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內蒙古自治區主席楊晶談經濟社會發展新思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4日   來源: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模範自治區”的內蒙古自治區,不僅是民族團結的模範,“十五”期間經濟社會也加速發展,在西部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異軍突起,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進入“十一五”時期,內蒙古將如何進一步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就此,內蒙古自治區主席楊晶日前接受了本網記者的專訪,暢談了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

    記者:對於民族自治區來講,“十五”期間內蒙古的主要變化有哪些?

    楊晶:這是內蒙古綜合經濟實力實現了重大跨越,各民族群眾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十年。自治區生産總值中一、二、三次産業比例由2000年的22.3:34.2:43.5,調整為2005年的15.7:44.1:40.2。第二産業所佔比重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裝備製造、農畜産品加工、高新技術等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六大優勢産業,成為拉動自治區增長的主要力量。農牧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正在由種植業主導型向養殖業主導型轉變。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全區城鎮化率達到47.2%。優勢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市生産總值佔到了全區的51.8%,成為拉動自治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初步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全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5年自治區生産總值達到3822.8億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6.6%;人均生産總值突破 1900美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財政總收入由2000年的155.6億元增加到536.3億元,增長2.4倍,年均增長28%;固定資産投資五年累計完成6918億元,超過“九五”前歷年投資的總和,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累計新增公路里程1萬多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建成了橫貫自治區東西的公路,電網東西大通道、鐵路東西大通道建設開始啟動。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2005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137元和2989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78.1%和46.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長1.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近1倍。

    記者:自治區對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發展有哪些傾斜政策?

    楊晶:自治區黨委和政府不斷加大對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傾斜力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實改變了貧困少數民族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比如,自治區做出了少數民族聚居的邊境旗縣加快發展的決定,重點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對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三個少數民族自治旗實施分類指導,重點幫扶;自治區各廳局還對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旗縣實行定點包扶,對全區有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實行了扶貧攻堅戰略等。據統計,僅2000年以來,自治區扶持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項目就達715個,投入資金57億元。使這些地區通電、通水、通路,還通了廣播電視,發展起一定的特色産業。

    記者:內蒙古自治區有那些經濟發展優勢?

    楊晶: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優勢主要有三個:一是資源優勢。內蒙古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許多資源不但儲量大而且開發條件好;地上資源豐富,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第一。地下資源富集,稀土儲量居世界首位;煤炭保有儲量2200億噸,居全國第二;天然氣資源豐富,蘇裏格天然氣田探明儲量7000多億立方米,屬於世界級的大氣田,也是西氣東輸的重要氣源之一。

    二是區位優勢。內蒙古北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有4200公里邊境線,18個邊境口岸,其中滿洲裏口岸是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二連浩特是我國對蒙古國的最大口岸。具有向北外開放的優勢,近年來,自治區與俄羅斯、蒙古國經濟技術交流日益密切,在國家向北開放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顯現。此外,內蒙古橫跨“三北”,毗鄰八省,緊靠京津,同東北、華北、西北三個經濟區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技術合作關係,既是京津和環渤海地區的腹地,又是華北溝通大西北的經濟通道,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

    三是地廣人稀優勢。內蒙古地域遼闊,人口較少,有利於生産力佈局適當收縮和相對集中,有利於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同時,內蒙古作為經濟相對落後地區,歷史包袱較輕,在産業發展中可以堅持高起點,直接採用國際國內先進的技術和裝備,通過技術跨越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同時,內蒙古具有多種政策優勢。如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區,有國家大力支持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的優勢;地處西部地區,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與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接壤,自治區東部幾個盟市享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這都有助於內蒙古加快發展。

    記者:內蒙古目前經濟發展面臨那些問題?進一步發展有哪些機遇?

    楊晶:內蒙古儘管在“十五”期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基礎薄弱、發展仍然水平較低。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比如:生産力欠發達,經濟外向度偏低,消費、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弱;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産業層次較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快;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産業技術水平較低,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不高,産業集群化發展不夠,中小企業發展滯後;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基礎設施特別是農牧業和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改革開放有待進一步深化。從這些存在問題看,今後內蒙古經濟發展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

    我們也看到,內蒙古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內蒙古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優勢産業體系,基礎設施、工業生産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經濟自主增長機制初步形成,已經具備了在“十一五”期間繼續保持又快又好發展的條件。二是國家繼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西部地區將資源優勢向産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化,為內蒙古優勢特色産業的優化升級和做大做強創造了有利條件。三是內蒙古的産業發展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導向。在宏觀調控中,國家産業政策更加明確,特別是提出立足國內解決能源需求,強調加強基礎産業建設,有利於內蒙古繼續發揮能源和資源優勢。四是國際國內産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發達國家和沿海發達地區製造業加速向中西部進行戰略轉移,有利於內蒙古吸引非資源型加工業,不斷培育和發展新的産業增長點。五是區域經濟協作的加強為內蒙古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家加快實施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有利於內蒙古東部盟市加快發展;同時,內蒙古與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的經濟技術交流不斷深化,有利於內蒙古在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中實現新的發展。

    記者: 內蒙古在“十一五”期間將採取哪些措施推動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楊晶:“十一五”期間,內蒙古要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加快發展和科學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切實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為此,我們將重點從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進一步提高綜合競爭力。堅持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産業化和城鎮化“三化”互動戰略,通過調整産業結構,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産業,不斷提升産業層次,提高産業整體競爭力和在全國産業分工中的地位;通過推動生産要素向有條件的區域聚集,鼓勵優勢地區繼續加快發展,積極構築優勢産業集群,不斷優化生産力佈局;通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第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通過高效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和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建設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國民經濟體系。一是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積極、科學、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方針,保護好、利用好和配置好資源,大力發展資源精深加工,延伸産業鏈條,變資源輸出型為産品輸出型,加快推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制定自治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加大對循環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産,推動産業循環式組合,建設一批循環經濟企業和循環經濟園區,加快構建循環農牧業和循環型城市,促進循環經濟産業鏈和循環經濟網絡的形成。三是加強生態保護,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保護與建設並重、以保護為主”的方針,努力實現全區生態狀況“整體上穩定遏制、重點治理區域全面好轉”的目標。大力推行禁牧、休牧、輪牧等生態保護措施,穩步提高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加快建立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強工業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防治,改善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四是要把自主創新作為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技術跨越帶動經濟較快發展。“十一五”時期,我們要努力建設“三個中心”,即建成世界領先、國內一流的羊絨、乳品、稀土産業研發中心,建成國內領先的煤液化、氣化及系列煤化工研發中心,建成適合自治區資源特點的材料工業、再生能源産業的研發中心和以循環經濟為主要特徵的新型産業研發機構。

    第三,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繼續加大改革攻堅力度,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形成充滿活力的全方位開放格局。一是深入推進各項改革,優化體制機制環境。重點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事業單位改革、農村牧區綜合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二是全方位擴大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繼續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擴大引資規模,拓展引資領域,提高引資質量,著力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積極承接國內外的産業轉移。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俄羅斯和蒙古國為重點,以企業為主體,力爭在對外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完善“貫通區內、暢通三北、聯通俄蒙”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提高公路路網密度和等級,加快構建自治區鐵路東西大通道,加快民航機場、油氣管道、信息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和水利設施建設。

    記者: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你將重點抓好哪些工作?

    楊晶:做好經濟結構調整工作,在産業結構方面,重點是加快建設現代農牧業,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在生産力佈局結構方面,重點是加快推進城鎮化,做好能源重化工業基地及農畜産品生産加工基地建設:在所有制結構方面,重點是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此,我們將認真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農牧業和農村牧區工作,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良好開局。調整農牧業結構,突出抓好産業化經營。認真落實農牧業扶持政策,確保各項支農資金和補貼資金落實到位。全面深化農村牧區綜合改革。加強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牧區面貌。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規劃,積極開展試點工作。二是提高工業經濟整體素質,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産業,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基地和工業開發區建設,突出抓好工業重點項目建設。高度重視安全生産,堅決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小煤礦,打好煤礦瓦斯治理和關閉小煤礦兩大攻堅戰。三是促進第三産業增量提質,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抓好服務業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旅遊業、金融保險業,積極引導房地産業健康發展,推進商貿流通現代化。四是有序推進城鎮化,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加強中心城市和盟市所在地、重點口岸城市建設,加緊構築東部區域性中心城市。 (記者 吳國清)

 
 
 相關鏈結
· 內蒙古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積極參與社會各項事業
· 內蒙古今年努力建成我國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基地
· 內蒙古2005年生産總值預計完成3800億元增長20%
· 內蒙古實施新耕作技術 農牧民5年節本增收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