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政策解讀
 
 
“十一五”面臨的國內環境有哪些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5日   來源:新華網

    綜合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環境,“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保持快速健康發展有諸多有利條件。

    從需求方面看,國內需求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一方面,現階段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建設的大規模展開,將使投資需求持續擴大;另一方面,隨著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將推動住宅、汽車、電信、旅遊、教育、醫療等消費持續擴大。國內市場巨大潛力的不斷釋放,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發動機。

    從供給方面看,勞動力、資本、技術裝備等生産要素都具備支撐經濟較快發展的條件。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成本較低,具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比較優勢;隨著人力資本不斷增加和勞動力素質逐步提高,將為産業結構升級,加快發展技術密集型産業準備條件。國民儲蓄率一直保持很高水平。外國投資者看好中國市場,外商投資仍會持續增加。經濟發展的資金供給比較充裕。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我國科技、教育和工業已具有相當規模和基礎,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也為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從保障條件方面看,我國已經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我國政治、社會繼續保持穩定,改革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科技、教育等體制不斷完善,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我國未來發展也面臨不少制約因素和困難。“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這幾年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雖有所抑制,但尚未根本消除。低水平重復建設還有可能反彈,通貨膨脹壓力仍然存在,一些行業生産能力過剩問題正在顯現。特別是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産業結構等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制約“十一五”時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長期性問題。首先是“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於解決“三農”問題。城鎮就業壓力增大是另一個難題。今後隨著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比重上升,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系數將下降,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矛盾也將更為突出。同時,60歲以上老齡人口的比重已超過10%,今後還會繼續增加,養老等社會保障的壓力不斷加大。

    (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和深層次矛盾。主要是:一資源瓶頸。我國的耕地、淡水、森林、石油以及主要礦産資源人均佔有量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明顯低於世界先進水平,加之經濟發展正處於重化工業加快發展的階段,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費強度加大,導致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加劇。二科技瓶頸。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産權,關鍵技術裝備長期依賴進口。三人才瓶頸。我國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不適應發展的需要,尤其是高水平科技研發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短缺,已成為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嚴重制約。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雖已初步建立,但還不完善。生産力發展仍然存在體制機制障礙。這是經濟社會矛盾中諸多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深層次根源。同時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利益關係調整,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兼顧各方面利益關係的任務更加艱巨和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