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鞏固的國防,建設強大的人民軍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堅決落實胡錦濤主席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一系列重要論述,著眼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始終堅持我軍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按照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相統一的原則,推動部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不斷提高我軍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能力,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一是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大局,自覺在大局下行動。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對國防建設的投入,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新途徑新方法,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為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豐厚的資源和持續發展的後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二是大力加強軍隊思想政治建設。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教育部隊、武裝官兵,深入學習《江澤民文選》,進一步興起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高潮,牢固確立科學發展觀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重要指導方針地位,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加強以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重點的軍隊黨的建設,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部隊建設的各領域和全過程,確保黨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牢牢掌握部隊,確保軍隊建設的正確方向,確保部隊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揮。
三是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著眼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堅持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以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大力推動軍事理論創新、軍事技術創新、軍事組織體制創新和軍事管理創新,抓緊實施人才戰略工程,深化軍隊體制編制和政策制度調整改革,努力實現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提高我軍信息化條件下的威懾和實戰能力。
四是紮實做好軍事鬥爭準備。立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要求,加強作戰力量、武器裝備、指揮手段、綜合保障和戰場建設,緊貼作戰任務抓好使命課題訓練,發展信息化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戰略戰術,建立能夠充分發揮武裝力量整體效能和國家戰爭潛力的現代作戰體系,大力培育部隊戰鬥精神,隨時準備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安全統一和領土完整。
五是加快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建設步伐。以作戰需求為牽引,大力開展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優先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加快武器裝備更新換代,抓好現役主戰裝備信息化改造和配套建設,加強裝備維修管理,推動武器裝備成建製成系統形成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推進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完善競爭、評價、監督和激勵機制,提高武器裝備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六是深化後勤建設與改革。按照"一保戰備、二保生活,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原則,加快全面建設現代後勤步伐,不斷提高後勤保障水平。深入推進大聯勤改革,鞏固和擴大後勤保障社會化,深化財務、採購、住房、醫療、保險制度等改革。堅持勤儉建軍,優化資源配置,嚴格審計監督,大力推進後勤管理科學化,創建節約型後勤,努力提高軍事經濟效益。
七是推動軍事訓練創新發展。積極推進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加快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訓練體系,堅持從實戰需要出發從難從嚴訓練部隊,大力抓好首長機關訓練、聯合作戰訓練、合同戰術訓練、專業技術基礎訓練和新裝備訓練,開展複雜電磁環境下的訓練,深化科技練兵,堅持依法治訓,按綱施訓,積極做好訓練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實現軍事訓練的實戰化、科學化、正規化。
八是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牢固樹立和落實安全發展理念,紮實做好部隊安全穩定工作。加快軍事立法步伐,建立完善具有我軍特色的軍事法規體系。嚴格按照條令條例管理部隊,提高部隊管理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法制化水平。加強作風紀律建設,培養官兵嚴守紀律、令行禁止的良好作風,確保部隊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
九是全面加強部隊基層建設。認真落實"五句話"總要求和《軍隊基層建設綱要》,進一步加大基層建設力度,完善領導機關抓基層的統籌協調機制,發揮旅團一線指揮部作用,提高黨支部領導基層全面建設的能力,加強基層民主和風氣建設,鞏固和發展團結、友愛、和諧、純潔的內部關係,推動基層建設全面過硬和持續健康發展。
十是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堅持依靠人民建設軍隊、建設國防,抓好國防動員"十一五"規劃的貫徹落實,加快國防動員重要法律立法進程,貫徹《全民國防教育大綱》,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加強後備力量質量建設,提高快速動員和遂行任務的能力。同時,發揮軍隊、武警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在維護社會穩定和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積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國研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