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談慈善事業發展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30日   來源:人民日報

  政府的推動,主要靠政策杠桿

  記者:最近發佈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將“政府推動”作為發展慈善事業的工作原則之一,這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王振耀:具體內容就體現在《綱要》提出的11項基本政策和措施中,這也是對目前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做了一個總體的回應,包括慈善組織建設、慈善稅收減免、捐贈物資管理等。政府對慈善事業的推動,主要是運用政策杠桿,這是基本精神。這11項措施都比較具體,馬上就要進入落實階段。

  我們的慈善事業,政府是推動者、民間組織是實施者、民眾和企業是主體,明確定位,才能讓“三個輪子”更好地轉起來。

  記者:我國關於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立法情況進展如何?

  王振耀:相關的立法工作已經啟動,正在論證階段,而且已經出來幾稿,但由於立法工作涉及到的部門較多,程序較複雜,出臺還需要一定時間。

  但我們總的指導思想是,老百姓贊成的,國際上有成功經驗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先建立起制度,絕不能等,這樣的方式包括民政部發佈規章等。立法是為了建立起長效機制,發文是為了“救急”,同時為立法工作積累經驗。

  要帶頭捐款,更要帶頭辦免稅

  記者:據説您曾親自體驗過捐贈免稅的辦理過程,免稅的複雜程序是不是影響了個人和企業慈善捐贈的積極性?

  王振耀:是的。我通過中華慈善總會捐款500元,按照規定可以享受稅收抵扣款50元。但為了拿回這50元錢,足足花了兩個多月時間,辦了10道手續。個人捐贈免稅尚且如此,企業的免稅就更不用説了。

  但是,在50元免稅辦好後,感覺真的很好!因為有一種權益得到保障、行為得到認可、社會價值得到體現的感覺。辦理免稅體現一種觀念的變化,是把慈善行為日常化。善舉成了一種自然的行為,這跟錢的多少沒有關係。把慈善當作普通人的普通行為,而不再是一種“善舉”或行政行為。

  記者:慈善免稅推行不廣,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王振耀:宣傳不到位、免稅意識不強、免稅額幅度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中國從計劃經濟階段過來,大家的納稅意識還不強,免稅意識自然就更淡。

  對此,我們也討論了一些辦法。首先是要開展相應的捐贈免稅活動,發動廣大群眾,特別是政府公務員來帶頭捐贈。不僅要帶頭捐贈,更要帶頭辦理免稅。動起來,慈善行為和慈善意識才能活起來。然後,在大眾活動的基礎上,加強典型經驗的宣傳,找到問題,與稅務、財政等部門協調,具體解決。

  平民慈善是規律和趨勢

  記者:這兩年的慈善排行榜,在社會上都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現在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約了慈善事業的發展,您覺得呢?

  王振耀:實際上,富人財力雄厚,就個人捐贈來看,數量還是比較大。但普通人的基數要遠遠大於富人,他們是這個社會的主體,大眾的捐贈才是慈善事業發展的根源。最近幾個省的統計數據都表明,大眾的捐贈佔的比例較大。無論從哪個方面説,平民慈善都應該是慈善事業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現在的問題,並不是經濟沒有發展到講慈善的階段,而是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提高慈善意識、發展慈善事業。

  記者:近幾年,從捐助“希望工程”、抗擊SARS到印度洋海嘯救援,一系列事件都顯示了公眾對於慈善事業的熱忱,但這種熱忱還停留在一種自發的、激情化的狀態。政府部門應該如何保護好這種熱忱,並更好地規範與引導?

  王振耀:目前,我們正在建立健全慈善事業的管理機制。對於社會反映較多的捐贈財物的管理問題,我們討論要建立“捐贈備案”、“捐贈公示”制度,讓捐贈物資的管理透明化。目前,我們要用一些具體的措施、辦法,讓公眾樹立起對慈善事業的信任,使善舉受到尊重,讓大家放心。

  建立行業自律,完善淘汰機制

  記者:在一般人看來,慈善是一種公益性行為,“市場”是否與“公益”矛盾?

  王振耀:慈善事業的市場,是一種特殊的公益事業市場,有需求,也有供給,也要公開透明。在這個市場中,慈善組織建立行業自律,形成評價體系,完善淘汰機制,把服務不好、工作不到位,甚至是非法牟利的淘汰掉。政府要尊重慈善市場的規律,不人為地干預。這種“市場”與“公益”不矛盾,現在給慈善機構打分、評星級等行為,就是一種市場化的運作。

  記者:民間慈善組織是《綱要》中“民間實施”原則的主體,對他們,政府有哪些引導與管理措施?

  王振耀:相關辦法很多。比如,對於民間慈善組織,不具備註冊條件的,可以到相關部門備案,有條件再註冊。民間組織的主管單位,如果是各級民政部門,在辦理相關的民政業務時,要儘量給予方便。另外,也要積極為他們提供服務設施和辦公場所等。我們也會加大向民間組織購買服務的力度,很多地方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如上海等地,這也是慈善事業的發展方向之一。

  在這一方面,政府的工作中,建立“規範”最關鍵。比如建立慈善信息發佈機制,信息共享,政府與慈善組織平等對話,建立完善的工作體制等。(記者 張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