁有片式壓電陶瓷技術産權。這些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小巨人”企業紛紛走出去,馳騁國際市場。
陜西已開始了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歷史征程。可以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陜西各級黨委政府的真抓實幹下,在不久的將來,陜西老工業基地必定會重放光彩。 (魏 靜)
陜西老工業基地改造三大效應
“綠色通道”效應
老工業基地的改造是與陜西省政府的努力密不可分的。一直以來,陜西省政府都在著力創造好的投資環境,為企業發展構建“綠色通道”。
在西安臨潼,有一條企業通往區委、區政府的“綠色通道”,企業遇到問題,可以直接反映到書記、區長那裏。西安市原本規劃設計了一條從市區通往兵馬俑的城市快速幹道,但恰恰在離陜西鼓風機集團不遠的地方繞道走了。如果能從陜鼓門前過,對於集團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於是陜鼓充分地利用了“綠色通道”,將問題向上反映。區裏隨即到市有關部門做工作,按照企業意願,促成調整了原來的規劃。對企業所需要追加的修路投資,區財政還貼補了一部分。據悉,在寶雞等其他地方,也都在著力建設服務企業的“綠色通道”。
“孔雀回巢”效應
西部老工業基地以前普遍存在著“孔雀”大量東南飛的現象,大量人才外流,涌向東部沿海地區,更不用説吸引投資開發商了。自從陜西開始著力改造老工業基地後,一系列重視人才的政策出臺,情況開始轉變。陜西強大的科教優勢使得“孔雀回巢”的景象開始出現,大量人才開始選擇陜西的企業,投資開發商也越來越多地涌向陜西老工業基地,之前放棄陜西的也開始重新回到陜西。
據相關數據表明,截至目前,僅僅在西安參與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院士就有31人,參與創業的留學人員588人;陜西省不少國企建設了國內一流的研發機構,累計轉化重大科技成果6830項;僅西安高新區內的企業獲得授權專利就有4763項、註冊商標3519項,平均每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兩項以上專利,其中70%的核心專利已經實現了産業化。
“名牌集群”效應
西安四個擁有“中國名牌”産品企業中,臨潼佔了三個,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名牌”高地。三大龍頭企業擁有強大聚集效應,催生無限經濟活力,在整個陜西省都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
在做大做強自己的同時,不少國有企業也積極扶持當地農民發展致富,輻射帶動臨潼機械加工和其他行業的發展,産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據了解,現在,陜西鼓風機集團所在的地區,已形成風機製造及配套加工企業48家,總投資規模超過3000萬元。生命力旺盛的“中國名牌”企業,帶動了三大專業協作和配套的産業集群。機械加工等行業的專業化發展又有力推動了包裝、印刷、運輸等相關産業的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魏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