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就《國務院關於推進
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
有關問題答中國政府網記者問
2006年5月26日,《國務院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國發〔2006〕20號),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為便於大家準確理解《意見》的有關規定及政策背景,中國政府網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
問: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的?
答:天津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東部臨海地區,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1994年至2005年,濱海新區生産總值以年均20.6%的速度增長,2005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608.63億元(是浦東的76%),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87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有70多家在新區投資。
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非常重視濱海新區發展,早在1986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天津時就指出:“你們在港口和市區之間有這麼多的荒地,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我看你們潛力很大。可以膽子大點,發展快點”。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先後對濱海新區的發展作過重要的指示。《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重大舉措,是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步驟。
問:新時期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什麼重大意義?
答:新時期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是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探索新形勢下深化改革開放的新經驗。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各方面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有了一個基本框架,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但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改革仍處於攻堅階段,對外開放中也面臨不少新問題,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仍是今後的重點任務。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新特點,發揮天津濱海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先行試驗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探索新的思路和發展模式,可以為全國提供有益的經驗。
二是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有利於提升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地區的國際競爭力。天津濱海新區位於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背靠京津,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是我國北方大陸橋的重要出海口,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海上門戶,內陸腹地廣闊,區位優勢明顯,産業基礎雄厚,增長潛力巨大。推進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可以促進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發揮比較優勢,有效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三是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完善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佈局,關鍵是要促進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沿海地區交通便利、開放條件優越,是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依託。天津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必將帶動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地區的發展,從而促進沿海地區優化開發,帶動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
四是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有利於探索新時期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入世後過渡期即將結束,我國將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國際經濟,並將受到世貿規則的約束,原來特區和開發區等實施的一些優惠政策將逐步淡出。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紛紛採取措施,放寬外資準入門檻,擴大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競爭空前加劇。因此,在新形勢下,堅持高起點和國際視野,把握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特點,用新的思路和發展模式,推進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有利於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有利於探索出一條區域創新發展的新路。
五是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發揮天津市和濱海新區特有的優勢。濱海區位條件良好,交通設施健全,土地資源相對充足,近海油氣等資源也比較豐富,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同時,天津作為環渤海地區的特大城市,發展的潛力巨大。加快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可以進一步發揮天津特有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産業優勢,拓寬發展的空間,增強發展後勁,提升發展水平。
問:天津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是如何確定的?
答:《意見》中提出天津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是:依託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一是濱海新區可以發展成為京津冀都市圈經濟發展的重點和中國北方地區重要的對外開放門戶。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國北方經濟密集度和投資強度最高、交通網絡最發達的地區,未來將形成強大的北京—天津—濱海新區發展軸,成為京津冀的經濟核心區。濱海新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的工業集聚地,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和支撐條件相對成熟,具有港口吞吐量大、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等發展經濟的先天優勢。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濱海新區將憑藉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和良好的經濟基礎,成為京津冀都市圈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發揮窗口和輻射作用。
二是濱海新區要成為我國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十多年來,天津濱海新區承接了國內外大量的産業和技術轉移,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産業和較雄厚的製造業基礎。憑藉雄厚的産業基礎和大量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濱海新區可以發展成為我國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研發轉化基地。同時,濱海新區也要加大人才引進和創新能力建設,逐步形成特色突出、與優勢産業相適應的自主研發體系。
三是濱海新區可以發展成為我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濱海新區依託優良的港口條件,已發展為我國北方地區集港口、加工、貿易於一體的綜合區域,並客觀上成為我國北方地區參與國際産業分工與貿易往來的前沿地帶。隨著綜合運輸網的不斷完善,其服務範圍可延伸至華北和西北地區。天津港是我國沿海綜合性港口之一,也是集裝箱的幹線港,是京津兩市的共同出海口。利用現有的發展基礎,通過港口改造、功能完善等,提高港口綜合競爭力,天津港可以逐步成為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
問:國務院批准天津濱海新區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請問綜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內容和設想是什麼?
答:國務院批准天津濱海新區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求天津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並從天津濱海新區的實際出發,先行試驗一些重大的改革開放措施。這一方面賦予了天津濱海新區很大的靈活性,另一方面也對天津濱海新區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更是對天津濱海新區提出的更高要求。加快天津濱海新區整體上的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對於貫徹中央加快天津濱海新區改革發展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帶動環渤海地區乃至全國的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需要從實際出發,認真調查研究,週密設計方案,不僅要有利於解決其自身面臨的問題,而且要為全國改革提供示範。
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要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一是進一步提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層次,形成自主創新的微觀體制基礎。通過積極推行股份制,將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與引進外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形成自主創新的微觀體制基礎;通過不斷完善引導外資的政策體系,將引進外資與促進新區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結合起來,更多地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通過建立健全多層次的創新合作機制,將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與增強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能力結合起來,提高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二是建立城鄉一體化制度保障,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著眼于建立多層次培訓體系,大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就業技能;著眼于建立城市反哺農村、工業支持農業的長效機制,促進城區、功能區與周邊農村地區一體化發展;著眼于打破城鄉分治的管理體系,統一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就業制度、戶籍制度和醫療衛生制度。
三是加快培育要素市場,全面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以金融、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制度創新為重點,全面提升要素市場能級。進一步擴大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加快金融産品創新,形成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提高對環渤海和北方地區的服務和輻射能力;進行土地管理體制創新,推進土地市場建設,進一步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水平;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體系。發展石油和石化産品交易市場、煤炭交易市場、優質鋼材交易市場、航運市場,完善商品(服務)市場體系。
四是推進社會事業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現代公共服務事業。以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為重點,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和探索素質教育新模式為重點,推進教育體制改革;以重組改造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探索建立新型的文化行政管理體制和國有文化資産監督管理體制為重點,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以完善醫療衛生的公共服務體系,探索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為重點,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五是推進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統一、協調、精簡、高效、廉潔的管理體制。要科學界定職能,理清政府與企業、市場和社會的關係,要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理順政府機構和層級,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除上述重點改革任務外,為更好地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還應著力研究和推進以下相關改革:
加快建立有利於增強國際競爭優勢和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制度環境。深化外貿、外匯體制和口岸體制改革,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完善利用外資的政策,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外向型經濟層次。
加快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管理體系改革。著眼于完善各類要素按照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公平保障和有效減少收入差距的機制;著眼于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障層次和水平;著眼于建立起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完善社會管理體系。
健全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體制機制。通過實施有利於資源節約的財稅金融政策、健全資源節約監管制度,建設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區,建立有利於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完善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決策體系、經濟調節機制、環境監管體制、公眾參與機制,健全有利於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