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回良玉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18日   來源:新華社

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 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回良玉

(2004年12月28日)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  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總結2004年農業和農村工作,深入分析當前形勢,安排部署2005年工作,著重研究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促進糧食穩定增産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政策措施。黨中央、國務院對這次會議高度重視,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國務院常務會對會議文件進行了專門研究,對會議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的指示精神,開好這次會議。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正確分析農業和農村形勢,努力保持農村發展的良好勢頭

  2004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年,也是農業和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年。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産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出臺了一系列更明確、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糧食生産,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在宏觀調控中得到加強,農村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勢,展現出許多喜人景象。突出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糧食生産出現重要轉機。全國糧食總産量預計9389億斤,比上年增産775億斤,是建國以來糧食增産最多的一年。二是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預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三是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農村稅費改革進入取消農業特産稅、減免農業稅和配套改革的新階段,農業稅收制度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範圍擴大。四是農村社會事業取得重要進展。國家財政開始越來越多地向農村傾斜,農民享受公共服務的狀況有了積極變化。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發展加快。五是扶貧開發取得顯著成效。貧困人口有較大減少,是近五年來數量減少最多、幅度下降最大的一年。六是幹群關係出現可喜變化。中央採取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順民意,得民心,深受廣大農民的擁護。農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幹群關係明顯改善。

  糧食生産出現重要轉機,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是2004年農村發展的顯著特點,也是宏觀調控的突出亮點。糧食産量的恢復性增長,有效地避免了因糧食供求矛盾可能引發的物價大幅度上漲;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有效地擴大了國內市場需求;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整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的好形勢,是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結果,是政策好、人努力、糧價高、天幫忙等多種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根本上説,是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支農強農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具體明確、操作性強,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落實之快、受益面之廣,是多年來所沒有的。其中不少新出臺的重大政策措施,是從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同志多年期盼的,也是廣大農民群眾長期渴望的。一是首次對種糧農民實行普遍的直接補貼。中央決定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100億元,直接補貼13個主産省(區)種糧農民。全國共安排直補資金116億元。擴大良種補貼的範圍和規模,安排專項資金對部分地區農民購置大型農機具給予補貼。二是首次明確提出在全國範圍取消農業稅的目標。中央確定在黑龍江、吉林兩省開展全部免徵農業稅的試點,河北等11個糧食主産省(區)降低農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其他地區降低1個百分點。同時,取消了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産稅。還有一些省(市)自主進行了免徵農業稅試點。徵收了21年的農業特産稅已經終結,千百年來農民種地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正在改變。農民負擔大幅度減輕,因稅費負擔引發的惡性案件大幅度下降。三是首次在全國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在前幾年主銷區放開的基礎上,2004年全面放開了主産區的購銷和價格,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産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四是首次制定並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規劃。選擇一部分有基礎、有潛力的糧食大縣和國有農場,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國家優質專用糧食生産基地,發展糧食加工轉化。五是首次明確將部分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規定市、縣將不低於土地出讓平均純收益的15%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增辟了農業資金來源。六是首次在全國範圍內清欠農民工工資和徵地補償款。採取有效措施,督促企業限期發放拖欠的農民工工資,限期兌現被徵地農民的補償安置費,並著手建立確保如期兌付的制度。

  與此同時,還加大了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對開發區進行全面清理整頓,嚴格土地管理;加大了扶貧開發力度,堅持扶貧到村到戶,注重提高扶貧工作成效;加大了抗災救災力度,幫助災區群眾和困難群眾解決生産生活困難,完善突發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加大了動物疫病防治力度,加強防疫基礎設施建設,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加大了農産品市場體系建設力度,改善農産品流通環境,部分省開通了農産品“綠色通道”;加大了農村社會事業投入力度,啟動西部地區農村教育“兩基”攻堅計劃,對部分貧困家庭學生免收課本費、雜費和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範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

  黨中央、國務院加強“三農”工作的重大舉措和各地區、各部門的豐富實踐,為今後農業和農村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認真總結經驗,對於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新階段農村發展規律,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一是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擺到政府各項工作首位。這是黨對新階段“三農”問題認識的深化,是政府工作部署和安排的科學選擇,也是做好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保證。我們要站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站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高度,進一步加深對“三農”工作極端重要性的認識,強化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提高解決“三農”問題的能力。二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在宏觀調控中切實加強農業。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資源約束增強、消費需求增加的雙重壓力,面臨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挑戰。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加強農業始終是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必須繼續著力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三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新階段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的提出和實施,要求對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和發展格局實行重大轉變,也要求對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和工作佈局進行重大調整。2004年出臺的“兩減免、三補貼”等政策,標誌著我們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今後要堅持把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增強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作為制定經濟社會政策的重要原則。四是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農民權益作為農村工作的立足點。以人為本體現在“三農”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這是做好農村工作之根,是解決農民問題之本,也是建設和諧社會之基。新階段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核心和維護好農民權益的關鍵,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讓農民長期得實惠。保護和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是制定政策、做好農村工作的基本出發點。五是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努力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弊端。農業發展的動力、農民的積極性來源於改革,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得益於改革。以市場為取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城鄉統籌為方向的農村稅費改革等邁出重大步伐,進一步增強了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活力。鞏固和發展農村的好形勢,必須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在農業和農村發展呈現好勢頭的情況下,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全面、準確地分析和把握農村形勢。既要看到取得的顯著成績,更要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特別要充分認識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的艱巨性和長期性。一是雖然糧食實現恢復性增産,但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並沒有提高。目前,我國糧食生産的基礎還比較薄弱,這種狀況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從長遠看,糧食需求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耕地減少的趨勢不會改變,淡水資源嚴重匱乏的趨勢不會改變。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任務十分艱巨。二是雖然糧價有所上漲,但糧食比較效益低的狀況並沒有改變。前一段時間糧價上漲,是在連續幾年糧價低迷的情況下出現的合理回歸。農業生産資料價格的上漲,在相當程度上削減了糧價回升的增收效果。與經濟作物和其它産業相比,種糧效益仍然偏低。三是雖然農民收入增長加快,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並沒有扭轉。2004年農村居民收入增加額和實際增長速度,仍然低於城鎮居民。由於收入基數差距大,農民收入要增長3個多百分點才能趕上城鎮居民收入增長1個百分點。目前城鄉居民收入絕對額的差距還在擴大。四是雖然農業投入增加較多,但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並沒有建立。農村資金短缺,農民貸款難,依然是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確保財政和信貸投入持續較快增加,突破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資金瓶頸,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途徑和辦法。五是雖然農業科技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農業科技的支撐能力並沒有明顯增強。農業科研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強,推廣體系薄弱,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比較低。加快實施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戰略,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大任務。六是雖然農村改革取得很大進展,但長期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並沒有消除。現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很多,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的市場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尤其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總的來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於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糧食增産難、農民增收難和城鄉差距拉大、地區差距擴大等問題,依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對2005年糧食增産、農民增收的難度,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從基數看,在糧食産量提高較多的基礎上,實現糧食再增産的困難增加。從歷史看,糧食大幅度增産後的第二年繼續大幅增産的幾率很小,農民大幅度增收後的第二年繼續高速增收的也不多。從條件看,耕地面積擴大的潛力有限,糧食播種面積增加的潛力有限,單産提高的潛力也有限。從領導看,在糧食豐産、農民增收以後,容易出現盲目樂觀、忽視農業的傾向。另外,氣候條件和市場糧價、農資價格走勢等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對當前農業的生産能力、農民的富裕程度、農村的發展水平,一定要有客觀的評價。只有把問題看得深一些,把困難估計得足一些,把對策想得週全一些,才能始終把握“三農”工作的主動權。在既有很多有利條件,又面臨不少困難的形勢下,我們一定要進一步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加強“三農”的決心不能動搖,扶持“三農”的力度不能減弱,強化“三農”的工作不能鬆懈。要下更大的力氣,用更多的精力,更加紮實地做好工作,不斷探索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不斷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

  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後一年,也是謀劃“十一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做好2005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對於全面完成“十五”計劃任務,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珍惜和保持來之不易的農村好形勢,必須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的重要成果,必須穩定、完善和強化行之有效的支農政策。2005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加大“三農”工作領導力度,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二、深刻認識和理解“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切實做好新階段“三農”工作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指出:“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産業,必須始終抓緊抓好。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這是一個立意高遠、內涵深刻的重要論斷,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對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思想認識和政策取向上的進一步昇華。對於我們科學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處理新階段的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切實做好新階段“三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是對國際發展經驗的精闢概括。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較大比重,勞動力大部分在農業中就業,農業客觀上承擔了為工業化提供積累的任務。當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後,工業自身積累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具備了反哺農業的能力,又適時調整發展政策,加大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力度,促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在工業化進程中,適時推進由農業為工業提供積累向工業反哺農業的轉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工業化國家的普遍做法,也是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成功之道。

  “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主要依靠農業提供的積累,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民為國家工業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出現了城鄉二元結構不斷強化、農村發展嚴重滯後的問題,對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産生了不利影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從加強農業、搞活農村入手,推進改革開放,逐步調整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全面發展城鄉經濟。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不僅農業和農村發生了很大變化,工業和城市也得到了很大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在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再次強調:“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2004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3萬億元,二三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達到2.6萬億元,已經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不失時機地轉向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並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努力形成工業與農業相互促進、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新局面。

  “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現在,我國正處在從人均國內生産總值1000美元向3000美元邁進的關鍵時期。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這個階段既是經濟社會結構快速調整的時期,也是各種利益關係複雜、社會矛盾凸顯的時期。如果發展戰略和政策把握得當,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處理得好,就能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反之,就會造成收入差距和社會矛盾擴大,甚至出現經濟發展徘徊不前和社會動蕩。我國是一個城鄉二元結構特徵比較明顯的發展中大國,更要處理好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目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村發展滯後的問題十分突出,特別是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嚴重落後於城市。這種狀況如果不能得到儘快扭轉,不僅制約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也會嚴重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我們要深刻汲取國際國內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增強加快農村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溫家寶總理在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我們要按照這個要求,在規劃制定、體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進行必要的調整,將農村的發展全面納入整個國家現代化進程。要科學規劃經濟社會發展,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統籌部署,把農村社會事業放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統籌安排,把農民增收放到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中統籌考慮。要努力消除妨礙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下大力氣建立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市場體系,下大力氣建立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下大力氣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有效體制。要主動發揮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經濟對農村經濟的輻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源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對農民群眾的服務。總之,要通過進一步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建立新型的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

  “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是制定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的基本依據。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兩個趨向”,必須立足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推進支農政策的規範化、制度化,形成促進農業和農村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這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重探索如何健全市場導向機制,強化政府補貼機制,完善投入增長機制,形成産業延伸機制,建立産銷合作機制,構建農民權益保障機制,注重運用法律手段支持和加強農業。只有真正建立起長效機制,糧食生産才能穩定增産,而不是大幅波動;農民收入才能持續增長,而不是低速徘徊;農業與工業才能協調發展,而不是失衡加劇;農村與城市才能共同繁榮,而不是差距擴大。我們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積極的探索和多方面努力,逐步建立一個能夠持久地調動農民群眾和地方政府發展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産積極性的政策體系,形成一套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符合我國國情、符合國際慣例、能夠長期發揮作用的制度安排。

  三、大力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全面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農業和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既要全面部署,又要突出重點。這樣有利於集中研究問題,集中出臺政策,爭取更好的效果。2004年中央1號文件以農民增收為主題,這抓住了“三農”問題的核心,直接給農民以實惠,影響力大,鼓舞力強,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促進了糧食增産、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各方面反映很好。2005年在這個基礎上,把政策集中指向著重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這就抓住了發展農村生産力的關鍵,有利於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實現糧食穩定增産和農民持續增收。在全面部署“三農”工作的同時,一年突出一個重點,並圍繞這個重點強化政策措施,幾年下來,就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支農政策體系,就會更有效地推動農業和農村工作,更有力地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

  中央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作為2005年農村工作文件的主題,寓意深刻,意義重大。第一,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糧食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頭等大事,糧食安全始終是懸在我們頭上的“一把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抗災能力不強,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5年中,糧食年際增減超過500億斤的就有11年,産量波動過於頻繁、幅度過大,對糧食供求關係和社會經濟生活産生了很大影響。今後,我國人口資源矛盾將日趨突出,要以較少的土地養活較多的人口,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必須把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搞上去,把糧食穩定增産的基礎打牢。第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增加農民收入,首先還得不斷挖掘農業內部潛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增産增效、提質增效和節本增效。只有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生産率,結構調整才有更加廣闊的空間,農業內部的文章才能真正做足做好;只有不斷改善物質技術裝備,提高勞動生産率,才能使農民進一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多形式、多層次轉移,促進農民多渠道增收。第三,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互為依託,互為基礎,互為前提。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必須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我國農業物質裝備條件差,農業技術水平不高,經營管理粗放,不僅影響了農業現代化建設,而且制約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健康發展。為此,要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先進的組織形式經營農業,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農業,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總之,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是促進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的結合點,是解決當前矛盾和促進長遠發展的結合點。既有利於抵禦農業自然風險,又有利於防範市場風險;既能夠提高土地産出率,又能夠提升農産品競爭力;既是緩解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又是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治本之策。這是農業和農村的一件大事,是一項長期管用的基本工程。抓住了這個重點,就抓住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解決了這個問題,就夯實了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做好了這項工作,就能進一步促進農村的繁榮。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要重點加強六個方面的能力建設。

  (一)加強土地産出和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建設。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耕地不足、淡水匱乏、生態脆弱。要以較少的消耗獲得較多的産出,以較少的資源支撐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必須合理開發利用和嚴格保護資源。耕地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産力的基本要素,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稀缺資源,也是現階段容易忽視、容易流失的寶貴財富。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用途不變、質量不降。努力提高耕地質量,加快中低産田改造,加快實施“沃土工程”,鼓勵農民珍惜和保護耕地,建設和利用好耕地。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大灌區建設和改造力度,積極推進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産權制度改革,加快推廣普及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技術。

  在提高耕地産出率的同時,還要重視林地、草原、水面、生物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全面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建設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突出抓好防護林體系和農田林網建設。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推行圍欄放牧、輪牧休牧和禁牧,加強草原保護和建設。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預防監測體系,搞好重點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加強“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和農村沼氣建設。注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恢復植被。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建設。科技進步是農業發展最具決定性的關鍵措施。要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強農業重點實驗室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究,力爭在新品種培育、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治、生態環境建設、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加大良種良法的推廣力度,重點推廣一批對增産增收作用顯著的重大農業技術。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既能有效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科學種田水平,又可為家庭承包經營注入新的活力,還可促進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創新。加快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農技推廣和技術服務,解決好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和技術擴散“最後一道坎”的問題,做到技術人員到戶、科技成果到田、技術要領到人。

  (三)加強農業物質裝備能力建設。物質裝備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重要條件。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大對農民購置大型農機具的補貼力度,完善農機服務機制,組織好農機跨區作業,擴大北方旱區保護性耕作試點範圍。開發優質、高效、低價、安全的農業生産資料,提倡科學施肥、合理用藥,減少環境污染,提高使用效率。加強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産資料的生産和流通管理,穩定市場價格。切實保障農業用電需要,杜絕亂收費。積極引導和鼓勵發展設施農業。

  (四)加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建設。人是生産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農民是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主體。我國有幾億農村勞動力,這是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人力資源。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把人力資源轉變為人力資本,關鍵要靠教育和培訓。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幫助他們掌握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的新型農民。加強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幫助農民群眾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增強法制觀念。普及市場經濟知識,更新經營理念,增強風險意識,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更好地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

  (五)加強農産品加工轉化和市場開拓能力建設。適應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多樣化的需求,農業不僅要提供更多的初級産品,而且要提供豐富的加工製成品。要重點支持糧食主産區立足資源優勢,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經濟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建立産加銷一體化的高效産業體系,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基地和農戶發展。大力開拓農産品市場,增辟農産品流通渠道,發展相關的商貿業和服務業,促進農産品價值的順利實現。

  (六)加強農業綜合支持和服務能力建設。這是提高和實現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重要保障。要不斷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特別是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支農資金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強種養業良種體系等農業“七大體系”建設,有關部門要給予支持。健全市場體系,鼓勵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流通方式,加快開通農産品“綠色通道”。完善農産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發佈機制,做好農業信息服務工作。加強重大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治,重點加強畜禽主産區、優勢生産區域和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的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自然災害、生物災害的應急反應機制,健全防災減災體系。

  總之,我們要從多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堅持不懈地苦幹實幹,下決心遏制糧食生産能力下降的態勢,爭取用幾年的時間,使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産條件明顯改善,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進步明顯加快,農業抗禦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土地産出率和勞動生産率明顯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明顯優化,農産品的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

  四、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農村改革和結構調整

  2005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要在抓好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同時,圍繞糧食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穩定、完善和強化支農政策,繼續推進農村體制創新,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一)穩定、完善和強化支農政策。2004年中央出臺的促進糧食增産、農民增收的各項政策措施,特別是“兩減免、三補貼”等政策,符合農業農村實際、符合農民要求,在實踐中行之有效,2005年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總的原則是,已經實行的政策不能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並且還要不斷加大支持力度。不僅要進一步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而且要注重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一是加大農業稅免徵減徵力度。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免徵農業稅試點。進一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同步降低農業稅附加。全面取消牧業稅。對國有農墾企業實行與所在地同等的農業稅減免政策。因減免農(牧)業稅而減少的地方財政收入,由中央財政增加轉移支付給予適當補助。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自主決定農業稅免徵試點。二是加大對農民補貼力度。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要提高補貼水平。較大幅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三是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進步支持力度。建立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在預算內經常性固定資産投資和國債資金中,安排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繼續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繼續推進“六小工程”建設。繼續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加快超級稻等重大科研成果的推廣。四是加大對産糧大縣財政支持力度。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産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實行轉移支付。調整中央財政對糧食風險基金的補助比例,並通過其它經濟手段籌集一定資金,支持糧食主産區加強生産能力建設。五是加大對扶貧開發和農村社會事業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加扶貧開發資金,切實落實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規定,用於縣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0%。採取上述政策措施,2005年中央新增財政性支農資金將超過2004年。這表明,中央的支農政策不僅是連續和穩定的,而且在進一步完善和強化。

  在這裡,我再強調一下土地承包問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必須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要認真貫徹《農村土地承包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切實落實二輪承包的各項政策,特別是要認真執行承包期30年不變的規定。對於外出務工農民,要保護他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決不能隨意收回承包地。農村土地流轉要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依法妥善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

  (二)繼續深化農村改革。改革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億萬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是推動農業農村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2005年農村改革的重點是,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土地徵收制度改革,以改革添活力,以改革增後勁,以改革促發展。

  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入,配套改革問題越來越突出,迫切需要研究解決。要搞好鄉鎮機構改革,認真研究、科學確定基層政府的職能、任務,合理設置鄉鎮機構,妥善安排分流人員。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優化學校佈局,精簡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保證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推進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理順縣鄉財政體制,確保鄉鎮政權正常運行。重視研究解決鄉村債務問題。繼續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適應農村稅費改革深入推進的新形勢,積極探索新機制、新辦法。要把農民自願投工投勞改善自己生産生活條件和加重農民負擔嚴格區分開來,在切實加強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著自願互利、注重實效、控制標準、嚴格規範的原則,鼓勵和引導農民群眾發揚自力更生的好傳統,對其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投工投勞。國家要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對農民興建小型水利設施所需材料給予適當補助。

  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要針對農村的特點,著力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産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制。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強支農服務能力,進一步發揮其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作用。縣域內的各金融機構要承擔義務,積極支持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加大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採取有效辦法,引導縣及縣以下的郵政儲蓄資金回流農村。培育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加快農村金融産品創新,從多方面滿足農戶和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業務。抓緊研究制定農村金融總體改革方案。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要堅持糧食購銷市場化、經營主體多元化。注重發揮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企業的主渠道作用。鼓勵有資質的糧食購銷和用糧企業到産區直接向農民收購糧食。加強糧食市場管理,切實做到放而不亂、管而不死、活而有序。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儲備和吞吐調節制度,把握糧食進出口的時機和力度,正確引導市場糧價走勢,保持糧價的合理水平,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推進徵地制度改革,對於解決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幫助他們分享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成果,具有重要意義。最近,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對文件中關於合理提高徵地補償標準、多方式安置被徵地農民等規定,要結合當地實際,深入細緻地做好工作,為繼續推進土地徵收制度改革積累經驗。

  (三)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糧食穩定增産和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優化結構就是提高生産能力,優化結構就是提高經濟效益,優化結構就是提高競爭力。

  一是切實抓好糧食生産。雖然我國糧食出現恢復性增長,但年度産需還有缺口。今後保持糧食供求平衡的壓力仍然很大,任務依然艱巨。各地區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切實抓好糧食生産,努力做到播種面積有所擴大,品種結構繼續優化,單産有所提高,總産穩定增加。要把扶持糧食生産的各項政策儘快落實到基層和農戶,引導農民擴大播種面積,特別是擴大短缺品種種植。有關部門要加強科技、農機、信息等服務,搞好農業生産資料供應和市場管理,繼續實行化肥出廠限價政策,通過稅收等手段合理調整化肥出口,控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等坑農害農行為。切實抓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加強商品糧生産基地建設,促進糧食增産與農民增收有機結合。

  二是繼續優化農業結構。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始進入後過渡期,農業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農産品國際競爭將更趨激烈。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努力提高我國農業的整體素質。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積極培育名優産品,加快建設農産品優勢産業帶,形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水産養殖業,積極推進生産方式轉變,優化品種結構,促進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努力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推進農業標準化,健全質量檢驗制度,擴大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産,保證人民放心消費、安全消費、健康消費。大力扶持培育産業化龍頭企業,健全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的機制,促進龍頭企業更多地接納農民就業、更好地帶動農民致富。圍繞為農服務,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發揮集體經濟組織聯結農戶與市場、企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快供銷合作社的改革和發展,積極扶持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三是加快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是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途徑。隨著改革和發展的深入,鄉鎮企業發展面臨的環境、條件以及內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鄉鎮企業與“三農”天然的內在聯絡沒有變,對縣域經濟不可替代的支撐和帶動作用沒有變。支持鄉鎮企業就是支持農民創業和就業,支持鄉鎮企業就是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現在鄉鎮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很多,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面臨市場、資金、質量安全、環境保護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們要適應新的形勢,加強政策引導,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千方百計促進鄉鎮企業在發展中提高,在提高中發展。支持農村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尤其在稅收、信貸等方面予以積極扶持。鼓勵沿海發達地區向內地轉移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勞動密集型産業,重點發展農副産品加工業。幫助鄉鎮企業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産品質量,打造名牌産品,搞好安全生産。促進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集約利用土地,提高集聚效應,加快發展第三産業,繁榮小城鎮經濟。過去鄉鎮企業的崛起,主要靠的是靈活的機制和富有活力的體制。新階段鄉鎮企業的發展和提高,仍然需要進一步創新體制和機制,增強內在活力,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四是大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農民就業至關重要。不解決好農民的就業問題,就不可能實現農民富裕,也難以保持農村社會穩定。要把引導和幫助農民就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必須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全面展開,既要挖掘農業內部的“容人之量”,又要拓展農村二三産業的就業空間,還要廣辟外出務工經商的轉移渠道。農民工是我國産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財富的重要創造者。要按照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的要求,加快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不合理限制和亂收費,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制度,嚴厲查處拖欠剋扣農民工工資、隨意延長工時和勞動環境惡劣等問題。幫助農民工解決住宿、勞動保護、醫療衛生、子女上學等問題。根據市場需求,進一步抓好農民工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增強外出就業、穩定就業的能力。加強輸入地和輸出地的聯絡和協調,做好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和服務工作,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

  五是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是大勢所趨,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長遠利益所在。我國農業對外開放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農業對外開放與國家對外開放的整體水平不相稱,農産品進出口與我國作為貿易大國的地位不相稱,農業利用外資與全國利用外資的規模不相稱。要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過渡期的新形勢,加快農業對外開放,善用市場和機遇,善用規則和權利,在開放中發展好我國農業,在開放中保護好我國農業。加快發展外向型農業,擴大優勢農産品和加工製成品出口,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深入研究後過渡期農業的各項應對措施,建立大宗農産品進口預警機制,完善和強化農産品出口政策。

  (四)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農村發展最薄弱的環節。加快改變農村社會事業滯後的狀況,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是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把農村社會發展放到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加快實施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書本費、免雜費和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的步伐,首先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落實。決不讓農村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積極穩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和農村醫療救助工作,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設施設備條件,加強醫療隊伍建設,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當前,特別要重視解決一些地方艾滋病、血吸蟲病等蔓延傳播的問題。三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鞏固農村宣傳文化陣地,提高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水平,做好送書下鄉、電影放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工作。四是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擴大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的試點範圍,繼續抓好“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試點。五是加強扶貧開發。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加強東西協作和對口支援,實施整村推進計劃,搞好勞動力轉移培訓,支持扶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六是加強農村社會救助。關心困難群眾、受災群眾的生産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做好五保戶供養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五、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不斷提高做好農村工作的能力

  新階段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完成這些任務,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真正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加強“三農”工作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從各地實際出發,採取得力措施,切實貫徹落實好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切實做好農村的各項工作。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闡述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在四中全會講話中指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必須把黨的建設搞好”。“切實做到哪有群眾哪就有黨的工作,哪有黨員哪就有黨的組織,哪有黨的組織哪就有健全的組織生活和堅強的戰鬥力”。這對於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於提高做好農村工作的能力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強大帶動力量。我們要把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關鍵環節,以不斷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農村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以來,基層組織建設得到明顯加強,黨群幹群關係得到明顯改善。面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繁重任務,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更好地發揮基層幹部的作用。要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以開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要加大農村黨員幹部的教育培訓力度,擴大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試點,幫助他們提高工作水平。要通過加強思想作風和班子隊伍建設,通過為民服務的實踐,提高基層幹部的威信,使他們成為農民群眾的貼心人、組織農民創造幸福生活的帶頭人,並不斷增強他們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本領。

  一是增強貫徹執行各項農村政策的本領。黨的農村政策是農民利益的集中體現,是團結群眾、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基層組織和基層幹部是落實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基本力量。要認真學習黨的農村政策,吃透政策精神,增強政策觀念。要結合當地實際,認真執行政策,把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實到基層、落實到農戶,使農民群眾從政策中得到實惠。當前,特別要落實好農村土地承包、稅費改革、維護農民權益、扶持糧食生産、支持農民增收的各項政策措施。要尊重基層幹部群眾的首創精神,善於發現和總結他們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把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

  二是增強民主管理、依法辦事的本領。擴大農村基層民主,保證農民當家作主,是黨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徑。要大力推動基層各項民主制度的貫徹落實,切實加強村民自治建設,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制度。2005年有18個省(區、市)要舉行村委會換屆選舉,這是關係農村社會穩定的大事,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視,確保這項工作順利進行。當前,基層民主管理中有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就是怎樣搞好“一事一議”。“一事一議”的關鍵,是讓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民主決策,提高基層幹部的民主管理水平,真正辦好與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農民迫切想辦的事。要珍惜民力,不能把“一事一議”變成固定的收費項目,加重農民負擔;要規範議事程序,真心和群眾商量辦事,真正反映大多數群眾的意願;要嚴格財務管理,實行財務公開,杜絕亂支濫用。廣大農村基層幹部要帶頭學法守法用法,堅持依法辦事,善於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層各項事務。

  三是增強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本領。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基層組織和廣大農村幹部的基本任務。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基層組織對農村經濟工作的領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努力建設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增強服務意識,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多方面的服務、示範和引導,為農民創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良好環境,不斷激發農民群眾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求真務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合理制定發展目標。上級黨委和政府要注意防止和避免給基層壓一些不切實際的指標。堅決反對弄虛作假行為。要艱苦奮鬥,勤儉辦事,帶領群眾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四是增強做好群眾工作、建設和諧社會的本領。現在,許多利益關係和社會矛盾匯集在基層,基層幹部能不能做好群眾工作,對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關心群眾、幫助群眾,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要當作大事來對待,盡心盡力去辦好,把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要貼近群眾、了解群眾,凡是群眾提出的意見都要真心實意地去聽取,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切實維護群眾利益。要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矛盾越突出、問題越複雜,越要耐心細緻地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要求和解決問題,自覺維護安定團結。要愛護群眾、保護群眾,善於發現苗頭性問題,主動開展工作,及時疏導群眾情緒,防止矛盾擴大和激化,努力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五是增強“兩手抓”、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本領。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富裕程度不等於文明程度。基層幹部不僅要帶領群眾發展經濟,還要帶領群眾建設文明村鎮。要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引導農民群眾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發展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要動員和組織群眾整治村莊環境,搞好公共衛生,建設美好家園。

  廣大農村基層幹部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骨幹力量。長期以來,他們為落實黨的農村政策,幫助群眾排憂解難,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們對他們既要加強教育和培訓、管理和監督,又要充分信任和理解、關愛和支持,切實做到真正重視、真情關懷、真心愛護。關心基層幹部的生活和工作,為他們開展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和氛圍。加大優秀農村基層幹部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樹立基層幹部的良好形象。2005年,要在全國範圍內評選表彰一批優秀農村基層幹部。

  做好2005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意義十分重大,任務相當艱巨。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全面完成農業和農村工作各項任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