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政策解讀
 
解讀《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28日   來源:農業部網站

    一、為什麼要制定《綱要》?

    我國海域遼闊,江河湖泊眾多,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空間和生存條件。受獨特的氣候、地理及歷史等因素影響,我國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遺物種數量大、生態系統類型齊全等特點。我國現有水生生物2萬多種,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中佔有重要地位。以水生生物為主體的水生生態系統,在維繫自然界物質循環、凈化環境、緩解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豐富的水生生物是人類重要的食物蛋白來源和漁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養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對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不斷增長,水産品市場需求與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受諸多因素影響,目前我國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水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部分水域呈現生態荒漠化跡象趨勢,外來物種入侵危害也日益嚴重。養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已經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國家生態建設,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根據新階段、新時期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工作的要求,制定本《綱要》。

    二、《綱要》有什麼特點?

    《綱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認真總結多年來實施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制度及措施的經驗教訓,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結合我國國情,從加強國家生態建設的戰略高度和宏觀層面,提出了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奮鬥目標以及重點行動和保障措施,體現了綱領性、前瞻性、指導性和宣示性的特點。

    三、《綱要》提出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科技創新,完善管理制度,強化保護措施,養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全面提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水平,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

    四、《綱要》提出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堅持統籌協調的原則,處理好資源養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堅持整體保護的原則,處理好全面保護和重點保護的關係;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處理好系統保護與突出區域特色的關係;堅持務實開放的原則,處理好立足國情與履行國際義務的關係;堅持執法為民的原則,處理好強化管理與維護漁民權益的關係;堅持共同參與的原則,處理好政府主導與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的關係。

    五、《綱要》提出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奮鬥目標是什麼?

    近期目標:到2010年,水域生態環境惡化、漁業資源衰退、瀕危物種數目增加的趨勢得到初步緩解,過大的捕撈能力得到壓減,捕撈生産效率和經濟效益有所提高。全國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數量、功率和國內海洋捕撈産量,分別由2002年底的22.2萬艘、1270萬千瓦和1306萬噸壓減到19.2萬艘、1143萬千瓦和1200萬噸左右;每年增殖重要漁業資源品種的苗種數量達到200億尾(粒)以上;省級以上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數量達到100個以上;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率達到60%以上。

    中期目標:到2020年,水域生態環境逐步得到修復,漁業資源衰退和瀕危物種數目增加的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捕撈能力和捕撈産量與漁業資源可承受能力大體相適應。全國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數量、功率和國內海洋捕撈産量分別壓減到16萬艘、1000萬千瓦和1000萬噸左右;每年增殖重要漁業資源品種的苗種數量達到400億尾(粒)以上;省級以上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數量達到200個以上;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率達到80%以上。

    遠景展望:經過長期不懈努力,到本世紀中葉,水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生生物資源實現良性、高效循環利用,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和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水生生態系統處於整體良好狀態。基本實現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水域生態環境優美的奮鬥目標。

    六、《綱要》提出了哪幾項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

    《綱要》提出了三項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具體為:

    1.漁業資源保護與增殖行動。包括重點漁業資源保護、漁業資源增殖、負責任捕撈管理三項措施:通過建立禁漁區和禁漁期制度、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措施,對重要漁業資源實行重點保護;通過綜合運用各種增殖手段,積極主動恢復漁業資源,改變漁業生産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漁民致富創造新的途徑和空間;通過強化捕撈配額制度、捕撈許可證制度等各項資源保護管理制度,規範捕撈行為,維護作業秩序,保障漁業安全;通過減船和轉産轉業等措施,壓縮捕撈能力,促進漁業産業結構調整,妥善解決捕撈漁民生産生活問題。

    2.生物多樣性與瀕危物種保護行動。通過採取自然保護區建設、瀕危物種專項救護、瀕危物種馴養繁殖、經營利用管理以及外來物種監管等措施,建立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保護體系,全面提高保護工作能力和水平,有效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防止外來物種入侵。

    3.水域生態保護與修復行動。通過採取水域污染與生態災害防治、工程建設資源與生態補償、水域生態修復和發展生態養殖等措施,強化水域生態保護管理,逐步減少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災害對水域生態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同時,積極採取各種生物、工程和技術措施,對已遭到破壞的水域生態進行修復,重建水域生態平衡。

    七、《綱要》提出了哪些保障《綱要》順利實施的政策措施?

    1.建立健全協調高效的管理機制。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偉大事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加強領導,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列入議事日程,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和常規性工作來抓。根據本《綱要》確定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結合本地實際,組織有關部門確保各項養護措施的落實和行動目標的實現。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加強溝通,密切配合。要不斷完善以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為主體,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共同參與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體系。財政、發展改革、科技等部門要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組織落實,切實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相關工作,環保、海洋、水利、交通等部門要加強水域污染控制、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

    2.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各級財政要在繼續加大投入的同時,整合有關生物資源養護經費,統籌使用。同時,要積極改革和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投入、銀行貸款、企業資金、個人捐助、國外投資、國際援助等多元化投入機制,為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提供資金保障。建立健全水生生物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資源與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收益誰補償、誰損害誰修復的原則,開發利用者應依法交納資源增殖保護費用,專項用於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對資源及生態造成損害的,應進行賠償或補償,並採取必要的修復措施。

    3.大力加強法制和執法隊伍建設。針對目前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要抓緊制訂漁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配套法規,形成更為完善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建立健全各項養護管理制度,為本《綱要》的順利實施提供法制保障。各地要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強化漁業行政執法隊伍建設,開展執法人員業務培訓,加強執法裝備建設,增強執法能力,規範執法行為,保障執法管理經費,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努力建設一支高效、廉潔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執法隊伍。

    4.積極營造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共同努力。要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加大相關法律法規及基本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樹立生態文明的發展觀、道德觀、價值觀,增強國民生態保護意識,提高保護水生生物資源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充分發揮各類水生生物自然保護機構、水族展示、科研教育單位和新聞媒體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宣傳科普活動,廣泛普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知識,提高社會各界的認知程度,增進人們對水生生物的關注和關愛,倡導健康文明的飲食觀念,自覺拒食受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為保護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5.努力提升科技和國際化水平。加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方面的科研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現有科研教學資源,發揮各自技術優勢。對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核心和關鍵技術進行多學科聯合攻關,大力推廣相關適用技術。加強全國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對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進行調查和監測。建立水生生物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為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提供參考依據。擴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有關國際組織、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等在人員、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建立廣泛的聯絡和溝通。加強人才培養與交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保護管理經驗,拓寬視野,創新理念,把握趨勢,不斷提升我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的國際化水平。

    農業部就《中國水生生物養護行動綱要》答記者問

    中央電視臺記者:《綱要》中指出,我國水生生物資源已嚴重衰退。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感覺到市場上水産品越來越豐富,過去老百姓吃不著、看不到的品種現在都有了。這是不是有些矛盾?

    陳毅德:這個問題我想從三個層面回答。

    首先,關於資源衰退到什麼程度,確實已相當嚴重,很難在短時間內一一描述。這裡我舉兩個例子:一是長江流域的捕撈産量,解放初期每年的捕撈量有四五十萬噸,現在只能維持10萬噸左右;二是我國四大海域一些著名的漁汛(東海帶魚冬汛、小黃魚春汛等)已不復存在,漁獲物的營養水平也逐年下降,低齡化、小型化和低值化現象加劇。民間有一種説法,過去帶魚像扁擔,現在帶魚像筷子。

    其次,市場上的水産品確實越來越豐富,因為我國水産品的産量一直保持平穩增長,從1990年起就一直居世界首位,2005年達到5100萬噸。新增的産量主要來自於水産養殖,養殖産量佔總産量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32%提高到現在的67%。我國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漁業國家中唯一養殖産量超過捕撈産量的國家。另外,遠洋漁業的發展也為我國市場上補充了豐富的水産品種。

    第三,我要特別強調一點,雖然我國水産養殖業發展較快,但我們養殖的苗種或親魚80%來自於天然水域。隨著天然水域魚類資源的衰退,水産養殖業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漁業可持續發展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人民日報》記者:近年來不斷發生大的水域污染事件,比如去年發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水域污染會對漁業生産、水生生物資源的生存和水産品的質量造成較大影響。請問,今後將採取哪些措施來確保水産品消費安全?

    陳毅德:目前,我國水域生態環境確實不容樂觀。據近年來我部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發佈的《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漁業水域污染事故時有發生,每年發生的漁業污染事故有上千次,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不僅污染了環境,而且對水産品質量安全構成了威脅。

    為了確保水産品質量安全,近年來我部和各地採取了很多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二是加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我部建立的漁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對各海區和主要流域的重點漁業水域常年進行監測。發生水域污染事故後,會根據檢測結果及時採取禁捕等措施,確保出現問題的水産品不上市。三是強化養殖環節的質量安全管理。近年來,國家加快了水産養殖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目前,全國已建成國家級水産原良種場39個,國家級病害防治、環境監測、質量檢驗“三合一”中心39個,地級養殖病害防治中心10個,縣級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139個,水産養殖技術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抗風險能力逐步增強。同時,積極推廣健康水産養殖技術,進一步加強了以養殖證為基礎的水産苗種、水生動物疫病防治、漁藥等各項管理制度建設,強化了養殖過程中的生産記錄、用藥記錄等管理措施的落實,提高了水産養殖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實施了水産品藥物殘留專項整治工作。著力推進無公害産品生産基地、出口産品原料生産場(船)、加工企業全面建立“五項”制度,從源頭控制危及水産品質量的不利因素。積極探索建立水産品質量日常監管制度和模式,督促和引導企業建立水産品質量安全生産的長效和全程管理機制。一些城市已建立了水産品市場準入制度。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水産品的質量基本上是有保障的,是安全的。2002年以來水産品質量檢測合格率為95%以上。我國水産品出口多年快速增長,能夠通過歐盟、美國、日本的檢測關,去年水品出口額達到78.9億美元,增長13%。國內消費者對水産品食用還是比較放心的,去年水産品成交量上升了9%。這些情況能夠充分説明問題。

    《中國日報》記者:由於水生生物與人類活動相對隔離,很多人不了解水生生物種類和瀕危程度,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唐啟升院士:水生生態系統與陸生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支撐系統。但是水生生物及其生存的環境比陸地複雜得多,不易為大家所了解,由此增加了保護的難度。這與我們對水生生物的認識有很直接的關係,我們缺乏對水生生物特殊性的認識。水生生物有它特有的特點:第一個是它的再生性,有繁殖能力,需要有特殊的繁殖環境;第二個是多樣性;有很強烈的生態多樣性,分佈有其多樣性。第三個是移動遷移性強,具有季節性和洄遊性變化,隨著季節的變化調整其生活習性;第四個是波動性,由於前幾個特性的原因,很容易受環境影響,環境變化大,它們的數量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這是一般的特性。相對於陸地的生物,還有兩個特殊的特性,一是水生生物具有隱蔽性,很容易受到損害;二是共享性。由於這些原因,我們有意無意地會對他們造成傷害,這給我們的管理工作帶來難度。

    目前,我國水生生物資源整體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資源嚴重衰退,種質急劇退化和遺傳基因喪失。目前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瀕危魚類物種數量是92種,2000年專家評估認為需要保護的水生野生生物種類有169個。一些重要的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物種已瀕臨絕跡,比如白鰭豚、白鱘是我國特有的,現在已不足100頭了,如果不加強保護,子孫後代可能就看不到了。

    保護好水生生物意義十分重大。每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都佔有各自特定的地位,與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互為依賴,共同維持生態平衡。隨著一個物種的消失,將導致若干物種的滅絕,直至造成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的改變。任何一個物種或基因一旦從地球上消失,是不能用任何方法再創造出來的。

    雖然目前國家制定了許多資源養護制度,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建立了200多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但這還遠遠不夠。建議:第一,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特別是加大科普宣傳,創新宣傳模式,提高人們對人類與自然依存關係的認識。去年的“中華鱘進京”宣傳活動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二,加強法規制度建設,規範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準則。第三,加強保護設施建設,保證生物物種資源的繁衍及其生境的保護。第四,加強科學研究,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有效途徑。第五,倡導健康、文明的飲食觀念,自覺拒食受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

    《農民日報》記者:《綱要》提出要處理好資源養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同時也提出大量壓減漁船的目標,在目前農村勞動力過剩的背景下,怎麼樣能夠保證漁船減下來、漁民轉移出去,怎麼樣實現漁民增收,使漁民的生存發展有保障?

    陳毅德:考慮到我國漁民多、漁船多的基本國情,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係,以及促進漁民增收,保持漁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穩定這些因素,《綱要》的制定和實施確定了六項基本原則。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分階段、有步驟地實施。

    近年來,我們立足資源養護,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實施了海洋伏季休漁制度、長江禁漁期制度,涉及12萬艘漁船、100多萬漁民,由於宣傳到位,管理到位,各級政府、領導重視,措施得力,既保護了資源,又保護了漁民的長遠利益,得到了廣大漁民的理解和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從2002年開始,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指示精神,我國開始對海洋漁業進行重大戰略性調整,在沿海各地全面啟動和實施了海洋捕撈漁民轉産轉業工程。在尊重漁民意願的基礎上,2002年至2005年中央財政共安排9.9億元用於減船補助、技能培訓,安置轉産轉業漁民,拓寬就業渠道,報廢拆解漁船。廣東、山東、浙江等省也投入了相應的配套資金。幾年時間共報廢拆解漁船1.5萬艘、轉産轉業漁民約8萬人。實施中,一是按照漁民自願的原則,對減下來報廢的漁船按一定標準適當補助;二是通過項目示範、技能培訓,引導漁民從事養殖、加工、運輸、休閒、服務等行業;三是開展增殖放流,補充資源,為漁民增收創造條件。

    新華社記者:《綱要》的實施是一項重大系統工程,提出要“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但是《綱要》沒有提到資金預算,估計資金投入不是一個小數目,將來能不能落實到位?

    陳毅德:水生生物養護工作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的投入十分重要。過去,相對陸生生態系統,政府和社會對水生生態系統建設和水生生物資源養護這一塊的投入是比較薄弱的。這幾年,公共財政及有關部門對此給予了大力支持,使這項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隨著《綱要》的發佈實施,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的投入必然會大量增加,我們將整合相關資源,統籌使用好這塊資金。

    當然,對於保護水域生態系統和養護水生生物資源這樣一項宏大的工程來説,光靠公共財政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廣開資金投入渠道,積極改革和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投入、銀行貸款、企業資金、個人捐助、國外投資、國際援助等多元化投入機制。

    同時還要建立健全水生生物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資源與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損害誰修復的原則,開發利用者應依法交納資源增殖保護費用,專項用於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對資源及生態造成損害的,應進行賠償或補償,並採取必要的修復措施。

    《法制日報》記者:《綱要》中提到,對水利水電、圍墾、海洋海岸工程、海洋傾廢區等建設工程,應徵求漁業部門的意見。那麼以往這些工程建設是否徵求了漁業部門意見,這些工程對水生生物資源的養護有哪些負面影響?

    陳毅德:各項工程建設對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必要的,但如果處理不好,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將十分嚴重。首先可能破壞江河湖泊的生態系統,打破水域生態系統的平衡。其次對一些生物物種的打擊可能是毀滅性的。保護水生生物,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要保護它們的産卵場、索餌場和洄遊通道,比如某個物種它每年要到河流的上游去産卵,然後回到下游生長,現在建幾條大壩將上下游截斷,它的生長繁殖規律就被打亂了,能否繼續生存下去就面臨考驗。

    過去國家一些大型工程建設項目,如三峽工程、金沙江一期工程等,上馬之前還是充分徵求了漁業部門的意見,對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採取了一些保護和補償措施。但確實有一些地方建設工程沒有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因素,付出了代價,留下了隱患,漁業部門和廣大漁民也為此做出了犧牲和貢獻。隨著《綱要》的實施,我們漁業主管部門將切實履行有關法律法規賦予我們的職責,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提出我們的意見,配合有關部門,作好相關建設工程的環境評估等工作,最大限度的減少工程建設對水生生物資源的不利影響。

 
 
 相關鏈結
· 牡丹江水源地水生物初步確定為酒糟引發水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