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只有不斷自主創新才能賦予文化以旺盛的活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20日   來源:人民日報

    自主創新不僅是驅動國家發展的動力,是托舉國運鴻業的根基,而且也是民族賴以存續和時代實現騰飛的筋腱與翅膀。對於智慧之凝聚和精神之昇華的文化來説,尤其如此。因為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賦予文化以旺盛的活力與強大的魅力,因此而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産生更為卓著的效益。

    文化,如何才能擔當這樣的使命和責任呢?關鍵就在於自主創新,不斷從自主創新中提升文化的品位和效能,開拓文化的界域和維度,激揚文化的活性與張力,並在這個基礎上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最大限度地從挖掘文化潛力和展示文化魅力中發揮文化對於經濟、社會和人本的積極作用與特殊效能。

    胡錦濤同志指出:“中華文化歷來包含鼓勵創新的豐富內涵,強調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大力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增強全民族的自強自尊精神,大力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這就是説,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創新的文化、變革的文化、進取的文化,只要我們結合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之加以科學的繼承、弘揚、豐富和發展,切實在新的體制和新的機制條件下,按照新的型杼和需求對之進行合理而有效的熔鑄與淬煉,我們就一定能夠在世界文化多樣並存和激烈競爭的形制之下與格局之中,巋然堅守民族文化營壘,捷足先登世界文化高峰。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演進與社會發展中,始終伴隨著文化創新的弦歌與潮音,始終同伍于精神的拓進與文明的升萃,始終在堅韌的探求和不斷的突破中創造著富於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寶與精神粹質。從杏壇到書院,這種靈活的教學體制和開放的學術精神,為民族文化的蓬勃發展和優秀文化人才的如縷而至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並由此而産生了大量經典文化論著和宏偉文化勝跡,其所涵寓的新睿智慧、改革思想與進取精神,極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

    在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中,人才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只有在擁有了創造型人才之後,才可能把文化創新從理念變為實踐,才可能鑄冶出文化的黃鍾大呂。而真正的創新型的人才,特別是那些稟賦非凡的曠世奇才,往往卻並不是用常規的方法所能夠培養出來的。像達·芬奇,像愛因斯坦,像莎士比亞、曹雪芹、高爾基、魯迅、齊白石、梅蘭芳等,就不是任何大學、任何研究生院之類機構和形制所能造就的。傑出的創造型人才,是任何堪稱鼎盛的文化時代所不可或缺的。缺了他們,也就缺了天才,缺了巨擘,缺了創新典範和領軍人物。而任何傑出的創造型人才的孕育與成長,最重要的外部條件就是必須要有良好的社會人文生態環境,必須確保其不受壓抑和嫉妒,必須使其有條件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與才智。

    現在,漢語教育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熱門話題。“漢風”、“華流”、“中國熱”,正在全球範圍內日趨飆起、漸成熱潮,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的2500多所大學都開設了漢語文化課。不僅日本、韓國、泰國等亞洲國家開設漢語文化教學的大、中、小學數量劇增,而且即使是在美國,漢語也成為繼西班牙語之後的第二大外語。在2002年至2004年間,美國派往中國的留學生人數竟有4737名之多。這説明,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景儀。何以如此呢?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中國文化在創新機制的支撐和創新精神的激勵之下所形成的豐富、精粹而深邃的內容及其優美而嫻雅的表現形式,毋庸置疑地代表了人類文明與社會發展的思想與精神、道德與秩序、情操與智慧、理想與願景。創新,不但賦予了中國文化以富贍而睿智的內容,而且也賦予了中國文化以恒久的魅力與長青的生命。我們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上進行改革開放時代的文化創新,無疑是具有完備的前提條件和強大的潛在優勢的。

    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和新的社會需求中進行文化創新,雖然有賴於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雖然同樣也有賴於對世界一切優秀文化的汲取和融匯,但這決不是最終的目的,而只能是一個過程、一種方法、一次階段性的探求、試驗、凝結與聚斂。我們的最終目的惟在於創造改革開放時代的先進文化,創造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文化,創造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最具時代性和競爭力的優秀文化。這是歷史的趨勢,這是時代的呼喚,這也是人民大眾的冀望與吁求。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必須在具有廣度、深度、高度和精度的創新中完成這一責無旁貸的歷史擔當。因為在現代條件下,文化既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牽引力和內驅力,是綜合國力和民族素質的重要標誌和典範體現,同時又處於全球對峙、相互吞噬的激烈競爭之中。多樣性並存的全球文化生態,其本質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充滿考驗與選擇的競爭機制。在這樣的文化生態環境中,任何一種文化想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突出自己的特色,凸顯自己的個性,形成自身的強勢與優勢。惟一的辦法就是創新、創新、不斷地創新,真正從創新中實現文化的變革與昇華。

    既要創新,就不能是對傳統文化的摹襲,不能是對域外文化的照搬,不能是對已有文化成果的冷飯重炒,不能是對前人創造履跡的亦步亦趨,而是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和一切優秀文化元素,緊密結合新的生活和新的時代的特點與需求,進行富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個性化創造。只有這樣個性化的創造,才是文化之生命力的源頭,才是文化的強大魅力之所在。而這種個性化創造的本質,則就是對文化實現創新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豐碩文化成果的體現。這就是説,但凡我們要使文化創造和文藝創作具有活力與魅力,並以之作用於社會和走俏于市場,乃至得以彪炳於時代和留駐于史冊,我們就必須鼎力進行創新。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也不論是中國,還是世界,舉凡成功的優秀的文化創造與文藝創作,其必然且必須都是進行創新並實現創新的優秀成果,都是令人耳目一新、難得一見的“這一個”。

    我們的文化創造和文藝創作,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盲目、浮躁、趨利、襲“洋”、摹“古”等弊端的攪擾。這無疑是應當引起我們充分重視和高度警惕的。社會上流行的所謂時尚文化與“酷”一族、偶像文化與肆意狂歡、及時行樂族、行為文化與“快閃暴走族”、網絡文化與博客、“Q”一族、星座文化與波波族、血型文化與漂一族、白領文化與月光族等, 需要加以熔鑄、提升和引導的。我們要在自主創新中建設和發展先進文化,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要在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上,緊密結合生活實際與改革實踐,充分融匯時代精神與社會蘊涵,積極汲取域外優秀文化元素,大力進行自主的全面的具有本質意義和時代特徵的文化創新,始終把凸顯和追求具有原創性、創意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文化,作為我們實現文化創新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標。

    這裡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就是在文化創新中一定要著力處理好承傳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與吸收和融匯外來優秀文化的關係。一定要確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和時代文化的主體地位,一定要始終不離開這個“根”,並堅持不斷地在創新機制中充分運用一切優秀文化元素來涵養、豐富、護衛和發展這個“根”,使之不斷地壯大起來,不斷地抽出新芽、長出新葉、開出新花、結出新果。(艾斐)

 
 
 相關鏈結
· 國家財政稅收配套政策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發展
· 科技部國資委共商六項措施推動骨幹國企自主創新
· 中國激勵自主創新躋身專利合作條約用戶世界十強
· 我國兩成以上大中型工業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活動
· 開行向科技部提供500億政策性貸款支持自主創新
· 財政部五大財稅政策力促企業走上創新前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