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政協常委圍繞新農村和提高創新能力問題建言獻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10日   來源:人民日報

    建設新農村城鄉統籌是關鍵

    全國政協常委 朱佩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城鄉統籌。要從文化融合、教育均衡入手,城鄉統籌,培養一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民,走城鄉一體化的路子。文化融合的程度則取決於教育均衡發展的狀況,我們必須對教育資源重新進行整合,要向農村傾斜,向山區傾斜,開展師資力量的城鄉互動,走城鄉一體化的路子。

    要不斷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城鄉統籌,協調解決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問題。可以把最吸引這個縣農民的企業或者項目引進到這個縣域中來,因為,農民致富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縣域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的發展還是要靠城鄉統籌。城鄉統籌就是要從解決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做起,因地制宜、實實在在地幫助農民搞好規劃,從農田水利到環境保護、從生活設施到生態綠化、從出行交通到商品流通,整體推進農業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夠使農民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成果。

    要全面推動農業産業化的進程,城鄉統籌,以城帶農,加快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全面推進農業産業化,城鄉統籌大有可為。一是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以城帶農;二是要用現代經營理念發展農業,城鄉同步,攜手開創出一個工農業並舉的和諧局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農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和特徵,城鄉統籌的重點要放在把計算機網絡與傳統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農業開發的最新信息和農産品流通的趨勢信息儘快傳輸到農民的眼中、耳中、心中。同時要加強國外農業信息的採集、分析和預測。

推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全國政協常委 李雅芳

    近些年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迅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與服務,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我國農民為農村改革作出的又一貢獻,是農村組織制度的創新。

    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積極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各級財政每年應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於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應給予必要的信貸支持;在稅收上給予扶持,凡經主管部門登記成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對成員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所取得的收入應免徵所得稅和營業稅,對成員自産農産品的銷售應免徵增值稅,對興辦的農産品加工及服務項目應減徵相關稅費等。

    要加快立法進程,增強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法律保障。儘快明確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法律地位,解決管理過程中存在的法規缺位、政策錯位問題和各類扶持政策的匹配問題。同時要理順管理體制,規範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應儘快明確政府主管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部門,負責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協調和服務。

    加大農業經濟專業人才培訓力度,提高成員素質。努力培養一批懂技術、懂管理、會經營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領頭人。一方面可以利用縣鄉現有培訓資源加強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骨幹成員的知識培訓;另一方面建議出臺相關政策,引導鼓勵大學畢業生特別是農林牧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訓服務。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模式,需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農民的實際需要和組織發育的程度確定。必須尊重農民群眾的意願和選擇,從當地實際和不同特點出發,尋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最佳發展路徑,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模式。這應該是今後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基本思路。(代表民建中央)

建立城鄉統一的社保制度

全國政協常委 楊春興

    目前,我國因自然或歷史等條件限制,靠自身能力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城鄉困難群眾每年約有1億人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救助,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是,從客觀上看,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

    農村的社會救助與保障制度建設落後於城市。農村低保只在少數經濟發達的地方推行,其法律層次較低,剛性不強。農村的社會救助與保障水平也落後於城市。農村社會救助與保障法制建設滯後。目前,在農村除了五保供養國家頒布條例外,其自然災害救濟、農村低保、定期定量的特困救助、住房救助以及慈善捐助等尚無一套規範的法律體系。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要將建立和完善農村社保體系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

    建立統一、規範、城鄉一體化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並根據不同類別、不同群體,分別制定具體的低保標準和補助辦法。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具備現實的基礎。

    建議中央財政將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納入預算,並重點對西部貧困地區給予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補助,確保貧困地區眾多的困難群眾不至於因為地方財力有限而失去保障。

    對城鄉中不同類型的困難群眾進行科學合理分類,整合資源,規範資金下撥渠道。建立統一規範的城鄉救助與保障體系,合理地確定不同類別人員的家庭收入核查辦法和補助標準,解決城鄉不同類型人員補助標準高低參差不齊,補助標準不合理、不公平的問題。規範資金的下撥方式與使用,確保資金的使用效果。加強資金的監管與效益評估,推進社會救助與保障向健康的軌道發展。

樹立農村文明新風

全國政協常委 朱永新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提高農民素質的有效之舉。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農村經濟建設所需的新觀念、新風尚可以通過文化建設來傳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創業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培育,所需的輿論氛圍、社會環境要依靠宣傳文化工作來營造。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必須把農村文化建設好、發展好。不可否認,當前農村文化工作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關鍵是要從各地實際出發,建設既具有區域特色又具有時代特點的農村文化。

    農村文化建設要致力於培育植根于地域文化土壤和民眾心靈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讓農民振作起來,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要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進一步落實農村文化工作各項實事。讓農民充實起來,是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更新農民的知識結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精神空虛和情感麻木的問題。

    要廣泛開展積極向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群眾性文化活動對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豐富其精神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應大力加強對富有地方特色的優秀民間文化的保護,繼承和發展植根鄉土的民族特色的文化遺存。一些地區的民族歌舞、地方戲曲、民間書畫、雕塑以及各種民族工藝等,是民眾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形成和積澱下來的、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繁榮農村文化,有積極的意義。

積極開展“鄉村清潔工程”

全國政協委員 馬國良

    鄉村清潔工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鄉村清潔工程是一項事關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各地在實施過程中突出以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水源為主線,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為核心,努力提升農民生態文明意識,構建農業清潔生産體系,實現農業生産、農民生活、農村社會化管理及服務方式的轉變,從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人口資源環境會議上曾提出:要“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農業部試點開展的鄉村清潔工程,把“三廢”(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變“三料”(肥料、燃料、飼料)産生“三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三節”(節水、節能、節肥)促“三凈”(田園、家園、水源清潔乾淨),實現“三生”(生産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良性循環),從而推動建設“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鄉村清潔工程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韆鞦的事業,應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要統籌規劃,加快試點和推廣,建議國務院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把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整體納入“十一五”規劃,農業部總結經驗,制訂規劃,建立健全各項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全面推動該項工程的全面實施。應設立鄉村清潔工程專項資金,積極探索有利於農業清潔生産的生態補償政策和機制。要切實整合資源,以充分發揮聚合效應。(代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促進兩岸農業合作

全國政協常委 劉亦銘

    近年來,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呈現出良好發展的態勢,特別是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兩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目前台資農業企業在大陸的發展總體上呈上升的趨勢,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融資難、沒有專業的協會組織提供市場信息、農産品進出口審批手續比較複雜等。加強兩岸農業合作與交流,是新形勢下發展兩岸經貿關係的重要內容。

    應進一步拓寬渠道,引導兩岸農業合作深入發展,在堅持互惠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實現兩岸農業的“雙贏”。應儘快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台灣農業技術與管理人才到大陸發展,甚至定居;儘快研究建立台灣農副産品物流中心,並將其納入大陸整個物流體系建設規劃之中。

    繼續加強政策扶持,促進台資農業企業健康發展。在加強政策傾斜、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扶植台資農業企業發展的同時,重點研究引入台灣農業融資模式以及台灣金融企業的政策措施;儘快研究建立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農産品通關、檢驗檢疫、航空運輸倉儲等方面的便捷通道;研究制定稅收優惠、擴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以及土地租金減免等政策措施,進一步吸引臺商投資大陸農業企業。

    加強兩岸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提高大陸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研究借鑒台灣農會、農業合作社和農業産銷班的成功經驗,加快發展大陸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金融、産銷和農業保險等方面的優質服務。儘快研究制定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法律法規,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代表臺盟中央)

多方籌資 建好新農村

全國政協常委 吳正德

    我國城鄉資源配置嚴重失調。資源配置嚴重失調的必然結果就是,僅僅依靠農村自身的力量,決不可能實現農村“生産發展,生活寬裕”。經濟的問題要用經濟的手段來解決,建設新農村應該有也必須有一定規模的投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是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政府提供的資金是新農村建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調動農民積極性,鼓勵農民參與建設,要以國家的投入為首要條件,保證政府提供資金的根本措施是調整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結構。中央和各級政府還應合理加大財政支出力度,以增加農村公共事務的開支,包括農村義務教育、農村公共衛生等公益性開支。

    要引導金融資金、社會資金投向農業和農村。調整信貸資金的投放結構,必須由政府出面,明確規定縣級各金融機構向農業放貸的比例納入考核範圍,縣一級的存款主要來自農村,來自農民,縣級金融機構主要向農村和農業放貸是理所當然的。同時要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如有些省市要求每個事業單位包一個村,而且事業單位派一個副手在村裏挂職,不達考核目標不能回來。由財政出錢很困難,但是每個事業單位擠出五六千塊錢、一萬塊錢還是有可能的。一萬塊錢就能買很多水泥,村裏面再出勞動力就能修一條路,幾年下來,農村面貌就有可能改觀。

    還可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民的投入主要以投勞為主,國家出錢或物資,農民投勞動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的來源看起來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如果分解到許多方面、分到若干年份裏逐漸完成,就不是難以逾越的高山。(代表民盟中央)

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

全國政協常委 張寶明

    目前,我國科學研究機構除中國科學院系統的研究機構外,行業科研院所都轉制為科技企業。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面對生存和發展壓力,科研機構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聚焦在市場上,客觀上造成科技創新能力不同程度上的削弱;科技創新向兩翼化發展,高新技術和基礎研究力量有所削弱,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

    國家監管的十幾家行業綜合性科研機構,是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但目前在機構設置、職能定位、運行機制等方面,與科技自身發展規律仍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需要從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入手,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

    行業前沿、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代表一個行業乃至整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國家應在行業應用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等社會公益研究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並在科研條件建設上加大支持力度,繼續發揮院所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骨幹作用。

    要注重內部改革。重在理順內部機制,形成管理科學規範、行業服務職能健全完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運行機制。

    建立科研機構開放合作機制。通過政策引導等手段,加快建立和完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多層次的科研體系,形成開放合作的機制。強化科研機構的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的核心作用,發揮高等院校在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作用,進行重大科技難題攻關。

自主創新重在體制機制改革

全國政協常委 馮培恩

    目前我國在自主創新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在根本上都涉及體制與機制問題,需要下大力氣去突破這類障礙。

    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由政府驅動型轉化為企業驅動型技術創新體制,企業驅動型創新更具可持續性。由科技部門統管體制轉化為科技部門協調體制,將科技行政部門確定為科技創新的政策制定、資源使用過程監督和驗收部門。實現研發模式的調整,儘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研發模式,使之成為主導研發模式。

    繼續強化激勵自主創新的法制和政策環境。完善和落實有利於創新的財稅和金融政策體系;加強對知識産權的保護和有關立法支持,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包括知識産權創建、管理、保護和運用的體系。構建自主創新的利益激勵機制,加強政策引導,研究和探索技術作為生産要素獲取合理報酬的方式與手段。同時通過利益調整引導企業和個人技術創新的方向與社會需求發展相一致。

    逐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要完善創新成果的評價體制和機制,立法由獨立的社會專業機構按照公開、公平和公正原則執行科技成果評價和獎勵,由政府主管部門和公眾共同依法加強監督;強化自主創新的導向機制,建立科研項目及其成果效益的公示制度,形成政府、社會和學術界多管齊下的監督機制;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保險體系、服務體系;深化研發機構改革,探索産學研結合的新體制,分類重組科研機構,優化科技資源配置。

建立産業技術創新的骨幹隊伍

全國政協常委 邵 鴻

    目前,國有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普遍不足。要加強國有大中型企業研究開發和産業化基地建設,促進産學研結合,增強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應進一步加強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

    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掌握自主知識産權,提高企業創造、保護和管理知識産權的能力。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不但專利數量很少,保護意識較差,管理工作薄弱,而且也缺乏明確的知識産權戰略。建議通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支持,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努力掌握關鍵技術和重要産品的自主知識産權。

    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吸引和培養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激勵優秀人才為企業自主創新建功立業。從視察的情況來看,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國有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瓶頸。因此,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落實技術、知識和管理要素參與分配的有關政策,通過股權期權等激勵機制,鼓勵高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在國有企業創新創業。

    深化改革,強化國有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必須深化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推動國有企業進一步轉變觀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體制創新推動企業的科技創新。完善自主創新政策,為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國有企業對政策需求比較強烈。完善增值稅轉型試點,建立政府採購制度等方面都是它們關注的重點。(代表致公、九三兩個界別聯合視察團)

大力普及創新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 王渝生

    創新文化是與科技創新活動相關的文化形態,集中反映在關於創新的一般觀念和相關的制度設置這兩個層面上。價值觀念是創新文化的核心,制度建設是創新文化的保證。

    我國科技的産出效率不高、重大的創新成果依然匱乏、原始性創新難以涌現、科學大師屈指可數的現狀,除了受制于投入、條件和人才上的硬約束外,也缺乏創新文化的有效支撐。我國目前的科研管理中,在聘用、職稱、評估、獎勵、資源分配等環節,也還沒有形成以創新價值觀為基礎的、協調合理的制度安排。

    要充分發揮評價體系在創新活動中的杠桿和調節作用,改革和完善現有的評價體系,把各類創新主體的興奮點和積極性,引導到有利於原始性創新、有利於市場轉化、有利於國家目標的創新活動上來。改革評價程序,提高評價水平,保證立項評估的公正性。

    在宏觀管理層面上,充分利用政府手中的各種政策工具和調控手段,形成有利於創新的資源配置和制度安排。在微觀管理層面上,建立公平競爭機制,確立以專業獎項為主的社會化科技獎勵制度,防止科技榮譽的“官本位”傾向;建立科研人員誠信體系與相關數據庫,查處學術違規等。

    政府、企業、學校、個人等各種力量應多方投入,設立多種形式的創新基金,開展適宜不同人群的創新實踐活動。廣泛利用各種宣傳教育途徑和大眾傳媒,動員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會科學家,在社會中倡導普遍尊重創新、鼓勵創新的風氣,樹立創新的文化價值觀,使追求創新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以激勵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扶持中小發明,促進習慣養成,在全社會範圍內培養創新意識,普及創新文化。

高校要培養創新型人才

全國政協常委 謝克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大學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高等教育面臨著新的歷史使命和重要思考。

    高校不僅要成為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前沿領域原始性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匯聚優秀創新人才的重要舞臺,更要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培養高質量人才、承擔創新性基礎研究、服務區域經濟是高校的三大重要任務,培養“思考人類、適應時代、服務社會”的創新型人才應該成為大學的首要任務。因此必須站在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這個高度,扎紮實實把人才培養工作切實抓緊抓好,這是高等教育固本培元的核心工作。

    在當前社會環境下高等教育的模式問題已經成為繼續深入思考的問題。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教人學真,學做真人”這個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沒有變。教師應該是學習的指導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從教師中學到的也應該不僅僅是知識,而且有不同層面的、不同角度的為學之本和為人之道。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要從以“管”與“灌”為主的育人觀轉變到突出教育、突出啟迪,重視參與實踐。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與高水平的學科建設平臺相結合,要致力於構建大學科平臺,逐步改變當前高校中仍然普遍存在的科研資源分割、科技力量分散、科研目標偏小等局面。高校及各級主管部門應著力扶持能夠代表學校科研水平的重點學科、特色學科和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的學科,加強重視,加大投入,集中整合有限的財力、物力,為廣大研究生開闢良好的實驗基地和科研工作條件。在研究生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式上都求創新。

 
 
 相關鏈結
· 政協十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閉幕 賈慶林發表講話
· 政協十屆常委會舉辦第九次學習講座 賈慶林主持
· 政協十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6日舉行全體會議
· 廣東省統計局高度重視省人大政協提案辦理工作
· 陜西省在西安市召開省政府省政協第四次聯席會議
· 人民銀行舉辦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