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0日電(記者吳晶晶)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改善了,人們的科學素質就會自動提高嗎?具有較好文化程度和科技知識就一定擁有良好的科學素質嗎?有關專家表示,對於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人們在認識上仍存在兩大“誤區”。
中國科協書記處第一書記鄧楠表示,從公眾科學素養有關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到,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並沒有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於缺乏科學精神,不少富裕起來的人們卻熱衷於愚昧迷信活動,這説明公民科學素質不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自動提高;一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黨員幹部、知識分子成了偽科學甚至邪教的俘虜,這些都説明有一定的科學知識並不就代表有基本的科學素質。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低下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現狀仍不盡如人意。《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指出,我國“人均接受正規教育年限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科學素質結構存在明顯缺陷;社會教育、成人教育的發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終身教育的機會。科學技術普及長效運行機制尚未形成;科普設施、隊伍、經費等資源不足;大眾傳媒科技傳播力度不夠、質量不高”。
“科學素質的提高,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而國家需要通過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為公民提升自身的科學素質提供必要的機會和渠道。”鄧楠表示,制定和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就是要借鑒發達國家對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作出長期規劃的做法,全面推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儘快使全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完)
公民如何參與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
新華社北京3月20日電(記者吳晶晶、劉奕湛)廣大公眾是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受益者,也是參與主體。那麼公眾應該如何參與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呢?
有關專家指出,公民首先應充分認識到科學素質對於自身生活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渠道有:參觀科普場館、參加科普活動、關注與自身生活發展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事件和科學技術發展、主動接受相關的教育培訓等等。公民還應該自覺地應用科學技術知識、方法以及科學態度處理日常事務,養成科學文明的生活和生産方式,提高自覺抵禦偽科學和愚昧迷信的能力。
對於科學素質較高的公民如科技工作者、企業科研技術人員等,在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同時,還可以作為志願者參與教育、科普等工作,為廣大公眾提升科學素質提供服務。
專家表示,應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科學素質培養的重要作用,家長要注意培養和保護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和創新意識。同時,未成年人對於科學技術新發展的接受能力較強,應積極幫助成年人提高享受新技術成果的能力。
此外,公民還應當關注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等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領域的各項工作,併為更好地開展工作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