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政策解讀
 
張曉強: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快發展高技術産業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6日   來源:經濟日報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了“十一五”時期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主要發展目標和為實現目標必須努力推進的各項工作,明確提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我們要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高技術産業發展跨入新階段。

    一、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幾個深層次矛盾

    “十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各項主要經濟和社會指標全面達到或超過“十五”計劃的預定目標。預計“十五”GDP年均增長9.5%左右。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達到9.5%以上,農村居民純收入年均增長達到5%左右。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不少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國際環境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國際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趨於強化。我國現在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力還不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和就業的壓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還比較多。“十一五”期間,我國將進入一個“黃金髮展期”,同時又是一個“矛盾凸顯期”。

    (一)經濟大國與國際競爭力不強的矛盾

    2004年我國GDP已居世界第六位,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大國,但還遠不是經濟強國。突出表現在我國相當一部分的産業缺乏核心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絕大多數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例如,在製造業中,科技含量高的關鍵裝備基本上還是依賴進口,光纖、集成電路芯片、轎車等産品的製造設備進口比例分別達到100%、85%、70%。高技術産品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例如,通訊、半導體、生物、醫藥和計算機等行業的外國公司在我國獲得授權的專利數佔60%至90%;去年我國生産彩電7300萬台、手機2.33億部、PC機4500萬台、DVD播放機1億台以上,其中關鍵芯片都需要進口。在傳統工業領域,高附加值的關鍵鋼材、有色金屬産品、高檔紙及紙板、高檔服裝面料等仍需大量進口,工業整體競爭力不強。

    (二)經濟增長速度與增長質量的矛盾

    到2020年要達到翻兩番的目標,我國經濟必須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長速度。但更重要的是必須大幅度提高經濟的增長質量。目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總體不高,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從總體上看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勞動投入和大量使用各類資源,經濟增長投入大、消耗高、效益低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據統計,目前我國萬元工業産值用水量是國外先進水平的10倍。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煉鋼的綜合能耗高21%、水泥高45%、乙烯高31%。工業排放嚴重,單位工業産值産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倍。我國投資佔GDP的比重是西方主要國家的2—4倍,近幾年投資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粗放式增長尚未根本轉變。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情況仍然嚴重,企業産能大量增加,而國內消費增長相對穩定,出口受阻時有發生,導致某些産品積壓,部分企業盈利降低。

    (三)經濟持續較快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矛盾

    資源環境約束與經濟快速增長的尖銳矛盾,將是我們面對的重大挑戰。我國資源總量有限,環境承受能力不足。無論從能源、礦産、土地和水資源上看,我國的人均擁有量均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水和耕地資源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3,45種主要礦産資源人均佔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儲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資源的高強度消耗,給環境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解決好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直接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同時,我們還必須面對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人口與就業等諸多矛盾。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重要轉折時期。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認清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選擇正確的經濟發展道路,採用針對性的策略措施,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要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要堅持“六個必須”,即: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尤其強調了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對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必須也應該通過編制好“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高技術産業發展專項規劃等工作,切實加以體現並得到落實。

    二、加強自主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一)科技進步、自主創新是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實踐證明,每一次重大技術進步,都會大幅度提高勞動、土地、資本等生産要素的産出水平,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從蒸汽機、電力與汽車到信息産業三次産業革命的實際情況看,凡自主創新走在前列,進而把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國家,都是由此而成為當時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

    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進入到工業化和現代化階段,勞動力、資本和土地資源等傳統生産要素對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率將出現遞減趨勢,而科技進步對增長的作用則不斷提高。目前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70%左右,我國則只有35%左右。顯然,單靠簡單的勞動力、資本等生産要素的粗放式投入,已難以保持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這就需要推動經濟增長由傳統生産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轉變。

    (二)自主創新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著眼長遠發展,推進經濟建設實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第一項內涵就是“科技含量高”,而要做到這一點,對中國這樣的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中國家來説,靠從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大量引進核心、關鍵技術是不現實的。實踐證明,要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依靠自主創新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如果我們把握好機遇,選擇好方向和重點,發揮科技和人才要素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創新能力,就可以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就可以逐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就可以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三)加強自主創新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從歷史經驗看,後發國家由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主要取決於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和發展。日本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正是通過創新能力的培育與發展,從模倣創新走向自主創新,最終完成了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濟強國。從國際貿易看,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一個與世界聯為一體的發展中大國,外來的影響和衝擊會越來越多,與發達國家的貿易爭端將不斷增加,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和數量擴張佔據國際市場的局面已難以為繼。而且也應看到,我國出口總量中,外商投資企業佔了57%。我們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提高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從國際分工看,如果不依靠自主創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之路,我們在國際上的發展空間將越來越小,就很難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把握機遇,更難以在國際分工和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四)自主創新是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國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迫切需要我們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依靠自主創新提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自給能力。一方面,我國的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一些重要領域的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嚴重依賴進口,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經濟安全的挑戰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核心産業和戰略性産業的重點突破,這才能真正掌握髮展的主動權。

    (五)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著力抓好的幾個方面

    自主創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努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點:一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二要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強技術諮詢、技術轉讓等仲介服務。三要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採購等政策,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五要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建立健全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産權的執法力度。

    三、依靠自主創新,全面推進高技術産業做大做強

    高技術産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和先導性産業,對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産業結構、擴大産品出口、增強綜合國力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2004年,我國高技術産業增加值達6614億元,佔GDP的比重已經達到4.85%。我國高技術産品出口1655億美元,佔全國外貿出口比重的28%,對出口結構調整優化的作用日益明顯。我國的電話用戶數、互聯網用戶數和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業規模分別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以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業為代表的我國高技術産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已經開始從引進吸收階段向自主創新階段發展,第三代移動通訊、數字電視、下一代互聯網等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我們建設了一大批國家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高技術企業和一些重要産業骨幹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為促進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也應當看到,高技術産業雖然具有良好的産業基礎,但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主要體現在目前高技術産業中,實際上是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業“一枝獨秀”,而這一行業中外商投資企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生物、民用航空航天等産業規模還很小。比重最大的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業則大而不強,自主知識産權和我們自己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不多,增長質量不高,盈利能力偏低,國際競爭力不強。因此,創新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高技術産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依靠自主創新推動高技術産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十一五”期間,要著力從以下六個方面促進高技術産業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國向高技術産業強國邁進。

    (一)要加快培育高技術産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為實現我國從高技術産業大國向強國轉變,在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必須把握如下原則。首先要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相對獨立的技術體系放在更突出的地位,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方面加大力度。突出的要求就是要在自主知識産權和重要核心技術等方面下決心取得突破。在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等已形成局部優勢的生物産業領域,要加快培育形成完整的技術研發體系。其次要採取有力措施,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産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引導産學研合作。重點要推進企業建設一流的研究與試驗條件,支持社會發展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撐平臺。第三要實施國家知識産權和標準戰略,在對經濟社會發展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領域,特別是在關係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的戰略性領域,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集中資源,形成合力,儘快突破核心技術,在數字電視、新一代通信等若干關鍵産業領域形成以自主知識産權為核心的技術標準體系,還要積極創造條件參與重要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

    (二)要在重點産業領域實現戰略性突破

    必須充分利用和整合我國在發展高技術産業方面的局部優勢,選擇重點産業實現戰略性突破,帶動高技術産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要以搶佔戰略高技術制高點,突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性約束,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轉變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大幅度提高為主要原則,遴選若干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規模達數千億以上的新興産業。目前考慮,要繼續促進電子信息産業發展,這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要抓住機遇,把生物産業作為戰略性産業,力爭實現跨越式發展;對民用航空航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産業,也要給予充分重視。還要結合振興裝備製造業等任務,努力發展先進製造技術。因此,在國家層面上要進行戰略安排和統籌協調,實現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良性互動,取得重大的産業突破。同時要繼續依靠市場機制,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核心,以搶佔市場和擴大長期內需為目標,挖掘市場需求,在市場容量大、經濟效益好、技術含量高、産業鏈條長、帶動作用明顯、具有戰略性的高技術領域,大力推動科技成果的産業化。要真正做到對事關國家核心競爭力、經濟安全、公共利益等科技重大專項增大政府支持力度,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同時在國家宏觀調控與指導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充分發揮基礎性作用,發揮好企業在技術進步上的主體作用。進而實現重點突破,力求跨越式發展,在局部領域謀求優勢和強勢,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

    (三)要加速推進産業的集聚式發展

    集聚化是現代工業特別是高技術産業發展的一般趨勢和必然規律。要在一定區域內,創造良好的創業服務環境和政策環境,通過知識、技術、人才等的高度集中,促進科研、教育、生産一體化,加速高技術産業發展。要加強宏觀規劃,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根據産業發展特色、科技發展基礎、經濟空間格局、改革開放進程、資源環境歷史條件等因素,繼續在具有較好條件的軟體、微電子、生物和民用航空等高技術領域發展一批特色産業基地。要採取有力的措施增強産業基地的核心發展能力,推動龍頭骨幹企業的創新能力建設和産業基地的環境建設,引導産業基地的良性發展,在産業基地的基礎上通過一段時間的集聚,發展成為有強大競爭力的産業集群。要在已初步形成産業集聚的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依託已在建高技術産業基地,大力推動産業鏈向高端和前端環節發展延伸,對成渝經濟帶、大連瀋陽經濟帶、閩東南等地區,也要給予充分關注,使之在高技術産業發展上不斷進步。

    (四)要繼續堅持走開放式創新道路

    十多年來,我國高技術産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本原因之一是我們始終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抓住全球高技術産業轉移的機會,實現了高速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們要繼續堅持擴大對外開放,走開放式創新之路。第一,要緊緊把握産業國際分工的機遇,繼續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大規模吸納國際高技術製造業的轉移。第二,要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逐步形成産業自主發展的能力,提高産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三,要進一步加大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力度。要有選擇地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研發。還要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設立海外研發機構,購並海外高技術企業,有效利用國際資源加快發展。

    (五)要下大力氣扶持大型龍頭企業和培育中小企業

    發展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大型高技術企業集團,對於突破發達國家的知識産權壁壘,提高産業集中度,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增強高技術産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要通過政策引導,按照市場經濟要求,下大力氣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具有跨國經營能力和規模經濟優勢的大型高技術企業,通過大企業整合科技資源,帶動産業核心競爭力的綜合提高。重點要支持和鼓勵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提高産業和企業的創新活力。同時,要加快制定扶持創業投資企業的政策措施,營造有利於企業創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形成完善的市場機制,大力培育高科技中小企業,形成在高技術産業專門領域中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企業。要推動大型高技術企業之間、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在研發、生産、市場、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戰略聯盟,整合優勢,形成合力。

    (六)要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進程

    推進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仍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針。同時,信息化要始終立足於促進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性、緊迫性問題,立足於帶動發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信息産業,立足於以開放創新的精神構建信息化發展的體制環境,不斷提高信息技術向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滲透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把我國信息化建設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例如,我國註冊企業約400萬家,但有門戶網站的不到60萬家;我國有數百萬台機床,有程控裝置的不到10%。這方面潛力大,可以實現較少投入、較大收益。要沿著強化全面普及信息技術應用、深度開發信息資源和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三個重點發展方向,進一步提升信息基礎設施、信息安全和信息産業三大支撐能力。要大力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要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要積極推動政府和社會事業信息化,加快組織實施財政、稅收和社保等電子政務工程,完善政府服務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要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進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要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總之,“十一五”期間,我們要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的要求,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高技術産業做大做強。 (作者係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相關鏈結
· 重慶:“軍民結合”走上技術創新的成功之路
· 四川省成都市整合科研資源 促進成果轉化
·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 統計局:技術創新為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核心
· 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對廣東企業自主創新進行調研
· 專家建言以制度創新促進西部大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