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宏偉的目標 漫長的道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6日電(記者朱玉 劉奕湛) 日前,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並召開全國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這兩個明確的動作,既顯示了社區衛生服務發展道路的不平坦,又表明了黨和政府對此項工作的重視態度,明確了大力推進工作、克服困難的決心。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放開搞活醫療衛生機構,衛生資源增長很快,一度緩解了當時存在的“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的問題。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機構重疊、條塊分割、資源緊缺與浪費並存、藥品生産流通秩序混亂等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顯現出來;同時,公立醫療機構趨利現象也突顯出來,醫藥費用快速增長,相當一部分人群缺乏醫療保障,難以得到基本衛生服務。針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7年作出了《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要改革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眾的衛生服務網絡。

    衛生事業發展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資源過度向大醫院集中,城市大中型醫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醫療設備和優秀醫護人才,基層衛生資源則嚴重不足。目前,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僅佔城鎮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8.9%,衛生技術人員數佔2.7%。社區衛生服務的覆蓋面小,醫護人員數量不足,服務設施和設備匱乏,服務質量難以取得群眾信任。因此,大中型醫院吸引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門診治療人滿為患,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很少有患者問津。還沒有形成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機制和“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的格局。這是造成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這種社區衛生服務的模式發源於英國。截止到現在,從醫療保險制度來講,國際上分幾大類型,例如,英國的國家醫療保險制,德國的社會醫療保險制,美國的商業保險、市場機制為主的保險制度。但是,這些國家都無一例外把社區服務作為醫療服務體系中一個重要部分。在社區開展醫療服務有幾大好處:能夠合理分流門診病人,現在的看病難,最突出的是到大醫院排隊掛號難,實際上在國外,大醫院幾乎沒有門診部,到大醫院看病都是由社區醫生轉診,這樣社區醫生能夠幫助你找到更合適的醫院和醫生;費用低,社區衛生服務的特點就是能夠保證常見病、多發病在社區得到有效和價格低廉的治療。如果有人出現一些症狀,直接就到大醫院,掛號艱難且不説,同時按大醫院的服務模式,必不可少地要做一些檢查,這樣費用就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而這些對於一些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來説,在社區就能得到最基本最方便最為貼心的醫療服務,遠遠強于去大醫院就診。

    在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不僅夯實了城市公共衛生服務網底、降低了醫藥費、有效控制醫保費用增長、提高服務質量,還使醫務人員能夠主動“下站點、進家門”,提供比較優質的全科團隊服務,與居民交流多了,有效服務時間延長了,醫患關係也進一步得到融洽。

    上海市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硬體建設上基本達到了標準化。綜合改革以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人門診次均費用下降了14.2%,檢查項目費用下降達39.5%;簽約家庭居民就醫的人均藥費同比下降了4.7%,居民就醫經濟負擔減輕。全區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復診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門診服務人次凈增14.3%,門診醫保費用2005年與2004年同期相比下降24%,醫保費用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全科醫師團隊網格化管理覆蓋率達到100%;預防保健管理對象的管理覆蓋率達到90%以上;家庭健康檔案的建檔率達85%以上;簽約家庭數達到2萬餘戶。居民們都説:“社區醫務人員真正把精力放在為群眾服務上了。”

    目前,全國95%的地級以上城市、86%的市轄區和一批縣級市開展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全國已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4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近12000個,創建了108個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社區衛生服務站為輔,醫療診所、醫務室為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框架,正在大中型城市逐步形成。同時,國家建立了全科醫師任職資格制度,廣泛開展全科醫師和社區護士的崗位培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醫療護理服務,計劃免疫、婦幼保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等預防保健工作有所加強。由於社區衛生服務貼近百姓,主動服務、上門服務,深受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慢性病人的歡迎。

    近幾年來,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總體上看,全國的社區衛生服務仍處於初創階段,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社區預防保健、基本醫療等服務仍難以滿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有以下幾個關鍵點:必須健全服務網絡,加快向社區轉移衛生資源,用好現有資源;引進優質資源,允許、鼓勵大中型醫院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揮企事業單位醫療機構的作用。鼓勵社會其他方面的力量參與建設多樣化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優化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的內部結構,確定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設置數量及其應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加強預防保健機構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預防保健工作的指導,實行分工協作;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服務進社區。

    通過這樣的建設,衛生部表示爭取到2010年在全國各城市達到:以街道辦事處為單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95%;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分鐘-15分鐘可以到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平均每萬名城市居民至少擁有2名全科醫師……

    建構起全國城市社區的醫療衛生服務工作,使其步入正軌,使之成為醫療衛生行業強大支柱之一,這個宏偉的目標確立之後,還有著漫長的路要走。(完)

 

新華視點:社區衛生離百姓“心上距離還很遠”   

    新華社上海4月6日電(記者黃庭鈞 張奇志)“路上距離已很近,心上距離還很遠。”這是一位公共衛生專家在參加創建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檢查評審後發出的感慨,也是記者最近對北京、上海的部分社區衛生服務狀況進行調查後的感受。  

     “窗口示範”:花樣文章點綴多

    黨中央、國務院在1997年就提出了“改革城市衛生體系,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要求,作為全國人口最為集中的特大型城市,北京和上海市的各級政府都深刻認識到社區衛生在城市公共衛生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因此對社區衛生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

    上海已連續9年將社區衛生服務建設項目列入市政府實事工程,總投入達到12億元;北京在經過了非典的慘痛教訓後,將社區衛生納入強化城鄉建設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以“大衛生觀”推進社區衛生工作。

    但是,迄今兩地的社區衛生工作都還沒有走出“窗口示範”階段,難免給人“花樣文章點綴多”的感覺。一位公共衛生專家對記者説,現在的社區衛生工作還是以“建窗口”“建示範”為主,“表面化文章做得比較多,預防服務還是老一套,社區診斷報告及健康檔案管理應付檢查的多,不少是做給我們看的,沒有實用價值。”

    記者在北京朝陽區一個正接受示範區評審專家組抽查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採訪發現,這裡應付檢查的痕跡十分明顯,臨時建起來的圍墻水泥未幹,一些醫技人員也是臨時從別處抽調過來的。一位趙姓居民還反映,這個服務站有個科室“被私人承包了,專門看牙。”“他們就是賣賣藥,別指望他們看病!服務態度也不好,收費也不便宜。”當天下午,記者“殺回馬槍”再來這裡暗訪時發現,上午還擺在康復室的康復設備果然已經搬走。

    專家們表示擔憂,這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難以真正把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六位一體”工作做實,更不可能達到“大病上醫院、小病解決在社區”的分流目標。  

    “以藥養醫”:營利衝動難自抑

    記者採訪發現,雖然北京、上海兩地政府增加了對社區衛生的投入,但是不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仍陷在“以藥養醫”“以藥養防”的困境中。

    在接受採訪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幾乎都回避“以藥養醫”的現實,但記者發現,“創收”仍然是這些負責人必須考慮的日常大事。北京市海淀區甘家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原甘家口醫院轉建的,中心主任白惠芙告訴記者,現在政府的投入只能保證該中心離退休人員的經費。“現職人員的經費基本上還要靠創收,還得把自己放到市場中。”她説。

    上海市虹口區歐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倪衛國算了一筆賬:該中心工作人員135人,每年的人工費開支就近700萬元。政府每年的投入是120多萬元,近600萬元的“缺口”要自籌資金填補。他對記者説:“補償經費不足,我們只有從藥品和醫療上找一些服務費用。”如今該中心每年藥費收入仍佔全年總收入的70%以上。

    在上海,由於政府投入標準較高,再加上採取“藥費收支兩條線,再按比例返還”的管理辦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藥費收入的依賴程度還不算十分嚴重。而在其他一些地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離了藥費收入基本上沒法生存。北京的不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是靠設在下面的服務站“賣藥”賺取收入,以致有社區居民反映:“那就是個賣藥的地方!”

    “衝不破‘以藥養醫’‘以藥養防’的困境,社區衛生服務就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在公共衛生上,就難以抑制營利衝動,最終將成為大醫院的縮影和翻版。”一位專家擔憂地説。  

    “社區信任”:百姓認可尚需時日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建成面向社區居民的醫療服務、疾病預防和衛生監督“網底”,達到“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就醫分流”目的,關鍵是如何贏得“社區信任”。北京、上海兩地的社區衛生工作,雖然走在全國前列,但目前仍沒有闖過“社區信任”的難關。

    與大醫院人滿為患相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多門庭冷落。記者看到,在北京甘家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裝修整潔的偌大門診廳裏,來看病的僅有三兩位老人。“60歲到我們中心來看病還算是年輕的。”中心主任白惠芙感嘆道。

    由朝陽區中醫院轉建的北京朝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條件和環境都相當不錯。但每天掛號的也就400多人。一位醫生告訴記者:“主要還是因為我們有中醫特色,所以附近居民來看的比較多,但也基本上集中在上午。”下午4點多,寬敞的門診廳裏就已經沒有人來掛號了,一些醫生也開始準備下班。

    記者在北京、上海街頭隨機採訪還發現:大多數被訪者不知道自己住處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位置;一些被訪者甚至表示不知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個機構;年齡在20歲至50歲之間的被訪者多數明確表示,如果生病,要麼到藥店買藥“自己看”,要麼“還是到大醫院看”。

    “總的感覺,目前社區衛生工作只著眼于‘老幼婦殘’,還沒有把整個社區人群都考慮進去。”熟悉京滬兩地情況的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説。他認為,目前,兩地社區衛生服務離目標“還有些差距”,讓老百姓接受“也還需要一段時間”。杭州師範學院醫學院院長郭清教授也認為,社區衛生應更多地貼近老百姓,“目前社區衛生服務六大功能的效果並不很明顯”。(完)

 
 
 相關鏈結
· 全國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
· 北京市出臺完善醫保制度促進社區衛生工作意見
· 瀋陽創新模式為居民提供“零距離”社區衛生服務
· 寧夏按成本購買社區衛生服務 為市民健康買單
· 國務院召開會議部署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