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農業部科技入戶水稻首席專家談科技推廣到農田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05日   來源:農業部網站

    春華秋實,豐收的季節,全國科技入戶示範縣不斷傳來好消息,水稻、玉米、大豆都實現了增産增收,出現了村看村、戶看戶、群眾都看示範戶的種田景象。現在,正是各地秋冬種陸續展開的一個大忙時節,為了加大工作力度,隨著秋冬種從南到北陸續展開,農業部啟動了科技入戶秋季行動。同時,國家還投入了2億元在全國200個縣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試點補貼資金項目。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共同來思考,測土配方施肥、旱育稻秧這些技術都是20年前的技術,為什麼20年前的技術今天才到田頭,科技推廣到農田“最後一公里”和技術擴散到農戶的“最後一道坎”到底應該如何解決?記者採訪了農業部科技入戶水稻首席專家廖西元研究員。

  記者:測土配方施肥等20年前的技術,今天才走到了田頭,這其中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廖西元:一些很好的技術,比如説水稻的旱育秧技術、拋秧技術等,10年以前就已經開始推廣了,但是現在你可以到農村去做調查,很多農民現在還不知道,還沒有採用。為什麼會存在“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呢?主要原因有三條:第一,就是農業科技投入太少,造成了既無錢養兵,更無錢打仗,因此有些好技術無錢推,無人推;第二,在於推廣體系存在一些問題,現在國家的農技推廣人員超過100萬之多,但有農業專業背景的人還不到45%,而在這45%的人中間,真正搞農業科技推廣的人恐怕難以過半。因此,在冊的人多,幹農技推廣的人少,而本來就不多的錢又不能用在幹活人的身上,就造成了農業推廣體系距離農民的“最後一公里”問題;第三,就是推廣機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在推廣技術方面,沒有真正的以農民為本,把農民當成被動接受技術的一方,本來很好的技術,但是缺乏必要的互動溝通、激勵,造成農民要麼簡單採用或技術不到位,要麼發揮不了技術效果,簡單的予以拒絕。另一方面,就是在推廣方式上,這些推廣隊伍往往習慣於做一個樣板,開一個現場會,缺少人員走進戶、技術送到田,就難以滿足當前農村個性化、多樣化、現實性的需求。同時,在推廣評價機制上也存在一些問題,獲得推廣獎成為推廣者普遍追求的目標,而推廣效果這方面的評價較少,徵求農民的意見也少,引導了推廣者不能以農民滿意為最高目標。因此,很多農民就反映,現在很少看到農技人員下田了。

  記者:這幾年,我們也注意到,國家對於農業的投入是相當大的,而且對於解決農業科技走上田間地頭的事情也非常關心。據您了解,現在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到底有多少?在改善你剛才提到的這些問題,是不是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呢?

  廖西元:通過今年農業部在200個縣開展科技入戶示範工程,應該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重要成效:第一,就是促進了廣大農民增産增收,以近期農業部組織全國水稻專家對安徽全椒縣實施的水稻科技入戶工程驗收為例,他們通過入戶檢查和現場考察,就表明,通過選用優質高産雜交水稻等新品種,推廣旱育秧、平衡施肥以及綜合防治等技術,科技示範戶的增産幅度在50公斤以上,節本20元以上,由於增産、節本加上品質改進,使農民每畝增收在100元以上。第二,就是再現了農業技術隊伍的昔日風采,各地農技推廣隊伍通過人員走進戶、技術送到戶,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他們已經成為農民的知心人,全椒六鎮大英村農戶黑板上有這麼一句留言“技術員,你辛苦了”,我覺得這個留言是對技術員最高的獎賞。

  記者:前一段時間,我們到安徽省全椒縣做了一個深入的採訪,那裏的科技入戶工作非常細緻,農民朋友非常歡迎。有一個科技示範戶,叫易桂華,他講述了現在種田與以前有五個不一樣:品種不一樣,播種期不一樣,肥水管理不一樣,秧苗方式不一樣,病蟲害防治不一樣。可以説新時期也對農戶提出了新要求,請您給分析一下,科技入戶關鍵是推什麼,怎麼推?解決過去老的問題,面對現在新的情況,我們新的辦法到底集中在什麼地方?

  廖西元:應該説科技入戶這個工程主要是為體制改革提供了一個舞臺,提供了一個什麼樣的舞臺呢?我前面講了,我們這個科技隊伍在冊的人多,真正幹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少。這個舞臺為選人用人提供了舞臺,就是我們把能幹活的人,為農民做服務的人,農民歡迎的人,把他聘請到科技示範戶作技術員,這樣,就把能幹活和不能幹活的人,幹農業活和不幹農業活的人分化、游離了出來,重構了一個技術隊伍,為將來農業科技體系改革找到了要投資的重點,支持的重點。第二個方面,就是創造了一種比較好的推廣機制,這種機制就是,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位。

  記者:科技到田到位,重點是農技人員進村入戶,用什麼方式來保障他們正常的工作?用什麼辦法留住這些科技人員呢?

  廖西元:主要有這麼幾個措施:第一,在當前來説,科技入戶已經作了一個五年的規劃,一幹就是五年,我們通過聘用這些能幹的農技員和推廣技術人員作為農民技術指導員,讓他們連續幹幾年,在幹活過程中,在工作上、生活上有一定的補貼,解決他們工作、生活上的一些後顧之憂。第二,在推進科技入戶工作的同時,國家也正在推進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現在改革的重點就是怎樣把這些能幹的人找到,將來作為支持的對象。我們推動科技入戶,就能把縣裏能幹的人找出來,成為將來政府要支持的對象。我想這兩條措施可以為農民穩住他們。

  記者:科技推廣的公益性和經營性這個爭論是一直存在的,這方面的爭論使農技人員有時候也有一點難以適從,現在想聽一聽專家的觀點?

  廖西元: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跟你説一個現象,去年我曾經到黑龍江省的一個縣去考察他們的科技推廣工作,這個縣的農技推廣中心有一個肖主任,曾經陪我走訪了幾個村,我發現了一個現象,他每到一個村,走進農民的家裏,許多人都認識他,都叫得出他的名字,像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對他非常熟悉。同時,發現農民有什麼農技推廣問題,都會主動去找他,在找他的同時,也向他去買種子、買農藥、買肥料。這個地方就給我一個啟示,農技人員只要做好了為農民服務的工作,農民會花錢去買他的品種,買他的肥料,買他的農藥,這樣可以協調服務與經營之間的關係。同時,我今年又到吉林省平安鎮的農技推廣站去考察,都是同樣的結論,在做好服務的同時經營也上去了。現在是這樣一個問題,服務不好,經營也不好。如果把改革放在分離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上面,我覺得可能不一定完全符合現在一些基本的情況。我們也可以假設一下,作一個展望,現在我們把這些搞公益性的保留下來,比如這些人,給他每個月1千塊錢的工資待遇,當前他們收入是提高了,他們現在穩定了,願意幹這些農技推廣的活了,但是,農技推廣人員收入的增長永遠跟不上社會的增長,他們今天滿意了,五年以後,他們依然滿意嗎?如果五年以後他們的收入又跟社會差了一大截。國家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是不是又要通過經營去彌補他們收入不足的這一部分,所以説,我想,弄的不好,現在這麼分,五年以後,又到重新找改革的出路了。

  記者:服務和經營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不過在農技推廣的過程當中,更重要的還需要加強服務意識,真正把心放在農民身上。非常感謝您。

  廖西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