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解振華:環境友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保障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3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記者 顧瑞珍)剛剛閉幕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央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含義是什麼?如何推進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記者就此採訪了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

  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概念是隨著人類社會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平不斷深化逐步形成的。經過30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解振華説,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密結合我國國情,借鑒國際先進發展理念,著力解決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係。反過來,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産、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1992年聯合國裏約環發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200多處提及包含環境友好涵義的“無害環境”概念,並正式提出了“環境友好的”理念。解振華説,我國的環境保護與世界同時起步。但由於長期積累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20多年裏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複合型、壓縮型特點,保護環境是難度很大而又必須切實解決好的一個重大課題。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我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實踐經驗的理論昇華。解振華介紹,1995年以來,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創建環保模範城市、生態示範區、生態省(市、縣)、環境優美鄉鎮、環境友好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一系列“綠色創建”活動,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核心,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出發點,是從不同範圍、不同層次實踐可持續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先進典型。“綠色創建”已經在我國各地蓬勃開展起來,向社會各個層面延伸,起到了巨大的典型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目前,我國已建立9個生態省、528個生態示範區、79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50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或城區、17個各種類型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32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488所國家級“綠色學校”和2300個省市級“綠色社區”。“綠色創建”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具體實踐。

  解振華表示,“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突出的時期。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保護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將越來越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勢在必行。

  解振華指出,當前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應突出解決六大關鍵問題:

  一是大力倡導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環境倫理觀,反對不符合國情、大肆鋪張浪費的思想觀念。要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高度,運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發展觀,使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滲透到所有一切社會管理工作之中。

  二是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決策體系。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發展狀態,要創造向新的社會發展階段轉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條件,特別是建立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

  三是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體現。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産品的生産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産,在産業和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改造,努力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採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繼續開展“綠色創建”試點示範活動。

  四是積極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通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帶動環境友好産品和服務的生産。同時,通過生産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産品的成本,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産之間的良性互動。

  五是大力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 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形成資源消耗少、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廢棄物排放少的生産和消費體系,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能夠控制在生態環境可自我更新的範圍之內。

  六是不斷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持和協助,使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