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1月24日電(記者茆琛)在近日召開的中國國際職業教育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成思危認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必須做到三個轉變:社會轉變按學歷論收入的分配製度;地方政府轉變口頭重視不講投入的態度;職業教育者轉變不問需求埋頭育人的辦學思路。
成思危説,我國的職業教育尚處於不理想的發展狀態,具體表現為上職業學校的學生減少,社會缺乏高級技工等方面。這一問題往往被歸咎於社會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和家長“上大學比上職業學校高人一等”的認識。目前,這些觀念也在向農村滲透。成思危指出,社會、家庭的認識只是阻礙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表面問題,社會、家庭對職業教育産生偏見的根源不得到徹底改變,發展職業教育很可能成為空談。
按學歷分配收入的制度打擊了職業教育積極性。成思危説,在按勞分配的前提下,大學畢業生的收入遠高於職業學校畢業生,事實上,上大學和讀職校只是一個人的兩種不同發展方向,按學歷取籌的“制度”使兩者的出路不平等,家庭更願意供孩子讀大學。按學歷分配收入的制度應向按能力、市場需求分配收入的模式轉變。
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口頭”重視太無力。成思危指出重視不能説説而已,地方政府在落實中央重視職業教育精神時,應拿出具體舉措。“口頭”重視應向工作落實轉變。
職業教育者不問需求埋頭育人的辦學思路影響了職校學生的就業。一方面社會需要技工,另一方面是職校學生就業難,這説明職業學校在育人工作中忽視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成思危説,一些知名企業舉辦的培訓學校學生不愁出路是因為畢業生符合企業自身需求,公辦職業學校卻不面對市場需求,無的放矢地培養人才,職校學生就業難,生源自然減少。。
在中國國際職業教育論壇上,成思危呼籲職業教育的發展不應立足“教育”談“職教”,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依靠全社會的共同重視,各地應採取有效組織形式,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非政府組織在推動職業教育社會化中的作用,為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開闢空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