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文化保護做得如何關係新農村精神內涵與文化主體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07日 07時03分   來源:人民日報

    20餘年前,馮驥才成為一名地區級的政協委員。那時的他,用文筆和畫筆記錄著天津最原汁原味、最活靈活現的市井民俗、生活百態。喜愛他的讀者説,他的作品紮根於民間,來自於鄉土。

 

圖為全國政協常委馮驥才(右三)在去農村開展民間文化普查途中。趙婀娜攝

    10餘年前,馮驥才成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那時的他,用銳利的眼光和深刻的筆觸,關注現代化衝擊下的都市個性的存亡,文化的市場化、文化的傳媒化、文化的趨同化以及純文化的命運。關注他的學者説,他背負著博大的文化責任感。

    今天,馮驥才已經是全國政協常委。現在的他,深深地意識到構成中華文化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不但未能得到系統整理,反而在現代化進程中還面臨著消亡的危險。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投入到保護文化遺産與搶救民間藝術的事業之中,不惜花費畢生積蓄,不惜年高勞頓。所有具備“文化良知”的人都説,馮驥才,是保護民間文化的旗手。

    2006年3月,全國兩會過程中,這名旗手發出了“文化保護做得如何,關係著最終實現的新農村的精神內涵與文化主體”的深沉呼喚,並未求得一鳴驚人,但實則已功在韆鞦。

    大聲疾呼:“不要把新農村改造成洋農村”

    從春花爛漫的時節一直走到秋風蕭瑟的日子,2005年兩會後,為了給2006年的提案做準備,馮驥才開始了穿梭於民宅小巷的紮實調研,他走遍了山東、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個民俗文化集中呈現的省份。走進民風古樸的古老宅落、走進已瀕風化的磚墻瓦房,馮驥才看到了一些有悖于我國民間文化保護的現象,讓他輾轉反側,痛心疾首。

    走到浙江杭州附近一些富裕的小縣城,馮驥才發現生活富足的農民已經開始在建設自己家園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了文化的元素。但是,這文化,卻是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甚至不惜放棄了悠遠纏綿的中華民族文化。他們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埃菲爾鐵塔”,當地的孩子以“埃菲爾鐵塔”為榮,但是,當被詢問到最喜歡我們中國的什麼建築時,孩子們卻你推我讓地遲遲無法給出答案。在廣州的一些小村落,農民們修建起了小型的盧浮宮,而中國的飛檐走壁、雨榭樓臺早已淡出視野,退出記憶。

    為此,馮驥才憂心忡忡,“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基本上在農村。文化的多樣性也在農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財富之一,是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但是,現在很多農村的狀況是,人們對外來的東西覺得特新鮮,把原來的東西都扔掉了。歷史的記憶和傳承都沒有了。如果這樣繼續發展,十幾年後,我們傳統的東西就都沒有了。”

    同樣讓馮驥才憂心的狀況還有很多:很多口耳相傳的非物質的文化種類,如剪紙、糖畫的民間老藝人在無聲無息地逝去。作為文化的攜帶者他們同時帶走了一種中國民間藝術傳承的希望;江西的一些村落中,很多農民外出務農,家中無人留守,古色古香的房子已經破敗不堪,變成空穴,隨時有風化倒塌的可能;山西的一些企業家將一些具有文化保護和文化研究價值的村落的管理權買下來,變成自己盈利的工具;雲南的一些民俗旅遊村落,當地的農民已經將民族服飾、民族藝術變成純粹賺錢的工具……

    “因此,在即將到來的大規模的新農村建設中,文化保護不能回避,相反應該首當其衝。”馮驥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身體力行:用行動感動所有具有文化良知的人們

    “我們的文化行為感動了國人,激活了學術,民間文化逐漸熱起來了,民間文化保護,國家逐漸重視起來了。”馮驥才應該對自己以及眾多熱愛民間文化、致力於保護民間文化遺産的有識之士所作的工作感到驕傲。

    耗時10年,我國首次對民間文化進行國家級搶救、普查和整理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已于2003年2月18日正式啟動,用10年的時間對全國56個民族、2800多個縣市的民間文化進行地毯式的普查、搶救、整理和保護。工程實施3年來,進展順利。這一工程還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

    為了摸清民間文化傳承人的狀況。馮驥才開展了民俗文化傳承人的普查和認定工作。普查的標準、規範化的手冊和範本已經建立,全國有26個省市已經開始了普查工作。

    為了摸清古村落的狀況,馮驥才幾乎跑遍了我國所有的村落。他直接走進田間地頭,和老百姓聊,和村委會主任、村支書聊。他還不放棄每一個宣講的機會,在一系列的文化論壇和研討會上發表觀點,以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民間文化保護的隊伍當中。“歷史街區不斷地被拆除,極具文化價值的古村落聚居地在土崩瓦解,大批的農村孩子進城務工,他們的文化也在瓦解。我們無法阻止一個時代的變化,但是,文化,我們必須挽留。”馮驥才説。

    馮驥才有很多重身份,他是一名作家,幾十載筆耕不輟,他的作品讓人不忍釋卷;他是一名畫家,他的作品不拘泥單純形似,唯重視審美品格。被稱之為“中國現代文人畫的代表”;他更是一名政協委員,因此,他遍訪民俗傳人、調研族落文明、拯救文化遺産。支撐他的,是不能卸去的使命感。當別人問起這幾重身份其中的差別時,馮驥才説,“政協委員,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政協委員,不同於一般的知識分子,應該站在國家的利益上思考一些重大的問題。”

    作為政協委員的馮驥才,是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也正是這樣影響著一代具有文化良知的人們。

    任重道遠:“未來要做的事實在太多”

    今年的兩會上,當馮驥才做了“關於規劃新農村建設要提前注重文化保護問題”的主題發言後,引起了政協委員們的強烈共鳴,“民間文化的本質是和諧。它的終極目的從來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有人間的和諧,因此它是我們建設和諧農村和先進文化的得天獨厚的根基。由於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它又是人們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藉,以及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鋻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城市大規模現代化改造中,片面追求經濟指標,對城市歷史文化造成的破壞已不可挽回;這一次,在新農村建設起步之時,應以全面的科學的諧調的發展觀,兩個文明一起抓。將文化遺産的保護,率先列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千萬不要再出現城市改造的文化悲劇。”

    會後,委員們和馮驥才依舊熱烈討論,全國政協常委王蒙同志在兩會結束後,還專門致電馮驥才,繼續討論這個話題。

    兩會剛剛結束,馮驥才又投入了即將於5月份在浙江嘉興召開的“保護古村落研討會”的緊張籌備當中。“我們要把去年魅力名鎮評選中,當選的名鎮負責人召集到一起,切磋經驗,溝通信息、相互借鑒。”馮驥才對即將召開的研討會充滿信心。

    在研討會結束後,馮驥才還將繼續對中國56個民族的民間藝術進行“地毯式”的登記、拍照、錄像;他還要出版上千個民俗縣集本;出版中國民俗民間藝術分佈地圖冊;他還要繼續為經費的問題奔波;他還要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民間文化保護的隊伍當中來……

    “未來的事情實在太多!”政協委員馮驥才,守望民間,拯救文化,未曾停歇。 

 
 
 相關鏈結
· 王永昌代表:發展經濟同時勿忘古城文化保護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