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完善消費約束機制 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22日   來源:光明日報

    現階段,消費方式的不合理是引起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消費約束機制,以控制浪費、節約資源,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這裡的“節約”不是指單個經濟量減少或生活的節儉,而是相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各個方面的資源浪費行為而言。消費約束機制管理對象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生活消費方式,而是指生産和生活消費方式的總稱。

    消費約束機制是可持續發展管理的機制,是針對各種資源浪費而形成的系統管理體系。完善消費約束機制能有效控制我國資源浪費現狀。由於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協調複合而成的整體,是多層次、多要素複雜的社會發展系統,從而對這個系統的管理也應具整體性和系統性。馬克思認為社會經濟活動是由生産、分配、交換、消費構成,各因素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互為前提。因而消費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影響再生産,影響國民經濟生産各個環節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各個方面。消費約束機制是針對生産性的消費浪費和生活性的消費浪費而設計的管理調節機制,是控制資源浪費目標的有效管理,它是由規劃、經濟、法律、道德形成的指令性和非指令性的綜合約束機制。由於消費方式的不合理導致現階段我國資源環境矛盾突出,使資源消耗增幅高、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如不改變這種現狀,將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實現。

    我國資源利用的現狀不容樂觀,應當説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資源消耗,資源利用,資源回收、環境污染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粗放式的生産方式和不合理消費模式,導致了高投入、高消費、高排放以及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等扭曲現象。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在資源環境管理上表現為法治難、法治弱現象,以及由此形成的再治理難的頑症和地方保護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和環境代價。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和資源節約的貢獻是明顯的,但也容易使人們忽略它對經濟發展的負作用及對環境的破壞力,如化肥的增産度與對土壤的破壞度在環境評價體系上沒有得到體現;快餐節省了時間消耗了森林木材。諸如此類現象引起資源的極大浪費,歸根到底是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加以控制和治理。

    控制各種浪費必須建立節約資源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由於環境資源的有限性、不可逆性等特點,需要對事前、事中、事後導致的浪費進行全面控制管理,形成防範性的前饋機制、治療性的反饋機制和約束性的道德機制相結合的體系。這種管理體制和約束機制設計,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的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基礎上。消費約束機制必須包括規劃約束、經濟約束、法治約束和道德約束幾個重要方面內容,形成消費約束的整體管理的制度機制,以保證國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處於良性狀態,促成供需平衡,結構優化,消費合理,道德風氣好轉,以利於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真正實現。

    (一)規劃約束是對人為資源浪費的最佳控制調節的機制。

    這種機制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它屬於事前控制行為,使資源管理目標的實現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形式並促進管理良性化。由於浪費行為涉及領域廣,形成矛盾多,僅僅採取事後的管理許多問題很難得到解決。只有通過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可操作性及協調性規劃管理,才能提前防範資源浪費行為。規劃實施的前提必須首先要完善國民經濟發展的指標評價體系,它是對所有規劃制度設計合理性的最終檢驗。傳統的經濟評價體系GDP指標在資源和環境管理方面有很大缺陷,在宏觀方面,只計入市場型消費,而不管消費方式對社會是否有利,不反映自然資源的折舊,沒有體現環境的退化度,更沒有反映社會福利以及社會進步和文明;在微觀方面,不反映遵循環境規律的公平競爭,企業效益沒有反映生態效益等。一味追求單純GDP增長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完善國民經濟指標評價體系旨在尊重環境經濟規律進行管理量化約束,經濟發展若失去資源環境的量化約束,就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管理。即使“經濟餡餅”做大,也不能表明經濟發展,更不能解決所有發展中的矛盾。我國經濟發展不能走西方國家那樣高生産、高消費的生産消費模式,應根據我國現有的人口資源現狀制定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以衡量社會、資源環境等全面發展的真實狀況和人的生活和福利的真實水平。完善此評價體系還須健全其他相關制度,如:規劃決策制度、綠色統計制度、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以及綠色會計、審計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等等,並由這一系列的制度體系支撐構成規劃約束機制。

    (二)經濟約束是適應市場經濟控制浪費的最有效的調節手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是由不同的利益主體追求自身利益而形成的,無論是生産性的消費不合理還是生活性的消費不科學,歸根到底是“人禍”形成,利用經濟手段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各種利益調整。通過投資、價格、稅收、金融、産權、保險、補償、激勵等手段有效調節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的衝突,促進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尤其是稅收和産權手段在環境管理方面具有明顯效果。稅收不僅能在宏觀上起到調節作用,在微觀上也起到管理作用,並有利於財政金融機制的形成。如:對友好産品和不友好産品實行差別稅,對公共産品實行環境稅等均能有效控制浪費。另外,産權稅收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利於環境問題“外部性”得到內化。如:排污權、資源交易權,用水優先權以及個人資源限量等均是適應市場機制的調節手段。但是環境問題是一個綜合的複雜系統,僅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不夠的。“市場失靈”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政府應該主動“補位”,發揮提供服務、監督管理、政策制定、發展公共産品的宏觀的、間接的調控作用。另外,經濟約束的根本支撐是科學技術。必須把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優化資源環境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開發,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生産方式、消費方式的根本轉變,努力向工業新型化、生産清潔化、農業生態化、經濟發展循環化的新經濟模式方向邁進。

    (三)法制約束是控制各種資源浪費最必要的強制手段。

    我國現有法制已在資源環境建設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從整體上來看還沒有達到循環經濟的總體要求。由於資源環境的系統性、複雜性、難以確認性和不可逆性等特徵,使原有的法律法規在控制浪費上存在一些缺陷。有些地方、企業追逐自身利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法律的不完善和制度規章缺位導致許多方面無法可依。這些問題不斷累積形成管理難癥結。因此,完善資源環境法治體系在現階段顯得更加迫切。首先,對資源環境立法本身進行完善。如:立法理念、依據、目標、適用範圍、內容內涵等。其次,擴大法權建立綜合法治體系。其主要內容要與規劃約束、經濟約束、道德約束相協調,共同形成以法治為主體的綜合執法體系。

    (四)道德約束是資源節約的重要內容。

    管理的長效性在於全體成員的科學認識和自覺行動,因此道德約束是資源節約的重要內容。道德建設在現實中常常以軟約束形式存在,是非指令性的約束,加之與利益脫鉤、缺少剛性,人的綜合素質低下等因素影響,目前道德約束在促進資源節約方面還沒有發揮顯著作用。改變這種狀況首先需要通過加強教育、促使人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自覺履行公民的責任義務等來實現。要教育人們尊重自然,愛護生態,維護環境,科學認識環境經濟規律,改變傳統觀念所奉行的“牧童經濟”生産方式,樹立生態道德意識。比如在個人消費方面,要明確個人權利不能大於社會公共資源的權力,有錢也不能浪費資源,浪費是可恥的不道德的行為。在這些認識方面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對“友好”與“不友好”的行為進行信息披露,營造以節約資源為榮的社會氛圍。

    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資源約束的瓶頸時期。發展是硬道理,保護環境也是硬道理。建立和完善消費約束機制,有助於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有助於加速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張愛勤 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相關鏈結
· 溫家寶:要抓好資源節約、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 我國將制訂、修訂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標準926項
· 我國將採取四大節能政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 北京市政府召開會議研究建設資源節約型城市工作